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特雷莎·梅的「新藥方」與英國的「社會病」

特雷莎·梅的「新藥方」與英國的「社會病」

資料圖:倫敦地標「大本鐘」(圖源:視覺中國)

近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任命傑姬·多伊爾-普賴斯為「預防自殺(國務)大臣」。無獨有偶,2018年年初,梅首相還任命了一位「孤獨大臣」,專門處理因英國社會中越來越多人覺得孤獨和寂寞進而引發的各種問題。這表明,包括心理健康在內的社會問題不斷累積,已成為英國保守黨政府國內治理的重點與難題。

多伊爾-普萊斯的職務,準確地說是英國首位專管預防自殺的副部級官員,即國務大臣,這在全球也是首例。而設立這一新職務的直接原因,源於英國社會中嚴重的自殺問題。據新華網報道稱,僅英格蘭,每年就大約有4500人自殺,自殺已經成為45歲以下英國男性公民頭號殺手。而早在2015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就顯示,英國的精神疾病男性患者死於自殺的人數10間增長約30%,45-54歲患者的自殺人數甚至增加了73%。梅政府稱,增設預防自殺大臣旨在減少自殺人數,並承諾將撥款180萬英鎊(約合1639萬元人民幣)給慈善團體薩瑪利亞會,以支持其在今後的四年設立免費的心理諮詢熱線。英國政府還將此項工作的重點指向中小學,通過提供培訓與師資,引入心理健康支援小組,幫助學生檢查心理健康狀況等措施,支持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

根據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酗酒、失業、孤獨和債務問題都增加了英國男性自殺的風險。而英國紅十字會統計則稱,在全英6560萬人口當中,有超過900萬人表示,他們經常或一直處於孤獨和寂寞之中,其人群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75歲以上的英國老年人中有一半獨自生活,10-15歲的少年兒童一周和父親交流的次數屈指可數,許多英國人數天甚至數周和外界沒有任何往來。英國廣播公司的分析甚至認為,孤獨比失業更容易使人崩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18年1月,梅任命了「孤獨大臣」,專項負責英國社會的這一突出問題。

當然,梅首相併非第一個考慮此類問題的英國領導人,早在前首相卡梅倫競選時就提出過「破裂社會」概念,以抨擊工黨治下的英國社會分裂,傳統價值觀缺失,青少年反社會行為激增,問題家庭叢生。其上台後,推出了「大社會」理念,但這一理念並未得到很好地推廣。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後財政緊縮的情況下,英國社會的矛盾不僅沒有弱化,反而問題更為突出。2016年,英國樂施會曾發布一項調查報告,英國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發達國家之一。最富有的10%的人口擁有該國總財富的54%,而占人口總數20%的底層貧困人群僅擁有該國總財富的0.8%,大約63.4萬英國最富有的人擁有的資產是最貧窮的1300萬人所擁有總資產的20倍。英國社會市場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5年,英國富人資產同金融危機前相比,上漲了64%,而窮人資產卻縮水了57%。

與貧富分化相伴相生的,是社會階層流動性低。英國政府社會流動和兒童貧困委員會的一項調查稱,英國商業、政治、媒體、公共部門的高級崗位大部分由畢業於私立中學的人士掌握,71%的高級法官、62%的軍隊高層、57%的下議院專門委員會主席、55%的高級公務員、53%的高級外交官、50%的上議院議員以及45%的公共機構領導人都出自私立中學。而在英國,只有7%來自富裕家庭的子女才上得起付費的私立中學。

貧富分化、階層流動性低由來已久並引發英國社會的騷亂。2011年,倫敦夏季騷亂之後,英國政府經過調查,將問題的源頭直指所謂的「問題家庭」,即就業率就學率低、犯罪率和反社會率高的原生家庭,這種家庭在英國多達數十萬。貧富分化、階層固化與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是英國問題家庭的滋生的根本原因,並成為導致犯罪、恐怖、極端化等問題的社會根源。而不同族裔生存環境差異明顯,多元文化融合困難,則是英國本土、甚至是大學校園極端化現象的主要原因。而這一類社會問題可能成為催生本土二代移民演變為威脅英國國家安全的恐怖殺手。

英國社會問題的累積與爆發,不但引發了騷亂與恐襲擊,也被普遍認為是2010年、2017年大選「懸浮議會」的產生以及全民公投決定脫離歐盟的一個重要原因。草根大眾對生活的無望、對政治、經濟與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外溢,從最初對政治的漠視,演變為通過投票的方式表達不滿。英國社會問題的凸顯,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現實政治壓力,已日益得到主流政黨的重視。卡梅倫之後,繼任的保守黨首相特雷莎·梅就提出了建立「全民政府,服務人人」的主張。將社會不公、不平等作為其就職演說的核心。這位牧師的女兒曾坦言:在英國,「如果你生於貧窮之家,平均而言壽命比其他人短9年;如果你是黑人,那麼你在刑事司法體系中的待遇會比白人嚴厲;如果你是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的孩子,那你上大學的概率比別人要小很多;如果你上的是公立學校,和上私立學校的孩子相比,最後很難成為高級白領……」

關注倍感孤獨的國民,加強目標人群心理的疏導,「預防自殺」,緩解社會壓力,可以說是現代政府治理的一種形式上的進步。但解鈴還需系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特雷莎·梅的藥方究竟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楊芳,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海外網特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韓國涉外婚姻:娶韓國老婆的中國男人最多 超1萬人
重磅!71歲馬來西亞前副總理重返政壇,為接任馬哈蒂爾鋪路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