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抗美援朝戰爭:蘇聯援助中國的武器裝備清單!

抗美援朝戰爭:蘇聯援助中國的武器裝備清單!

原標題:抗美援朝戰爭:蘇聯援助中國的武器裝備清單!


20世紀50年代,蘇聯大規模向中國贈予或出售軍火,這其中包括各種步兵武器、火炮、坦克、飛機、軍艦及其他裝備。蘇聯提供的這些武器裝備,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完成從以步兵為主的單一陸軍走向諸軍兵種合成的現代化轉型來說,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解放軍正繼續向大西北、大西南以及華南進軍,到1950年5月1日解放了海南島,大陸除西藏外全部解放。這時的解放軍已達到550萬人,其中步兵師大約有200個。因為有一些部隊留在新解放區,建立了省軍區和軍分區,還有不少國民黨起義部隊正在改編過程中,所以這一時期步兵的軍、師編製不斷變化。


不過,總體而言,步兵編製比較齊整,但兵種構成單一,特種部隊很少。


全軍有4個炮兵師,包括軍屬和師屬炮團在內,共有77個炮兵團,裝備有60毫米迫擊炮以上口徑各種火炮2萬~3萬門。裝甲兵有2個戰車師,及2個戰車團,裝備計有美、日式坦克312輛,水陸坦克242輛。工兵總計9個團。

空軍原有接收、繳獲和起義的國民黨軍隊飛機113架。另外東北還有一所從1946年3月開辦的航校,使用的是日式教練機。


海軍於1949年4月23日在江蘇省泰州白馬廟創立,先成立的是華東軍區海軍艦隊,擁有起義、俘獲的國民黨艦隻,徵用的商輪,改裝的漁輪,打撈的沉艦,以及從香港購買的超齡艦艇等,累計223艘,總排水量僅有92050噸,型制混亂複雜,有來自美、英、日、德、法、加、荷、澳等國的艦船,甚至還有辛亥革命前清朝海軍燒煤的「楚」字型大小軍艦、「永績」號炮艦。艦艇主、輔機多達355種,機器磨損嚴重,而且沒有配件。艦上火炮30多種,炮彈無後續供應。這以後,在國民黨飛機的轟炸中,還損失了很多艦船,僅原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起義的9艘軍艦就有6艘被炸沉,1艘遭重創,「重慶」號巡洋艦、「長治」號護衛艦等先後被炸自沉。這些陳舊的雜牌艦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近海作戰中勉強可以執行任務,例如在攻佔一江山島時,就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僅此而已,它們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用在海軍官兵的訓練上。



當時的部隊裝備可以用一句流行的話來形容,就是「小米加步槍」。


與日本兵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共軍隊發揚了「小米加步槍」的精神,以劣勢裝備打敗了優勢裝備的敵人,是值得驕傲的。在新的冷戰格局下的國際環境中,中共剛剛執掌政權,又趕上朝鮮戰爭,中國軍隊直接面對美國這樣具有高科技武器裝備的敵對勢力,雖然還需要發揚以劣勢打優勢的戰略部署和英勇作風,但是僅僅依靠「小米加步槍」的裝備顯然是不行了。這時,能夠向中國提供先進武器裝備的只有蘇聯。正是依靠蘇聯提供的大量武器裝備,中國軍隊不僅應付了朝鮮戰爭,而且對整個部隊進行了現代化裝備改造。



新中國要求蘇聯大規模供應武器是在準備出兵朝鮮之際,但因事情曲折,真正提交武器裝備清單卻是在赴朝作戰以後。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起草了一封給斯大林的電報,其中說到中國同意出兵朝鮮,並開列了所需武器彈藥的清單。因當時中共中央領導內部意見不合,還要再討論出兵問題,這封電報沒有發出。後來周恩來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出兵事宜不順利,雖然蘇聯答應以貸款方式提供武器,但因在蘇聯空軍出動問題上沒有取得一致意見,周恩來中途趕回北京商議決策,也沒有提交所需武器彈藥的清單。


從現在看到的歷史文獻,中國首次向蘇聯提交所需武器彈藥清單是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之時。


