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砥礪奮進六十春秋 奏響空間科學樂章

砥礪奮進六十春秋 奏響空間科學樂章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二條1號院里,有幾棟並不顯眼的灰色建築,一群在中國空間科學領域辛勤耕耘的拓荒者們集結於此。

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從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科學衛星任務——「雙星計劃」,到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四發四捷」、我國科學衛星系列逐漸形成;從空間科學基礎研究,到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從先進有效載荷研發和集成,到空間科學研究與任務支撐保障……廣大空間中心人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寫下了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時代的華章。

六十載榮光,一甲子激揚。在中國航天與空間科學事業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簡稱空間中心)始終發揮空間科學「國家隊」的骨幹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做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

東方紅一號星體

風雨兼程

60年前,為了研製人造衛星,中科院成立了「581」組。西苑操場甲 1 號,這裡是 581組辦公室所在地,她也是空間中心的前身。

在這個僅有30畝地的院落里,來自中科院七個不同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查閱文獻資料,計算、試驗、研製儀器。

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因三年經濟困難,1959年3月中科院黨組落實中央「衛星還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的要求,「大腿變小腿,衛星變探空」。

趙九章

1958年趙九章率團訪問蘇聯

從1959年12月開始,趙九章領導地球物理所二部使火箭探空和衛星任務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1960年成立衛星總體研究室,調研國際衛星情況,研究星上和地面相關技術,起到了衛星研製總體所的作用。

1963年底建成了我國第一個空間環境模擬實驗室,開創了我國衛星環境模擬試驗事業,為衛星上天做好了充分準備。同時還組建高空物理和空間技術的有關研究室。

1964年,在三屆人大會議期間,時任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所長和581組負責人的趙九章先生呈書周恩來總理,對發射我國人造衛星的意義、技術途徑和具備的條件進行了分析,建議將研製發射人造衛星列入國家計劃。

1965年,中科院開始籌建衛星設計院,即「651」設計院,趙九章任院長,並召開了我國第一顆衛星論證會,為1970 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和今後衛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6年2月,中科院正式成立應用地球物理所,趙九章兼任所長,後因體制調整歸國防科委第五研究院,對外名稱為空間物理所。

從1965年到1968年,人造衛星的工程研製從啟動到衛星的初樣研製出來,僅用了短短3年。隨後,人造衛星研製工作轉移給了新建的衛星技術研究院。

從預研到初樣,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都是在趙九章的領導下由空間中心牽頭完成的,空間中心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作出了巨大貢獻。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也迎來了空間科學發展的新時代。

1979年,中科院空間科學技術中心和空間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研製天文衛星、資源衛星和建立遙感衛星地面站,即「兩星一站」。

1953年,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蘇聯時,貝時璋( 右) 與呂叔湘( 左)、趙九章(中) 合影

「實踐一號」測試樣機

「雙星計劃」探測1號衛星正樣星

當時,天文衛星和資源衛星是按照科學衛星來立項的,以中科院自主研製為主,遙感衛星地面站則從美國引進。「兩星一站」的研製工作賦予了這個新單位衛星研製的總體職能。

1986年,衛星的初樣研製出來,遙感衛星地面站也已經基本建成。自1958年之後的30年,空間中心輾轉變遷,漂泊不定。即便在這樣的境遇中,空間中心始終不忘初心,牢記科技強國使命,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實踐一號」衛星、「實踐二號」衛星、天文衛星、資源衛星和遙感衛星地面站的研製、發射與建設等工作中立下了難以磨滅的功勛。

1987年,中科院黨組決定將空間物理所與空間科學技術中心合併,正式更名為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更名後,空間中心轉向了更為前沿的研究,積极參与載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論證工作。

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後,空間中心又作為應用系統總體部的依託單位,成為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之一的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及幾個重要分系統的承擔單位,為國家航天事業第二個里程碑作出了卓越貢獻。

1999年,空間中心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在高舉空間科學大旗的同時,空間中心推動立項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並將方向瞄準了深空探測,參與探月工程的論證,並在2001年積極推動了嫦娥工程的立項,承擔了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總體的工作。

隨著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正式立項,中科院黨組決定成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工程大總體,具體負責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組織與實施。2011年7月,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正式掛牌。2015年獲中央編辦批複,由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正式更名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從為了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而組建的中科院「581」組,到載人航東方紅一號星體天應用系統總體、探月工程有效載荷總體,在我國航天事業的三個里程碑上都能看到空間中心的足跡。可以說,空間中心的發展歷程不僅折射出空間科學在我國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宏偉篇章,也印證了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從無到有、由弱漸強的戰略征程。

春華秋實

六十載風雨洗禮,一甲子碩果累累。

自成立之日起,「任務帶學科,學科促任務」是空間中心科研工作始終堅持的明確方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通過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任務帶動學科發展和技術突破;面向科學技術前沿,通過學科發展和技術突破促進更好地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任務。

