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前的意外一撞,神舟二號差點上不了天
改革開放40年
那些不為人知的瞬間
2001年1月10日,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發射成功。
2000年12月31日,20世紀的最後一天,一個幾乎是災難性的打擊突然降臨到神舟二號飛船身上。
由於基地發射站一個工作人員操作失誤,發射平台意外啟動,已經處於垂直對接狀態的重達40多噸的火箭與十一層平台撞在一起!
現場人員都驚呆了,經過一番檢測,火箭一共被碰傷18處,而此時,距原定發射日期僅剩4天。
神舟二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二艘實驗飛船,同時也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完全按照載人飛船進行設計,所以它的發射意義重大,備受矚目。
對於時任火箭系統總指揮的黃春平來說,這一天是「20世紀最黑暗的一天」。
「基地的人壓力很大,很多人吃不下睡不著,有些女同志都哭了,平時磕碰一下都不成,現在撞成這樣,馬上就要發射,真是心都涼了。」
原定於2001年1月5日的發射被迫取消。
那麼,火箭的狀態到底怎麼樣?還能不能發射?飛船有沒有受傷?各路專家從全國各地連夜趕往發射場,對火箭進行實地探傷。
連續兩天的細緻檢測與分析,13位權威專家一致認為:碰撞產生的力量小於火箭的設計承受力量,撞擊位置距離火箭關鍵氣路就差幾毫米,而這個數值恰好還在安全範圍內。
隨後,經過緊張的準備,火箭再次等待發射。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運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飛行期間,飛船上各種試驗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採集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還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多領域的科學實驗,為後續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到2017年4月,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順利發射,短短不到20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迅猛發展,讓世人驚嘆。中國,正在以令世界驚詫的「中國速度」飛向太空。
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
「神舟二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二艘實驗飛船,但它卻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神舟二號」第一次集中了有一定學科面的開拓性的空間科學研究工作,成為我國在今後一系列飛船上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的序幕。
提起「神舟」號飛船,「神舟二號」應用系統的科技工作者們情有獨衷:是這艘「希望之舟」為一大批躊躇滿志的科學家搭起了馳騁太空的寬廣舞台。「神舟二號」飛船上進行的一系列實驗,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積累了更多的經驗,為今後更深入、更大規模的空間實驗,以至於實現空間產品產業化,商品化,開闢道路。
「神舟二號」的應用任務幾乎囊括了國際空間實驗的各個學科領域,帶動了一批高新技術,特別是促進了一批基礎項目的發展。同時,鞏固和培養了一代勤奮苦幹的我國空間科學研究隊伍,開始實現把科學家與工程聯繫起來的進程。牽引和帶動了相關領域學科的發展和進步,其帶動作用可能比項目本身意義更大。
在空間材料科學的研究上,增加新的樣品,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實驗研究方面,增加細胞反應器、細胞融合、電泳實驗等實驗項目。在空間環境探測方面,進一步開展空間大氣成分、密度和單粒子事件等研究。在對地觀測方面,進行微波遙感、成像光譜技術以及地球環境監測等試驗。將使我國具有與國際同步發展的對地觀測技術,使遙感技術和應用提高到新的水平。
太空是沒有國界的,在跨入21世紀門檻的今天,人類將滿懷信心地向太空這一遼闊的疆宇走去。「神舟二號」承載著許多秘密,也承載著許多希望,它是中華民族的「希望之舟」。在未來的征程中,「神舟」飛船燃起的科學之火,必將隨著一艘艘飛船翩翩升空,而愈燃愈烈。
發射前曾遭遇重大意外
「那天是20世紀最黑暗的一天。」時任火箭系統總指揮黃春平說。
「基地的人壓力很大,很多人吃不下睡不著,有些女同志都哭了,平時磕碰一下都不成,現在撞成這樣,馬上就要發射,真是心都涼了。」
2000年12月31日,20世紀的最後一天,一個幾乎是災難性的打擊突然降臨到「神舟二號」飛船身上。
由於基地發射站的一個工作人員操作失誤,發射平台意外啟動,已經處於垂直對接狀態重達40多噸的火箭與十一層平台相撞在一起!
現場人員都驚呆了,經過一番檢測,火箭一共被碰傷18處,而此時,距原定發射日期僅有4天。
原定於2001年1月5日的發射被迫取消。
三垂英姿(神舟二號)。 王琦攝影
那麼,火箭的狀態到底怎麼樣?還能不能發射?飛船有沒有受傷?指揮部迅速召集有關專家,專家從全國各地連夜趕往發射場,對火箭進行實地探傷。
連續兩天的細緻檢測與分析,13位權威專家一致認為:碰撞產生的力量小於火箭的設計承受力量,撞擊距離火箭關鍵氣路就差幾毫米,而這個數值恰好還在安全範圍內,經過緊張的準備,火箭等待進入發射。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運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飛行期間,「神舟二號」飛船各種試驗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採集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還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多領域的科學實驗,為後續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航天人走過的荊棘之路
中國航天人為夢想迸發出來的能量是驚人的。僅僅用了7年時間,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就已經矗立在酒泉發射場,而6年後,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第三個擁有將多名航天員送上天空能力的國家。
但是,神速經歷過美國和前蘇聯幾十年「無人飛船—單人飛船—多人飛船」的發展歷程,中國航天人走過的,是一條充滿艱辛、與天地爭鬥的荊棘之路。不順,曾經幾乎成了「神舟」飛船發射前的「慣例」。
橫空出世(神舟一號)。 王琦攝影
1999年10月,「神舟一號」預定發射日前一個月,因為在合攏火箭大底時壓斷了一根信號線,飛船被緊急「開膛破肚」檢修,發射推遲10天。卻未曾想,指揮部剛剛確定的新發射日,又遭遇獅子座「流星雨」,被迫再次推遲兩天。直到11月20日凌晨6時30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迎來了第一次飛行實驗。
「神舟二號」飛船發射前4天,由於操作失誤,火箭與活動發射平台相撞,火箭一共被碰傷了18處,原定發射日期被推遲。
經歷過「神舟二號」的驚心動魄,當「神舟三號」遭遇部件故障、「神舟四號」遭遇超低溫天氣時,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的應對從容了許多:「神舟三號」推遲了三個月發射;「神舟四號」穿上了包括200條棉被在內的「防寒服」。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神舟三號飛船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新華社記者 李剛攝
神舟四號。 中國軍網 王琦 攝
但是在2003年10月15日成功發射之前,「神舟五號」遭遇到的困難,還是超乎了指揮部的想像。在「神舟五號」進場前最後一輪地面試驗時,工作人員突然發現,返回艙座椅緩衝裝置不能完全滿足安全設計要求。為了確保航天員的絕對安全,工程總指揮決定研製改進型座椅緩衝裝置,「神舟五號」啟程計劃暫緩。研製試驗工作者們夜以繼日連續奮戰,僅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圓滿完成了正常需要半年時間的任務。一場驚險變成了驚喜……
不管前路多麼艱辛,為實現飛天夢想,中華,這個充滿蓬勃生機的民族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問天之旅中,不是在走,而是在加速奔跑。
參考資料:
《中國載人航天30年: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科技日報
《「神舟」發射前曾遭遇多次小意外》 南京日報
《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新華社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文字整理:左常睿
編輯:朱麗
審核:王小龍


※剛剛,諾貝爾物理獎授予美法加三位激光物理學家!這是第三次授予女性
※光動量首次被巧妙測量;新鋰-氧電池幾乎可釋放全部儲能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