1950年11月7日,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說:「由於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敵人手裡繳獲來的戰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徑種類繁多的情況。這一狀況給彈藥生產,特別是步槍和機槍子彈生產帶來很大困難,此外我們的工廠目前所能提供的這種子彈為數甚少。志願軍部隊直接參加朝鮮軍事行動的有12個軍,計36個師,但僅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藥基數。今後,隨著軍事行動的發展,我們在保障軍隊彈藥方面勢必出現很大困難。如果軍工生產方面不出現變化,那麼,改換裝備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開始。為克服目前困難,我請求您研究一下關於在1951年1月和2月這一時期給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毛澤東提出的具體要求是:


蘇式步槍14萬支,步槍子彈5800萬發;

蘇式自動槍26000支,自動槍子彈8000萬發;


蘇式輕機槍7000挺,輕機槍子彈3700萬發;


蘇式重機槍2000挺,重機槍子彈2000萬發;


飛行員用手槍1000支,飛行員用手槍子彈10萬發;


對於這36個師的步兵輕武器,11月9日,斯大林回電錶示同意,說1951年1-2月可如數運到中國。這批武器的到貨數量與中方要求的完全一致,具體型製為:


1891/30式水連珠步槍;


1938/44式騎槍;


1927式ДП輕機槍(圓形彈倉,即轉盤機槍);


1927/44式ДПМ輕機槍(長方弧形彈倉,位於槍身下方);


1943式郭留諾夫СГ43重機槍;

1941式ППШ木柄衝鋒槍;


1943式ППС鐵柄衝鋒槍;


ТТ30/303式手槍。


利用這批武器,我們在朝鮮的志願軍有34個師更換了裝備,另2個師的武器作為補充消耗和分給軍校、軍區用作訓練。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36個師的輕武器,基本上都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甚至戰前研製的武器,是蘇軍退役淘汰的裝備,而當時蘇軍現役裝備的一些新式武器,如СКС45半自動步槍、АК47突擊步槍(衝鋒槍)、РПД44班用輕機槍、РП46連用輕機槍、СГМ重機槍,都不肯賣給中國,甚至在後來提供的60個師的裝備中,還搭配上了324挺1910年式水冷馬克沁重機槍。從這些武器的型制上就可以判斷,當時蘇軍陸軍師的裝備領先於中國部隊10年左右。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發展,特別是志願軍第二番部隊大規模入朝,中國軍隊急需大量武器裝備。1951年5月25日,第五次戰役後期,毛澤東派總參謀長徐向前率代表團赴莫斯科與蘇聯政府談判購買60個師的蘇聯武器裝備問題。談判從6月上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中旬。開始雙方達成協議,根據蘇聯的生產和運輸能力,在3年內完成60個師裝備的供應,而在1951年完成10個師的供應。9月,斯大林又提出,除1951年已經提供的4個師的裝備外,原計劃的其餘6個師的裝備和物資要推遲半年,我們表示接受。最後到1952年4月雙方確定,當年供應16個師的裝備,其餘40個師的裝備分兩年到1954年底供應完畢。


這60個陸軍師的武器裝備,是按照蘇聯的編製配備的:每個師(14963人)有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坦克自行火炮團、1個獨立高炮營、1個獨立五七反坦克炮營。炮團裝備有122毫米榴彈炮、76.2毫米野炮、120毫米迫擊炮各1個營(12門),坦克自行火炮團裝備Т34坦克24輛、76毫米自行火炮16輛,獨立高炮營裝備37毫米高射炮12門,獨立反坦克炮營裝備57毫米反坦克炮12門。全師步兵武器13938件,炮303門,汽車261輛,特種車84輛,馬車517輛,馬1136匹。


