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作家葉兆言:要允許中國人不讀書,畢竟世界都做不到

作家葉兆言:要允許中國人不讀書,畢竟世界都做不到

作家葉兆言:要允許中國人不讀書,畢竟世界都做不到


我是一個不愛旅行的人,最真實的我其實就是個書獃子。我之所以成為作家是因為閱讀。很多經驗,很多想法都是閱讀交給我的。所以旅行對於我來說就是一種休息,一種調整,沒什麼多大意義。

我不太相信遊山玩水有什麼多大的意義。很多事情讀書是可以代替的,真是可以代替的。我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喜歡閱讀的人。旅行是我非常不典型的一種生活。——葉兆言

《那些無用的美好,與你一起負重前行》

演講 | 葉兆言

1. 世上沒有必讀之書

我們通常會說中國人不讀書,就會舉一些例子:你看法國人多好,法國人都在讀普魯斯特,俄羅斯人躺在草地上讀詩歌……反正就是給我們一個信息:好像全世界只有我們中國人不閱讀了。

有一個說法,說日本人熱愛閱讀,在地鐵上都在看書。我女兒在日本交流進修的時候我也去過,在那待過一段時間,經常坐地鐵,我確實發現日本人都在閱讀,但是我是感到很吃驚,因為很多日本人都是成年人,主要是男人,他們都在讀漫畫。

我沒有任何諷刺的意思,其實我們沒有必要為我們中國人不再閱讀感到自卑,這並不是一個什麼特別大不了的事情。因為全世界都不再讀書,並不是說只有咱們中國人不讀書。

所以我今天想說的第一個話題就是,閱讀其實是特別自由的。我們首先要允許別人不讀書。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美好的世界是自由的,既然是個自由的世界,你的選擇也是自由的,你完全可以選擇不去閱讀。因為今天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比讀書更美好的事情它確實是存在的。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完全是存在的,我們沒有必要用「你不讀書,就可能亡國亡島」這種事來嚇唬別人。

有些大學裡的教師特別喜歡開一些必讀書單,說這個書你不讀,你就沒有文化。我想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必讀書。一本很好的書,一個壞人也可能從這本書中沒讀到好,反而讀到壞。魯迅也曾經說過,同樣是一本紅樓夢,不同的人,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東西來。所以特別要強調的,是閱讀的自由。大家想讀什麼就讀什麼。心裡不要有壓力,覺得沒讀過那本書就自卑。

中國的大歷史上,說讀書把這個國家讀得怎麼好,好像沒有什麼太多的例子。哪個朝代哪個皇帝,因為他喜歡讀書這個國家變得欣欣向榮了,人民就都有文化了?好像沒有這樣的。李後主在亡國前夕就說把藏書都給燒掉。如果真讓你去管一個國家的話,你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讀書。

我們江蘇南通有一個叫張謇的,他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清朝倒數第2個狀元。他說我們應該怎麼讀書呢?應該是年輕的時候讀書。我看到在座的很多很多都是年輕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當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上大學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應該讀書對吧?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你不讀書,你也幹不了什麼大事。

所以張謇說的話就是說30歲以前,在你年輕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很多大事輪不到你去做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應該讀書。當你走上工作崗位了,當你已經有了一定的事業以後,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去忙你的事業。

用一句大白話說就是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時候你整天讀書是不現實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如果是一個政治家,那麼你就應該很好地做一個政治家。你如果是個法律工作者,你就應該去想如何維持法律的尊嚴。如果我是個新聞記者,我應該怎麼做一個最優秀的新聞記者?

所以張謇說了一句話,他說那什麼時候再讀書呢,可能要等我們老了以後,我們已經不能做很多具體的事。那個時候我們應該好好去讀書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可能很多事都幹不了了。

作家葉兆言:要允許中國人不讀書,畢竟世界都做不到

2. 喜歡,才會不辭辛苦

讀書確實是非常美好的,什麼時候會變得最美好呢?當我們坐上一輛火車,可能有8個小時特別寂寞,這個時候有一本書,甚至有一張報紙,我們很可能會把它看完,我們甚至會把上面的廣告都認真讀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人生很無聊,這段時間我們需要把它消磨掉,這是同樣的道理。

我一直覺得閱讀和寫作是沒有用的事情,但又是我們人性中特別美好的事情。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人性中間有一種本能,這種本能就是閱讀,閱讀會變成我們無聊生活中非常美好的一個伴侶。

大家一定知道,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傳》中的讀書,就是讀書最好的一種解釋。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個境界特別好。打個比方,其實閱讀有時候是吃米飯,你說米飯吃下去有什麼用呢?他就是要吃,他是人的一種本能,就是我們想要閱讀。

五柳先生讀書的時候也不去追求什麼,他每讀到有趣的地方,便欣然忘食。我想在座的人,其實每一個人一定有這樣的體會。你不閱讀根本沒有關係,人有很多種活法,人是可以不閱讀的,這很正常的事情。但對於熱愛閱讀的人來說,閱讀就是米飯,吃了就吃了,你說有什麼用?