在基礎研究方面,空間中心主要以天基和地基探測為支撐,致力於在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研究的前沿領域研究,認知空間物理的基本物理過程,了解災害性空間天氣的物理規律,形成空間天氣連鎖過程的整體性理論框架。

比如,空間中心牽頭提出並實施的我國第一個以科學突破為目標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簡稱雙星計劃),以及我國地基空間環境綜合監測鏈「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的建設,引領了我國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學科的發展。

作為我國最早、最全面地開展空間環境探測和研究的單位,空間中心目前在該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中心還是我國研製空間環境探測載荷最多的單位,多年來,相繼研發了30餘種星載探測儀器,承擔了我國95%以上航天型號的空間環境探測任務。

作為我國首個開展空間環境預報的單位,從國家大型航天任務對空間環境安全保障的緊迫需求出發,空間中心還開展了日地空間環境預報方法和預報模式的研究。研究範圍涵蓋了太陽爆發的源表面、行星際空間、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整個日地空間。

中心目前已成為空間環境探測載荷研製、空間環境預報與國家空間環境態勢感知體系的主力軍。

作為我國微波遙感技術的開創單位,空間中心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先後承擔了國家攻關、國家863計劃、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一系列科研實驗計劃和工程型號任務中有關微波遙感技術研究和微波遙感有效載荷的研製工作,在微波遙感技術領域填補了多項空白,獲得多項國內、國際首創的研究成果。

1982年,劉振興根據美國旅行者號飛船的探測數據建立了新的木星磁碟模式

在創新空間科學的同時,空間中心始終致力於帶動空間技術。多年來,空間中心圍繞總體技術、測試技術、空間測控通信與空間綜合電子技術、軌道/ 姿態動力學與控制、機電熱一體化設計技術、系統模擬技術、空間科學實驗技術和空間科學衛星地面支持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已為數十顆衛星型號提供了數據管理、數據傳輸、地面測試等任務支撐,全面具備了為空間科學任務論證、工程研製等提供大系統總體技術和專項技術支持的能力。

隨著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空間中心在投身於國家重大任務之外,始終不忘創新為民,服務國民經濟建設。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繼承與創新,空間中心通過先進有效載荷的研製,將論文和成果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將凱歌奏響在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日常生活的衛星應用中。

作為我國空間科學國際合作的主力軍,空間中心還積极參与並發起了一系列國際空間科學合作項目。

1993 年代表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 承辦了2006年COSPAR 大會; 再到空間中心提出的「雙星計劃」與歐空局Cluster 計劃的4顆衛星協同探測,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地球空間的6點同時聯合探測;以及2015年空間中心科學家與英國科學家聯合提出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計劃;發起「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

風生水起的國際合作,造就了一派空間科學發展的新氣象,也向國際空間科學界更好地展示了「科技的靈魂在於開放」的理念。

六十年艱苦創業,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先後有趙九章、錢驥、王大珩、秦香菱、劉振興、姜景山、魏奉思、顧逸東等院士,率先垂範、敬業奉獻,在探索浩瀚太空的征程中留下奮鬥耕耘的足跡。

歲月如梭,時光如箭。這60年的歷程,是空間中心探索與開拓、創新與跨越的歷程,是幾代空間中心人用堅韌與奮鬥鑄就輝煌的歷程。

2015年12月17日,搭載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空

再度起航

剛剛過去的2017年,對於空間中心來說,註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年。我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科學衛星系列——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正式收官。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部署的暗物質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衛星、量子衛星「墨子號」和硬X 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四發四捷」,已經或正在產出系列的基礎科學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實現了一大批國際領先或先進的空間技術突破,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在空間科學上的國際聲譽。

更讓每個空間中心人倍感自豪和驕傲的是,習近平主席的2017年新年賀詞中,在列舉2016年重大科技進展時特別提到由空間中心作為工程大總體牽頭實施的「悟空號」和「墨子號」。

不僅如此,「悟空」「墨子」以及空間中心參與的「天宮二號」任務等空間科學重大成果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豐碩成果的代表寫入了黨的十九大報告。這既表明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關心,也反映了空間科學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的重要作用。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十三五」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的戰鼓已經擂響,肩負著國家空間科學發展神聖使命的空間中心人即將開啟新的征程。

2018年7月,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正式立項啟動,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開展「愛因斯坦探針」「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和「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等衛星的工程研製。

作為 「率先行動」計劃四類機構改革首批試點創新研究院之一——空間科學研究院建設和空間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的牽頭單位,空間中心正朝著建成我國空間科學及其衛星項目和深空探測的總體性研究機構,成為國際一流的空間科學研究中心的目標穩步邁進。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甲子輪迴,再度起航。在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道路上,牢記責任與使命的空間中心人永遠在路上。

文章來源:《科學新聞》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天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空巢的國際空間站——此次聯盟事故的細節和影響

TAG:航天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