在60個師的武器裝備中,我們無償贈送給朝鮮人民軍3個師的裝備,另1個師的裝備拆散給各軍事院校作訓練用,實際裝備了56個師。但即使這些裝備了蘇聯武器的部隊也多是在國內駐防,真正到朝鮮前線作戰的僅有3個師。主要原因,一是裝備時間晚了,部隊全部換裝後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二是蘇軍的裝備不適合朝鮮的山地作戰,例如,坦克團就不需要每個師都裝備。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共有106個陸軍師,除56個師按蘇軍編製裝備外,另外50個師都是用國產仿蘇武器換裝的,這些部隊都部署在淮河以南,因那裡水網稻田地多,山地多,完全按蘇軍裝備沒必要。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為裝備、培訓中國的坦克裝甲兵,根據中蘇協議,蘇軍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1950年11月來華,由中國組織10個團的機構,對口接收裝備和接受訓練。這些裝備有Т34中型坦克300輛、ИС2重型坦克60輛、ИСУ122自行火炮40輛。中國用它們組建了3個坦克師(每師2個團,再配以摩托步兵團、炮兵團)、3個獨立坦克團,以及基地訓練團。


蘇軍根據二戰的經驗,炮兵的裝備配備中,地面制壓炮兵(山炮、野炮、榴彈炮、迫擊炮)、野戰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的比例為6∶2∶2。志願軍出國作戰時,作為統帥部的戰略預備炮兵只有地面炮兵(或者叫突破炮兵),沒有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而且裝備也很落後。如炮1師、炮2師、炮8師,配備的都是雜牌美日式野戰榴彈炮。後來用蘇式火炮改進了裝備,如炮7師、炮3師入朝時,裝備了蘇式122毫米榴彈炮、152毫米榴彈炮,加強了地面炮兵的攻擊力。此外,也增加了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如裝備了蘇式五七反坦克炮的炮31師、炮33師後來也曾入朝作戰。但蘇聯提供的反坦克炮製式落後,都是蘇軍淘汰品,這種炮需要用騾馬牽引,行進起來長度達17米,在前線作戰行動不便,特別是在山地行軍和近距離打坦克,還不如國產五七無坐力炮。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還用蘇聯37毫米高射炮編組了101個獨立高射炮營,其中53個營入朝,另40個營編入城防高射炮師、團,4個營編入坦克師,4個營編入海軍基地。5個野戰高炮師、1個城防高炮師均入朝作戰(野戰高射炮師和城防高射炮師用蘇聯85毫米高射炮裝備了24個營,用76.2毫米高射炮裝備了14個營)。

另外,炮21師、炮22師(共9個團)裝備的是蘇БМВ132毫米火箭炮(即喀秋莎),在朝鮮戰場作戰中也取得了一定戰果。這種火箭炮在汽車上有16個滑軌發射器,火力大,機動性強,但發射時尾部噴火,目標大,由於志願軍沒有空軍掩護,所以發射後需要立即轉移陣地,隱蔽起來;又因為射程僅8公里,射彈散布面大,只能用來打地面集團目標,而這種目標較少,所以在實際使用中受到限制。



中國軍隊在1950年代用蘇聯火炮裝備了榴彈炮兵師14個、反坦克炮兵師2個、火箭炮兵師2個、野戰高射炮兵師5個,共87個團。此外,還有城防高射炮兵師3個、高射炮團33個、探照燈團4個、雷達團1個、獨立雷達營8個。


工兵方面,用蘇聯的工程器材、舟橋裝備了28個工兵團,其中入朝工兵團13個。


鐵道兵方面,入朝的鐵道兵10個師,加上鐵路員工共15萬多人。鐵路工程器材基本上購自蘇聯。


通信器材和防化器材也是向蘇聯購進的,用於全軍各通信分隊和防化分隊。


蘇聯出售給中國的陸軍武器,在1954年以前,幾乎都是蘇軍的淘汰退役品。1954年蘇聯領導人更換後,對華政策有所改變,開始向中國提供蘇軍現役裝備中的槍炮等武器。到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就不再向中國出售陸軍武器了。有關這些武器的情況如下:


