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跨境支付、清結算、貸款:區塊鏈對銀行業的3大改造

跨境支付、清結算、貸款:區塊鏈對銀行業的3大改造

前言

很多人都在說,區塊鏈正在改變銀行業的一切,那麼傳統的銀行業會接受新技術帶來的變革還是被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取代呢?

彭博社和CNBC去年9月的一篇報道中提到,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稱比特幣是一種「欺詐」,「任何交易這種加密貨幣的人都是「愚蠢」的,並且總有一天會為此付出代價」。這已經不是傑米·戴蒙第一次公開表達其對於加密貨幣的懷疑態度了。但與此同時,這位摩根大通的一把手卻很看好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並且努力促成了與其他兩家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與澳新銀行集團)共同開發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銀行間信息網路系統,旨在大幅縮短跨境支付的交易時間。

圖1: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

資料來源:CNBC

那麼銀行業是否有理由對區塊鏈技術有所畏懼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一種安全的加密方式保證數字資產的流通,而這是不需要可信第三方(如銀行)的參與的;其次,銀行業內部在資產流通方面的一些既定的繁瑣程序可以由建立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輕鬆簡化,從而大幅減少時間成本。

目前,全球銀行業的總規模已達134萬億,銀行在跨境支付(更多為個人行為)、國際間清算與結算(更多為國家間或金融機構間行為)、發放貸款及提供信貸支持等方面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區塊鏈這一去中介化的技術正從以下三個主要方面對銀行業的現有地位發起挑戰。

首先,在改善跨境支付體驗方面,通過消除銀行等中間環節來直接促成交易雙方之間的跨境交易請求,區塊鏈技術可以在支付這一環節上做到比銀行更快且費用比銀行更低。

其次,在革新國際清算與結算體系方面,區塊鏈技術或者說分散式賬本技術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幫助金融機構之間實現近乎實時的清算與結算。

最後,在發放貸款與提供信貸支持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讓借貸更安全,並提供更低的利率。

接下來零壹財經·Binary將對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

改善跨境支付體驗

根據中信銀行對從美國匯款到中國的手續費和時限的說明,「從美國到中國付匯,對方銀行傳了水單後,最快三天到帳,最慢七天,國外匯款後,要到國內中轉銀行,然後再把款匯到各分行,最後才能到客戶帳上,電匯所有銀行匯款費用基本一樣,但從其它銀行匯入中國的銀行帳戶,首先要匯到美國的中國銀行中轉,可能會被扣除10到20美元不等的中間費用。並且」美國匯款到中國的手續費需要電報費150元人民幣外加匯款手續費,匯款手續費用「最低50元人民幣,最高260元人民幣」。可見,這樣一種跨境支付匯款體驗並不是最好的。

區塊鏈技術以其提供的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的點對點支付方式正對現有的以銀行為主導的跨境支付體系形成挑戰。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建立在分散式的公共賬本上,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這類加密貨幣實現跨境支付,而這一過程完全可以擺脫可信第三方的交易驗證過程。從這一點上來說,區塊鏈技術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為用戶提供快速、廉價且無國界的跨境支付體驗。

以比特幣為例,目前比特幣的平均交易確認時間在8到12分鐘,雖然還不能說這樣的交易速度是完美的,但已經至少比3到7天的跨境匯款速度快了很多了。此外,針對目前比特幣或以太坊等加密貨幣交易費用不穩定且依然較高的問題,開發者們正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案以將交易費用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目前比特幣現金的交易費用已經相對較低,尤其與手續費高昂的比特幣相比,比特幣現金的手續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有報道稱「比特幣現金的0手續費交易即將到來」。

圖2:目前比特幣平均交易確認時間在8到12分鐘

資料來源:bitinforcharts.com

革新國際清算與結算體系

從美國跨境匯款到中國需要花費三到七天不等的時間,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既有的金融基礎設施架構決定的。如此長的匯款時間不僅對用戶來說體驗並不好,對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讓貨幣在全球流動也是一件相當費時費力的工作。

