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

文:老張在路上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

胡適跌宕起伏的一生,為家事忙,為情事忙,也為國事忙。作為性情中人,胡適寬大為懷;作為書生大使,胡適酷愛自由。寬容與自由是胡適生命中的兩大主旋律,貫穿終生,造就了一個多面的胡適。

而在後人看來,一代大師的胡適,在對兒子的教育中,卻是失敗的,留下了遺憾,最其碼不能說是成功的,並因此吞下苦果。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

胡適與結髮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親馮順弟一手包辦的。

在胡適12歲時,隨同父異母哥哥到上海讀書。臨行前他的母親為他訂了婚。未婚妻是旌德縣的望族江家的小腳千金江冬秀。胡適對這門婚事不感興趣,可是他對母親非常孝敬,就默認了。1917年秋天,胡適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後,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同年12月,胡適尊奉母命,在老家與比他大一歲的江冬秀舉行新式婚禮。

1923年7月胡適向江冬秀提出離婚。江冬秀以殺死兩個兒子相威脅,胡適便不敢再提離婚之事。

胡適關於家庭教育的觀點終身未變,晚年,他曾對秘書說過這樣一番話:「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這話聽來,似乎是胡適把家庭教育孩子的重任全放在妻子身上了。

胡適1929年8月26日在寫給年僅10歲就到蘇州上學的大兒子胡祖望的信中,強調孩子要獨立、合群、要用功。胡適也許是覺得自己12歲多就到上海求學而有所成,故希望兒子們發揚光大自己的精神品格,但事實上胡適那時在上海過得比較糾結,陷入不愛學習與染上惡習的泥淖,靠他人的幫助與自製,特別是他二哥的監管,才得以終於確定目標,出洋留學。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

胡祖望到蘇州讀書並不是出於父母周全的計劃,而是胡適到蘇州演講時的臨時起意。 「祖望很好,這回遊蘇州,我吃了苦,他卻很高興。廿五日他跟我丁大哥去上了一天課。他很喜歡那學堂,先生們也喜歡他。下學年似可把他送到蘇州去學,你看如何?」

事實上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並不一定要讓孩子那麼小離開父母,這一點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一書里,對培養獨立能力與人格,均有比較清晰的理論與實例。

比如陳鶴琴認為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做法有三原則:常帶孩子上街觀察、凡小孩子能做的事不替他做、讓小孩子做難易均衡的事。當然如果加上讓小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會議,為家庭決策提供建議的話,那就能保證孩子能在逐步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獨立能力。但這一切無不決定於你得花心思與精力在孩子身上,陪伴他共同成長。

無疑胡適江冬秀夫婦在這方面,像大多人一樣欠缺較多。

胡適在1929年寫給胡祖望的這封信,有一句話這樣說:「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好孩子。」

要做最上等人,這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現代版,一生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胡適教育孩子時如此說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

胡祖望對胡適江冬秀夫婦的考驗還不算大,真正考驗他們的是小兒子胡思杜。胡思杜喜歡研讀文史,希望讀人文社會科學——不像胡祖望喜歡理工科。他想學政治引起了他媽媽的不滿。一聽說胡思杜要學政治,江冬秀馬上寫信給胡適說思杜是如何的沒有出息,居然要學政治,去做那狗官。學政治就要做官,可見那時對政治學存在多大的誤解與無知。

平時陪孩子沒時間,捨不得花時間花精力,一旦孩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想讀的專業,只要不符合父母的理想與要求,就去反對。這大概是中國父母的普遍做法,連胡適夫婦也難免犯了這樣的錯誤。

胡思杜到美留學後,多門功課不及格,學業很差,讀歷史而最終沒有拿到畢業證。胡祖望到美後慢慢走上了正軌,而胡思杜卻依然像在國內一樣難以進入學習狀態。

1948年12月,胡適夫婦乘國民黨搶運著名知識人的飛機抵達南京,胡思杜並沒有同行。

胡思杜成長的年代,左傾思潮激蕩,胡思杜深受影響。但其父胡適是振臂一呼天下應者雲集的自由主義思想大家,其價值觀卻無法影響自己孩子的選擇,沒有親密的父子關係以及比較和美的家庭溝通,絕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

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在組織啟發下所寫的《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發表在香港《大公報》上,其中有些言詞對胡適來說堪稱侮辱,直接違背了中國傳統的人倫關係,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的震動。看到文章的胡適並沒有公開反駁,除了一句「小兒此文是奉命發表的」的附批外,只是將胡思杜的文章剪貼在9月27號的日記上。

胡適不批駁兒子的說法,與其說是對胡思杜失望,是不是還有對自己處理家庭及子女關係能力的失望呢?多年後給唐德剛《胡適雜憶》寫序的夏志清還直接將胡思杜發表此文,斥之為「不成器」!

(本文圖片為網路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