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寧古塔在哪,披甲人是誰?

皇帝: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寧古塔在哪,披甲人是誰?

皇帝: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寧古塔在哪,披甲人是誰?

看清宮劇時,往往會看到這樣的橋段,面對不聽話的臣民,皇帝老子一發怒,大手一揮,就會來一句:「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領刑者頓時嚇得面如死灰,大有生不如死之感。確實,有清一代,除了死刑,最讓人難以承受的就是「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是流刑,中國古代按五行相生相剋之理髮行了處罰罪犯的五種刑法,是為五行。奴隸制時代的五刑最為殘酷,分別為刵刑(割耳朵),劓刑(割鼻子),剕刑(砍雙腳),宮刑(剜掉性器),大辟(死刑),那是一種非常野蠻的不人道的刑罰。

進入封建社會後,這些血腥的刑罰才逐漸廢除,代之以新的「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流刑又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流放寧古塔就是最重的三等流刑了。

那麼,寧古塔在哪裡,為何受刑者如此害怕呢?寧古塔為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清朝初期,寧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屬吉林將軍所管轄,主要作為牧場及流放囚犯的地方。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研堂見聞雜錄》)」有人還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寧古塔常年冰封,是生存環境非常惡劣的苦寒之地,中原人在那裡很難生存。不僅如此,由於交通及其他原因,許多流放者還沒能到達目的地,就會慘死途中,有的是凍餓而死,有的則是被沿途的山賊惡匪劫掠而死。所以,一提到寧古塔,內地人犯才會「談塔色變」。

例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說被處死於此。因丁酉科場案,著名詩人吳兆騫就被發配到寧古塔。後經明珠、徐幹學、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納資贖歸,前後歷經23年,可謂是九死一生。

當個流犯已夠不易,還要為披甲人為奴,那樣的結果就讓人更受煎熬。因為,披甲人是一個非常不好相處的群體。

所謂「披甲人」,就是穿上盔甲的人,泛指戍邊的軍人。但是,在清朝,披甲人又另人含義。清朝實行的八旗制度,即「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平時耕田打獵,戰時披甲上陣。這些旗丁,按照身份地位又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即奴隸,多是漢人、朝鮮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於阿哈;旗丁是女真人。披甲人就是一群幫助清王朝鎮守邊疆的降者,世代居住邊疆,早已適應了當地的氣候與環境,是清廷固邊的重要依靠。

為了安定軍心,清王朝會經常將一些犯人或其家屬發配給這些人,供其驅使,淪為他們的家奴。「與披甲人為奴」,就是去給披甲人當奴隸。披甲人的地位就夠低了,並且都不是什麼善茬。給這種人當奴隸,其結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場比死還要難受。

這種流放制度,除了給當事流犯造成巨大傷害外,也間接地促進了當地的農業與經貿發展。吳兆騫有個叫楊越的好友,也因事發配到寧古塔服役。楊越,原名楊春華,浙江紹興人,「楊越」是他在流徙寧古塔後改的名字,以示懷念浙東故鄉。

楊越是條漢子,對於塞外荒涼詭異的景象,同路的難友中有的人嚇得面目失色甚或大聲慟哭,而楊越卻神色自若。剛到寧古塔時沒米下鍋,他就在街頭擺上地攤,拿自己的物品與當地人換糧食。楊越的妻子烹飪技術出色,夫妻二人開了一座糕餅鋪,還製作紹興風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門。

後因沙俄入侵黑龍江,楊越在流放寧古塔的第三年被征編入伍,充當水兵。兵役結束後,他見當地土著旗人主要從事漁獵,而「耕者絕少」,於是首倡「滿漢人耕與賈」。他走街串戶,與人們交談,向滿人講述耕作技術,教人們經商,他還教土著民族以造屋取暖之術(火炕);同時教以《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儒家經典,傳播中原文化。寧古塔將軍巴海還請楊越到自己家中給兩個兒子講授漢學,後來還出資辦起了龍城書院——寧古塔第一所官學。

慢慢地,流人在寧古塔的地位日趨提升。寧古塔將軍府還大膽啟用流人學者,讓他參與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活動。一時之間,流人們常常是官吏們的座上客,經常陪宴、陪飲。他們行動有一定的自由,耕種土地,也進行一些經商活動。流人可以不當差,不納糧,生活困難時,還能得到救濟。歷史以殘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選擇。流人們對這塊土地進行了文化的啟蒙,並延續了綿綿不絕的靈脈。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入京十帝,為何只有四帝在紫禁城舉行過大婚典禮?
「辮帥」張勳睡覺有一惡習,三姨太忍受不了,馬弁:咱倆私奔吧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