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作者:斯密安·金


蔡康永的新節目《恕我直言》已於9月20日在騰訊視頻獨播。算上《奇葩說》《飯局的誘惑2》《男子甜點俱樂部》和《真相吧花花萬物》,這已至少是蔡康永在大陸主持的第五檔綜藝節目了。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蔡康永不僅擔負主持的重任,還會參與節目的策劃。他的主持風格早已被觀眾熟悉,變化的空間不大,但在節目的製作策劃或者在節目的選擇上,他還有游移的空間,需要洞悉大陸綜藝市場的口味與走向。當然這也是所有台灣綜藝咖和製作組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台灣綜藝的衰落

台灣綜藝曾經影響了無數的大陸觀眾和節目製作組。大陸的製作組會常常模仿台灣綜藝,台灣的綜藝製作人也會開展與大陸電視台的合作。

央視最早開始與台灣電視製作人合作,紅極一時的《正大綜藝》就是典型代表。該節目出自台灣金牌製作人江吉雄之手,雖歷經多次改版,節目卻成為大陸觀眾不可磨滅的記憶。

另一位對大陸綜藝產生影響的台灣製作人是張志鵬。他參與制作了《綜藝新勢力》《金蘋果》等節目,並另闢蹊徑選擇了古靈精怪的謝娜,讓她擔任主持,一舉捧紅了謝娜。

此外,台灣著名製作人張中炎聯合央視製作了《開心辭典》和《人物》,「綜藝教父」王偉忠聯合地方衛視製作了《幸福晚點名》《我是大美人》等綜藝節目。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江吉雄(左)和他的學生王偉忠(右)

不過隨著大陸綜藝對標歐美與日韓,直接向這些地區學習和購買版權後,台灣綜藝對大陸的影響力日漸式微。與此同時,台灣綜藝本身的衰落也加速了其影響力的下滑。

台灣綜藝的衰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電視台數量眾多,競爭激烈。自1993年《有線廣播電視法》頒布後,民營資本大量開設電視台。現在台灣島內有100多家電視台,用戶只需大概新台幣600元/月的費用就可收看所有的電視頻道。

第二,市場小,受眾少。台灣的經濟屬於外向型,由於自身市場狹小,急需開拓外部市場。由於品質的下降,台灣綜藝連大陸市場也逐步丟失了。現在的節目主要是少量地賣給東南亞地區。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第三,製作經費低,廣告收入少。根據台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規定,電視節目不得有冠名和植入,廣告的插播也有嚴格的時間限制。這些條款讓媒體叫苦不迭。雖然NCC在2013年放寬了「節目廣告化」的審查標準,像《SS小燕之夜》也接受冠名改為《kanebo小燕之夜》,但行業的經費來源依舊是一個大問題。

不僅如此,由於NCC的限制,廣告的播出有明確的規定,這也導致廣告的播出手段有限,目標受眾不明確,廣告效果差,廣告商的投資回報比低。

第四,行業人才流失。從業人員要麼「登陸」,融入大陸市場,要麼轉業,另闢職業道路。剩下的從業人員苦苦堅守,身負重擔,創意匱乏。通常一名製作人要同時負責好幾個節目的製作,「電視民工」現象十分普遍。

第五,政論節目對綜藝節目的資源爭奪。台灣電視製作人李方儒在接受《南都周刊》採訪時曾說過,「台灣的政治節目比綜藝好看一萬倍」。由於收視率高,政論節目搶奪綜藝節目資源,導致綜藝的資金更為匱乏。



二、「西進」的台灣綜藝咖/製作組

最近幾年,「西進」一直是台灣媒體常常提及的詞語,意指台灣人闖蕩西邊的大陸,拓展事業宏圖。雖然「西進」並不是台灣最近幾年才有的現象,比如八九十年代的台商早已西進大陸,開疆拓土,但與當時相比,當下的經濟、文化,甚至政策背景均有所不同。

中國大陸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猛增的態勢下,綜藝節目的資金投入也節節攀升,動輒上千萬一集的節目製作已是行業內司空見慣的事情。

2013年後,台灣電視台購買了大量大陸綜藝的播放權,以《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和《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陸綜」在台灣引起持續火爆的報道與討論。「陸綜」成為繼日韓綜藝後台灣觀眾的又一大選擇。

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吸引了不少台灣人,而今年上半年實施的「惠台三十一項政策」更是給願意來大陸闖蕩的台灣同胞開通了一條跨越海峽的政策便利「航線」。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綜藝咖最近幾年的「西進」以視頻網站為載體,搭乘視頻網站自製的順風車出現在了大陸觀眾眼前。這一點在由《康熙來了》打出名聲的「康熙系」綜藝咖身上體現尤為突出。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部分「康熙系」綜藝咖參加的「陸綜」

之前由於港台藝人的獨特性與新鮮感,不少港台綜藝主持人借著政策的空缺或不完善主持了一些衛視綜藝。比如,曾寶儀主持的《夢想星搭檔2》(央視)、《熟悉的味道1》(浙江衛視);柳翰雅主持的《唱遊中國》(遼寧衛視)、《星光魔范生》(安徽衛視);吳宗憲主持的《娛樂星工廠》(重慶衛視)、《周六樂翻天》(陝西衛視)。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夢想星搭檔2》(左)、《唱遊中國》(中)、《周六樂翻天》(右)