我們現在經常會把閱讀解釋成為一種葯,你沒病吃什麼葯呢?就是說大家讀書的時候,如果讀到一本不喜歡的書,無論是多麼了不起的世界名著,無論它在歷史上有多高的地位,我認為完全可以不讀。

有的女生讀到言情小說被愛情打動,她可能飯也不想吃,覺也睡不著。有的男生被武俠的英雄氣概征服,讀到斷然盪氣,一晚上不想睡覺。你說那個境界有多大的用處?

美麗的愛情小說並不能教會我們談戀愛,同樣你對武俠小說的欣賞也不一定讓你自己變成一個英雄。但是確實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我們會找到非常好的共鳴和感覺。

3. 內容比載體更重要

作家葉兆言:要允許中國人不讀書,畢竟世界都做不到

在阿根廷的一個教堂,別人都在祈禱,我發現一個神父在看手機,他很認真地在那看手機,我感覺特別有意思。我就想說一下手機閱讀和電腦屏幕上的閱讀。中國真是挺全球化的,這個場景在中國也特別熟悉。全世界都這樣,到歐洲去也是這樣。街上一個鞋匠,他也在那看手機,如果沒人找他修鞋。

全世界人民都在看手機,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因為這也是一種閱讀。有人說真正的閱讀一定是一本書才有感覺,我不是很贊成。

因為當我們談閱讀的時候,關鍵是你是不是在閱讀。看手機屏幕,那總呆看著強吧?畢竟是在看一個東西。閱讀就是在看一個東西。所以我個人認為,只要在看就很有意思。另外關鍵是你在看什麼,如果你看一本很爛的書,我並不覺得你比看手機消息高雅。

手機閱讀沒有出現以前,其實我們很多人的目光沒在閱讀。很多人最多就是看個報紙,那時候的報紙信息量其實很小,大家都知道報紙上東西根本就沒有多少,喜歡文學的人會讀一些文學雜誌。但是自從有了電腦這個東西,有了手機,這個世界上可以讀的東西太多了。

另外,手機使得很多人都變成了作者。在手機上寫和我作為一個作家在電腦上寫,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為什麼?因為寫作是面對讀者寫作。大家在手機上胡亂寫的時候,其實也是面對你心目中的那個讀者在寫作。

我們讀報紙的時候更多只是一種簡單的接收,硬要接受什麼東西。而手機讓我們每一個人不由自主閱讀,那它就是你想讀什麼就讀什麼。你跟情人聊天也行,跟家人聊天也行,那樣的寫作和一個作家原生態的寫作是一樣的。

嚴鋒老師說別人問他:「你這麼多年可能有上百萬字的微博,你不覺得很沒意思嗎?」他覺得有意思。為什麼有意思?我們確實沒有必要,一定把那些世界文學名著當作不得了的東西。

4. 沒什麼東西能替代讀10年書

作家葉兆言:要允許中國人不讀書,畢竟世界都做不到

我想說的是一個學霸怎麼變成少林寺和尚的故事。有一個學霸,學習成績特別好,後來他就去了美國,拿到了博士學位。他可能已經拿幾百萬人民幣的年薪了,有一天他突然回國了,上少林寺做了和尚。有人會想了,你既然去少林寺做和尚的話,有什麼必要繞那麼大圈子讀那麼多書,最後成為一個和尚?

中國有句古話,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讀10年書,千萬不要去尋找那種「聽了一番話等於讀了10年書,聽了兩番話就等於讀了20年書」的事。這個世界上沒有那樣便宜的事情。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10年,你就能夠讀懂一些話,能夠聽明白一些話。所以說閱讀重要的是過程。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大家吃4個饅頭就飽了,但我們人生必須得有前面那3個饅頭墊底,我們不要去假想走近路,吃1個「第4個饅頭」,相當於吃4個饅頭了,不可能。

我們想讀書就讀書,我們不想讀書就不讀書。讀得盡量愉快一些,快樂一些。


作家葉兆言的祖父是葉聖陶先生,「兆言」這個名字,是各取父母名字中的「姚」和「誠」的半邊組合成的。他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著有中篇小說集《艷歌》、《夜泊秦淮》、《棗樹的故事》,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影》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