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看完《如懿傳》,我想這樣給乾隆「洗白」

看完《如懿傳》,我想這樣給乾隆「洗白」

大家好,我是大橙子,又見面了。

最近我在追《如懿傳》,剛看完大結局的你,大概和我一樣難受。

編劇很不客氣,把乾隆寫的太渣渣了,中間幾度想棄劇,最後還是被我迅哥的演技折服又接著追了。

不過,在劇中有這麼一個情節,卻讓我瞬間對乾隆好評了。

在有一集里,如懿和乾隆正在用餐,宮女出生的衛答應,精心準備了一道用綠豆粉絲加鴿子蛋和金針配三兩燕窩熬湯的菜,興沖沖端到皇上面前。

乾隆看後一臉嫌棄。因她不懂得,越高級的食材用最質樸的方法清蒸慢燉是最適宜的。

皇上不悅,讓她下去的時候,正有第二重品位diss等著她。

魏嬿婉告退時不小心撞翻了架子上的一個香爐,她立即跪下認錯說差點摔了皇上的白瓷瓶。

乾隆一聽,怒了,你睜大眼睛看看,這是永樂的甜白釉OK?這都不懂。

後來因為嫌棄她粗鄙,很久沒有寵幸。

你看,也就是小小的兩件事,一個人的品位被暴露無遺。不過其實也不能怪魏嬿婉,畢竟她出身卑微、眼界短淺、又沒有讀書學習,品位不高也是難免。

那麼問題來了,拚命diss她的乾隆,品位就高了嗎

這兩年大家慣愛拿乾隆跟宋徽宗比較,嘲笑他的「大花瓶子」比起「汝瓷」不高級,笑話他是「蓋章狂魔」,真實的乾隆審美品位真的有這麼差嗎?

《如懿傳》里,倒是有這麼幾個細節可見一斑:

把玩瓷器

鑒賞《洛神賦圖》

每回劇情切換到養心殿場景的時候,乾隆不是在寫字,就是在欣賞這書畫、文物。

雖是電視劇不能全信,但也基本還原了史實。一個看完了頂級好物的人,審美品位會差,這點我是不相信的。但是為什麼,明明應該品位極好的君王,卻被認為「農家樂」審美呢?

我們來回顧下乾隆的審美品位養成路徑,也許就能得出答案了,這個路徑也是今天一個普通人想要養出高級審美眼光的必經之路了。

第一步:多讀書

年少時足量的文化藝術知識積累

從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來看啊,清朝對皇子教育是最為嚴格的。

乾隆小時候一天的大部分時光很可能是這樣度過的:

這還沒完,皇帝爸爸還會常常出現在窗外視察。上午9點來一趟,有時候下午四五點還來一趟。

這樣的學習基本上是365天非病不間斷的,在如懿傳裡面,孝賢皇后的兒子,即使病著也被要求學習,最後身體垮了,薨了。

清朝皇子在懵懂時期,就已經開始嚴格的學習,給他們講課的老師都代表著同時期的頂級水平,總之目標就是將皇子打造成一個全能型人才。也是在這樣的頂級「精英」教育中,我們的乾隆哥哥(那時候叫弘曆)脫穎而出。

甚至在他小的時候,因為爺爺康熙對他的喜愛,親自教導,他在10來歲時即可將經典詩文倒背如流、解釋透徹,令康熙大加讚賞。

少年的知識積累,是乾隆審美養成的第一步,那時候他叫弘曆。後來的乾隆,喜歡收藏、熱愛寫詩,都與自小這種精英式教育不無關係。

不過,乾隆本人,也是歷代難得的興趣廣泛、精力充沛型的君主。旅遊、狩獵、詩詞、書畫、鑒賞、收藏無一不是他的人生雅趣。受過良好教育的他也有著濃濃的士人情調,既有資本,也有格調去涵養自己的生活情趣。這就到了審美養成的第二步。

第二步:看好物

青年時豐富頂級的見識

如果放在今天,乾隆是個沒人能比的收藏家了。他的收藏有多驚人:

數量真的多:

全盛時期的清代宮廷收藏,大約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晉唐宋元書畫2000件,明代書畫2000件,這就是中國古典書畫作品當時的最大規模。

稀世珍寶多: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旬《伯遠帖》最為乾隆所鍾愛,乾隆十一年他將這三件東西藏在大內養心殿西暖閣內,並取名「三希堂」。

種類多:

他還把收藏的這些物品,編成手冊。

今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書畫,大多曾經是乾隆的個人收藏,比如:

總之一句話,這些、這些、這些,那時候都是他的。

這些寶貝都是怎麼來的呢?