廣電總局於2007年下令港台主持人內地主持不得連續超過3期。這一政策及隨後的縮緊政策(主持人需持《播音員主持人執業資格證書》上崗),連同大陸院校和電視台自己培養的大批新世代主持人,以及兩岸文化的差異,使台灣主持人不再受市場的青睞,綜藝咖「登陸」也難上加難。

然而,視頻網路平台的開放與相關政策的空缺給這些台灣綜藝咖打開了一扇新大門。蔡康永與小S便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



三、如何裁剪出一個符合大陸想像的綜藝節目

雖然「西進」較晚,但蔡康永和台灣製作組依然面臨上一個十年台灣綜藝從業者無法擺脫的難題——從主持到製作上,如何裁剪出一個符合大陸想像的綜藝節目。

台灣綜藝在「多元化、自由化」的指導方針下,既充滿了自由與活力又布滿了低俗與淺陋。由於資金匱乏,節目組為了節約成本便找到了兩條捷徑。

一是大量製作談話性節目,這類節目成本低廉,布景簡單,找幾個人就可以「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二是培養或挖掘通告藝人,這類藝人價格低廉,從業門檻不高,可以持續地為談話性節目提供儲備資源。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目前還在播出的部分台灣談話類節目

顯然這樣的台灣經驗很難在大陸綜藝圈立足,即便「娛樂化」早已深入大陸民眾內心,但節目的「文以載道」觀念從上到下依舊盛行。況且大陸的政策管制比台灣更嚴厲,對語言的監督要比對動作的監督嚴苛,像台灣談話性節目那樣出位的語言風格是基本行不通的。

蔡康永的主持優勢是在他的思考與語言的表達形式上,這一點在《奇葩說》中尤為明顯。由於《奇葩說》的辯論形式,節目可以讓參與者有充分的時間發表觀點、傳遞思想、展現邏輯。在完整的時間內,蔡康永可以闡述更多的思想,展現自身的學識,這也是為何觀眾會驚嘆他的表現。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從他主持的綜藝來看,馬東同他似乎更為搭調。在《飯局的誘惑2》中,兩人一唱一和、互捧互侃,充滿了語言的精妙暢快感。與老搭檔小S合作的《真相吧花花萬物》則依舊延續了「康熙」時期的風格,一冷一熱、一主一副、一張一弛。

《男子甜點俱樂部》由於需要做甜品,語言部分相對被壓制,採訪也依然針對明星與八卦,談話缺乏深度感。《恕我直言》嘗試建立「康影」組合,不過蔡康永和江疏影的配合還需進一步磨合。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蔡康永主持的部分大陸綜藝

在「碎片化」的時間中,蔡康永的主持語言相對他的台灣節目已收斂不少。在壓縮的時間內,要想取得效果,藝人必須以「段子化」的語言吸引眼球。「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台灣與大陸畢竟有所不同,「梗」所需的文化背景積累與運用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蔡康永主持的大陸綜藝在內容上依舊有《康熙來了》的身影,有些綜藝更像是《康熙來了》某個主題單元的強化版,在主題和結構上將某些值得拓展的《康熙來了》單元加深、延長、重組。因此,這些綜藝很容易給觀眾造成《康熙來了》大陸版的錯覺。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另外,可能由於自身的身份問題,蔡康永目前的主持主要局限於大陸的網綜圈,在傳統的電視媒體上,他還未被主流生態接納,這也構成了他在大陸綜藝圈繼續前進的一個障礙。

實際上,蔡康永的問題主要不在於主持風格與技巧的改變,而在於如何依託台灣和大陸的製作團隊策劃或參與更適合自己的綜藝,從而讓節目符合大陸想像。

走文化精英路線的蔡康永最適合的是文化類節目。在這類節目中,主持人或嘉賓有較完整的時間闡述觀點,語言與思想的重要性被前置,舒緩的節奏也更適合蔡康永的語速。這樣的節目更容易通過管制與審查,節目本身傳播的思想與價值更具社會意義。

柳翰雅的《奇遇人生》播出後收穫了觀眾的一致好評。節目中充滿質感的鏡頭、流暢的剪輯和具有普世價值的思考讓這部「紀錄片綜藝」向縱深邁了一大步。或許,蔡康永是時候在大陸也推出類似的綜藝了,不要只是在娛樂的小天地內嬉戲玩耍。


蔡康永踉蹌的「西進」之路

柳翰雅聯合知名紀錄片導演趙琦打造的《奇遇人生》

誠然,要想裁剪出一個符合大陸想像的綜藝節目並非易事。但香港電影人,尤其是陳可辛,為此類難題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解決之道。或正如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鍾寶賢所言:「觀眾們都喜歡在虛擬世界裡,見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且讓『你和我』一起成就大業,攜手編織『大國崛起』的美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