如果兩家銀行間暫未建立金融關係,那麼從一方向另一方作跨境支付或匯款就會涉及到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協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WIFT,SWIFT平均每天都要為1萬家以上的金融機構提供超過2400萬次的交易信息服務。而如果要在兩家尚未建立金融合作關係的銀行間處理支付和匯款操作的話,就需要在SWIFT網路上找到可以提供跨境服務的交易通信節點行完成交易和匯款的清算與結算。在整個過程中不僅會產生較高的手續費用,對銀行來說還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因為各交易通信節點行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賬本體系,而對賬則需要在交易日結束前必須完成。

圖3:SWIFT跨境支付、清算與結算關係圖

資料來源:零壹財經·Binary整理

再來說說SWIFT協議,在這個協議之下,付款交易通信節點行跨境發送的並不是真實的資金,而只是付款請求。實際的資金流動只在付款目的地的中介行之間進行,而實際資金流動的每一步均會產生費用,且需要人工干預,交易處理時間平均在15到20分鐘。

區塊鏈技術或者說分散式賬本技術可以為目前的國際清算與結算體系帶來一場革新。與傳統上使用SWIFT協議來保證金融機構間賬本一致不同,一個銀行間的區塊鏈系統可以做到公開且透明地記錄所有交易。這意味著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直接在區塊鏈上做結算,而不再需要依賴一個由託管服務和交易通信節點行構成的網路體系來完成結算了,因此也就可以降低用於維護這樣的傳統網路體系的高額成本。

目前致力於在國際清結算體系取代SWIFT的組織是企業級區塊鏈服務提供商Ripple。現行SWIFT協議下的報文傳遞是單向的,就像我們發送電子郵件一樣,只有在交易的雙方銀行均對交易做確認後一筆交易才可能進入結算程序。而Ripple的xCurrent產品通過直接與銀行現有的賬本做整合,可以在銀行間建立起快速、雙向的報文系統以實現實時報文和結算的功能。目前Ripple已經吸引了超過100家客戶參與到其區塊鏈網路產品的試驗中來。

提供信貸發放新思路

傳統銀行和貸款機構通常依賴準確性和安全性不高的信用報告系統來發放貸款。當銀行收到貸款申請時必須對借款人做全方位的審查以評估借款無法被償還的風險。銀行通過借款人的信用評分、債務比率和財產所有權狀況等因素來做處評估。而要獲得這些信息,銀行還必須向信用服務機構申請調用信用報告。根據所有獲得的信息,銀行將違約風險定價為貸款收取的費用和利息。

目前銀行能夠使用的中心化信用系統不僅無法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而且中心化的信用系統往往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造成信用信息的泄露。去年9月Equifax就聲稱由於受黑客攻擊,有約1.43億美國用戶的個人重要信息面臨泄露的風險。

反觀區塊鏈技術在信貸方面的應用前景,一般來說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一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安全的方式發放貸款,而且區塊鏈的向下滲透性可以為更廣泛的消費群體提供個人貸款。獲得「2018金融區塊鏈創新應用優秀案例」稱號的農業銀行「E鏈貸」平台便是區塊鏈與信貸業務相結合的較好實踐。農業銀行的「E鏈貸」平台利用區塊鏈的分散式記賬、不可篡改、可追溯、信任成本低等技術特性,將涉農電子商務、供應鏈融資、網路支付、企業ERP、農資監管等行內外系統打造成聯盟鏈,為「三農」客戶提供在線供應鏈融資服務,為嘗試解決「三農」客戶長期面臨的因擔保物不足、信用數據欠缺造成的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結語

IBM曾在推特上預測,2018年將有91%的銀行會運用區塊鏈技術。金融業也因為高度的數字化常常被認為是最適合區塊鏈落地的領域,而國內銀行業在區塊鏈技術領域的實踐也頗為豐富。面對區塊鏈技術,銀行業似乎開始逐漸達成了一個共識,即「與其被新技術革命,不如趕緊用新技術續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壹財經 的精彩文章:

9月P2P網貸平台交易額和待還餘額百強榜
營收增速三連降,又失螞蟻金服,趣店未來路在何方?

TAG:零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