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垂簾後 送恭親王三個大禮包 哪個最讓他感激涕零?

慈禧垂簾後 送恭親王三個大禮包 哪個最讓他感激涕零?

我們之前說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所發生的辛酉政變,是晚清史上所發生的一件足以改變政局走向的大事。

自清代開國以來,祖制重顧命,並且嚴厲禁止女主臨朝。故清初的順治、康熙兩代皇帝,雖然都是沖齡即位,但都是靠攝政王或顧命大臣輔佐,並沒有太后垂簾聽政的故事發生。

按照咸豐生前的安排,依然是遵循祖制,留下八位顧命大臣輔佐皇長子載淳,直至其成年親政。可咸豐沒有料到的是,枕邊最親近的兩位后妃(皇后和懿貴妃,即後來的慈安和慈禧太后),在自己屍骨未寒時,就遽然發動政變奪權,打亂了自己的所有安排,導致清末逐漸走上了女主獨裁的道路。

當然,僅靠深宮中的兩位婦人,是難以做成這種大事的。兩宮皇太后,只是從名分地位上賦予了戊戌政變的合法性,而實際在背後出力和謀劃的,則是咸豐的弟弟,恭親王奕訢。

從本質上來說,辛酉政變是一筆權力的交易——咸豐生前把蛋糕都給了顧命八大臣,兩宮太后和恭親王推翻了八大臣,對他們來說自然是個雙贏的局面。

慈安和慈禧太后得到了垂簾聽政的大權,那麼與此同時,也要對在政變中出了大力氣的恭親王進行酬庸。

要報答奕訢這樣的大功臣,兩宮太后的安排,不可謂不盡心,給出的酬勞,不可謂不豐厚。總的來看,兩宮太后一共送出了三個大禮包,且個個都是極高規格,甚至是空前絕後的賞賜。

第一個大禮包,是賞給奕訢「親王世襲罔替」。講到世襲罔替,需要先了解清朝封爵的世襲制度。一般來說,清宗室的封爵是降等承襲。比如父親是親王,那麼兒子繼承爵位時,降一等為郡王。如果後世沒有立下功勛,便繼續降為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直至成為普通宗室。

但如果有「世襲罔替」的特權,那麼爵位在傳遞給子孫後代時便不會降級,一直都是親王的級別,這就是俗稱的的「鐵帽子王」了。

自清朝開國至此,一共只封過九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初所封,第九位怡親王為雍正之十三弟允祥。奕訢能被封為鐵帽子王,是朝廷極大的恩寵。然而,奕訢對此卻堅辭不受,最終朝廷改賞他領親王雙俸,也就是領兩倍的工資。

對於奕訢堅決不受世襲罔替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本人比較謹慎,因為剛剛立下大功,而且已有議政王的頭銜,如果再受鐵帽子王的賞賜,恐怕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引起太后和皇帝的猜忌;而另一方面,咸豐臨終前,並沒有提拔奕訢為鐵帽子王的遺詔,若就此接受,從感情上也不太過得去。

直到後來同治成年大婚時,奕訢才接受了世襲罔替的賜封。

第二個大禮包,賞賜的是奕訢的女兒。根據清朝的祖制,皇帝之女稱為公主,其中皇后所生的稱固倫公主,妃嬪所生的稱和碩公主;王公的女兒則稱為格格。

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將奕訢的女兒接到宮中撫養,而且加給她固倫公主的稱號,也就是後來的固倫榮壽公主。既非皇帝之女,又非中宮皇后所撫養,卻能加以固倫公主之稱,自清開國以來,更是前所未有的恩賞。

不過,對於朝廷的這一恩賞,奕訢也和前面一樣,不太願意接受。在同治四年(1865年),奕訢上疏懇請兩宮太后撤除自己女兒的「固倫」稱號,並得到了批准。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奕訢害怕風頭太過,不能持盈保泰的緣故。

兩宮太后給出的這兩個大禮,本來是想收買人心,沒想到奕訢對這些卻不太感冒。不過,她們送出的第三個大禮包,卻是暖到了奕訢的心坎里。這是一份對奕訢母親的賞賜。

奕訢的母親,是道光皇帝的靜妃,咸豐登基後尊為靜太妃。靜太妃生前唯一的遺憾,是沒能當上皇太后。靜太妃雖是咸豐養母,但她並非中宮,也非皇帝生母,按照祖制,沒有封為太后的理由。

但在靜太妃臨終前,奕訢自作主張,在沒有得到咸豐明確同意的情況下,擬旨封了靜太妃為太后。咸豐皇帝對此非常生氣,雖默認靜太妃的太后身份,但卻「不系宣宗謚,不祔廟」,相當於一個有名無分的太后。

為了讓奕訢釋懷此事,兩宮太后便特旨給奕訢生母尊奉謚號、升祔太廟。僅有這一件事,奕訢欣然接受,沒有推辭。可見恭親王奕訢是個比較孝順的人,而他的孝心,也成為了太后收買人心的一個突破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嘉慶下令修明史 大臣在書中歌頌清朝 為何反而被罰?
慈安身為大清正宮皇太后 為何其喪禮卻辦得很寒酸?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