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修持方法|修行要先「降心」,才能見得虛靈不昧的真性

修持方法|修行要先「降心」,才能見得虛靈不昧的真性

修持方法|修行要先「降心」,才能見得虛靈不昧的真性

道教的修持理論雖多,但「降心」是其要領部分。

道教是由道家思想演繹而來,道家思想是以黃老為核心的。黃帝《陰符經》中講「天性人也,人心機也」。人稟天地間的一點太和真氣,賦諸人身為性,此性是太和中的一點虛靈不昧,虛白朗耀,至為純凈,無有任何雜質,故經中講「天性」,這種性(虛靈不昧),常清常靜,即佛經中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而《道經》中講的「……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儒家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由此可見,道、佛、儒雖說各異,但殊途同歸,均指人們稟賦太和中的一點不昧虛靈——天性。這種天性,是人之真性。人之真性因與後天事物接觸,則見景生情,隨物逐流,就產生萬般情感、念慮、思維、欲想,這種百般的情慾因事、因物,時時變化萬端,而無定蹤,故曰:「人心機也」。

修持方法|修行要先「降心」,才能見得虛靈不昧的真性

人之心機逾動,而先天的一點虛靈(天性)逾蔽。久而久之,使人重情慾,淡真性。 流於苦海,無有休止。故《清靜經》中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早壇·丘祖懺悔文》中云:「……戀香味色聲而觸法,貪嗔嫉妒,惡口妄言,殺盜邪淫,恣情縱慾……昧理欺心,遂致報對升沉,輪迴展轉,受諸苦惱,無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認六塵之幻,沉溺愛河……」。以上弊端,種種苦惱,皆由後天之心機所致。

所以王重陽祖師創立了全真教,度人證果成真,必須永全真性。如何能永全真性,乃降伏後天的一切情慾,返歸先天本性。故道教日常功課經《早壇》將降心止念這一理法而章章有論述。「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迴五苦門」。是將清靜六根,斷諸邪障,「降心」止念,為證果成真的唯一妙法。這處講的「但憑慧劍威神力」的「慧劍」是說每在慾念邪思妄想始動時,必用高度的體道之慧來分辨邪正,以斬鋼削鐵之志,當機立斷,故曰「威神力」。

修持方法|修行要先「降心」,才能見得虛靈不昧的真性

儒家思想以《大學》為中心理論,《大學》開宗講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道講「致虛守靜」,儒曰「欲明明德」,釋說「了悟真如」。無論道家的「證果成真」之妙法,儒家的「修齊治平」之正道,釋倡的「了悟圓覺之真諦」,都以降心、止念、返情歸性為唯一的根蒂。 儒曰「致知」,釋說「覺悟」,道講「慧劍」,其主旨都是「降心」。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