他不僅收藏,還會寫「觀後感」、反覆看、發彈幕評論。

你看,他總是興緻勃勃滿懷熱情地投入到藝術審美活動中,費盡心力去搜羅大量藝術品,並以高水平的收藏家、鑒賞家自居。

這種用好物磨練審美眼光的辦法有多重要呢,有個溥儀的段子可以說明:

說是有一天王國維請溥儀到家裡做客,拿了幾件淘來的古董給溥儀看,溥儀看完後,直接指出這幾件是假的,王國維聽了心裡納悶,但並不全信。過了幾天他拿著這些古董去問行家朋友,沒想到回答與溥儀一模一樣。

王國維很吃驚,再見到溥儀時,問他怎樣曉得那件是真的那件是假的,溥儀說:「我也不懂你們那套辨別辦法,我便是感到那幾件和我家裡的不一樣」

溥儀給的謎底真是霸氣啊,不過細心一想他的回答挺有道理的,從小就出生在古董堆里,看得是最頂級的寶貝,自然會練成一雙火眼金睛呀。

可以想見我們的乾隆,自然也是如此。

少年時有知識積累,青年時有看過了這麼多好物,增長了這樣的見識,乾隆的審美眼光這個時候按說已經不是一般的好了。

但當他要開始展現個人品位的時候,「災難發生了」,比如這個: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哪怕他前兩步打分再高,我們看看這大瓶子,為什麼還是會覺得他「品位不好」,嘲笑他的「農家樂」審美呢?

其實,是因為他表達美的能力「太差了」

第三步:好好表達

將內化的審美品位外化展現

前面說到了審美養成的兩個重要步驟,知識積累+眼光磨練,但最難的其實是第三步,審美表達,也即輸入後的「輸出」。

我們嫌棄乾隆的審美時,也是因為他將審美水平外化表達的「太不高級」。

現代人,常常提起「高級感」,其實這所謂的高級,就是帶著一種淡淡疏離感的剋制和平和。

比如宋徽宗的汝瓷、永樂的甜白釉、我們喜歡的人文畫,喬布斯的蘋果、三宅一生的衣服。

這克制的核心其實就是——做減法。

你看,在這點上宋徽宗做到了極致,所以今天他的審美品位備受推崇。

可乾隆不這麼干,到了輸出表達,需要做減法的時候,他仍然在做加法:

大花瓶子,要大,要加上所有繁複的花紋、高超的施釉技巧;

詩要寫的多,2萬首夠不夠;

這件、這件、這件...都是我收藏的,蓋章;

這就像是張三丰和歐陽鋒的區別,同樣內力深厚,張三丰就用太極這樣動靜結合優美舒展的方式表達,而歐陽鋒呢,每次發功時都要變成癩蛤蟆的樣子,不夠養眼,令人覺得不夠「高級」。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古人誠不欺我。

所以,不是乾隆審美「農家樂」,而是他的表達,不符合我們現下定義的「高級感」,不剋制、不節制地宣洩自己作為盛世皇帝的欣喜。

這是乾隆的審美困境,也是當下大多數人面向的問題。

今天的我們學歷越來越高、獲取知識的方式途徑越來越便捷,一部iPad,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藝術品都能隨時觀看,甚至可以放大到纖毫畢現,還有無數的專家學者走到台前,從藝術入門到專業講解,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的藝術知識服務。

這樣的知識積累和藝術眼光拓展,比起當時的乾隆,也許並不會差上太多,但審美表達卻不一定比他好。

如何在盛世的豐饒中還能做到克制平和、做到刪繁就簡?我們仍然在面對和他一樣的審美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外藝術 的精彩文章:

如果有一天,故宮焚毀殆盡
排隊都看不上的中國名畫,這次在家看個夠

TAG:意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