1891/30式水連珠步槍,已在二戰中被淘汰,蘇聯士兵多使用1938/44式騎槍。兩者性能一致。騎槍槍管略短,射彈散布面較大,1944式騎槍增加了摺疊式刺刀。這種步騎槍機件簡單牢靠,用1908年的槍彈,浸澈力(也稱穿透力)大,射程遠,雖然有效射程定為400米,但在2000~3000米內仍有殺傷力。二戰後,蘇軍改用СКС45式半自動步槍,使用1943年的中間式槍彈,比1908年式的槍彈輕巧。1908年槍彈重22.88克,外殼長54毫米,藥量3.3克,彈丸重9.6克;1943年式槍彈重16.4克,外殼長39毫米,藥量1.6克,彈丸重7.9克,口徑均為7.62毫米。


水連珠步槍中國很早就有了,大概在1904年日俄戰爭後即散落在中國民間,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又被大量購入。俄國十月革命後,在其內戰期間,部分白軍敗逃到中國,曾被奉軍收編,參加中國軍閥混戰,水連珠步槍大量流入東北和華北。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10月初,八路軍在山東的第四游擊支隊在淄川的一個排就曾用水連珠步槍集中射擊,擊落過日軍的一架轟炸機。該機從濟南起飛轟炸九江,返航時被擊落,飛行員被俘,送到延安後參加了反戰同盟。指揮打下日機的武中奇,今在濟南干休所休養。在朝鮮戰場,1951年11月12日夜,擔任公路防空哨的公安師一個副班長在黃海北道東村裡公路上放哨時,用蘇制1891/30式水連珠步槍發射4發子彈,擊落了美國空軍的一架B-26夜航轟炸機。


後來,蘇聯將1891/30式步槍、1938/44式騎槍圖紙轉讓給中國,1953年中國仿製,定名五三式步槍。1954年蘇聯將СКС45式半自動步槍圖紙轉讓給中國,1956年中國仿製出來,稱為五六式半自動步槍。50年代後期,1891/30式、1938/44式和國產五三式步騎槍逐步退役,改為民兵武器,用以除山害,保護農田作物。打野豬,用五三式步槍,命中一發,野豬難以逃走,如用五六式步槍命中一發,野豬可能逃走。

1927式ДП輕機槍(即通常說的轉盤機槍)在抗日戰爭中曾賣給中國,八路軍從國民黨政府那裡得到一些。但國民黨軍隊是用仿製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簡稱捷克式,性能優於蘇ДП式,用7.9毫米步槍彈。1944年蘇聯將ДП式改進為ДПМ式,彈倉移到槍身下面。圖紙轉讓給中國後,中國仿製出來稱為五三式機槍。


但蘇軍戰後改用РПД班用輕機槍和РП46式連用輕機槍。1955年1月,蘇聯方面把РПД班用輕機槍圖紙轉讓給中國,中國1956年仿製出來,稱為五六式機槍。1957年,蘇方又向中國轉讓РП46式連用輕機槍圖紙,中國1958年仿製出來,稱為五八式機槍。


蘇軍二戰中仍使用1910年式水冷馬克沁重機槍,1943年研製出СГ43郭留諾夫重機槍,可迅速更換槍管,不用水冷卻。蘇聯供應給中國的60個師的裝備中,重機槍除СГ43式外,還搭配了324挺1910年式馬克沁重機槍。二戰後蘇軍淘汰了СГ43式重機槍,改用改進型的СГМ型。СГ43式重機槍圖紙轉讓給中國後,中國於1953年仿製出來,稱為五三式重機槍。СГМ型重機槍圖紙於1956年轉讓給中國,中國1957年仿製出來,稱為五七式重機槍。


在志願軍入朝後,中國兵工廠技術人員依靠蘇聯1941式ППШ木柄衝鋒槍實物,測繪出圖紙,1950年10月仿製出來,12月毛澤東批准生產,定名為五○式衝鋒槍,生產了3.6萬支,槍彈720萬發。蘇聯1943式ППС鐵柄衝鋒槍圖紙轉讓給中國後,中國於1954年仿製出來,稱為五四式衝鋒槍。


蘇聯在戰後淘汰了ППШ式和ППС式衝鋒槍,改用АК47式突擊步槍,設計師為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這是一種世界名槍,世界各國紛紛仿製,據說數量達到5000萬~7000萬支。20世紀70年代一位西方輕兵器專家說:美國出口可口可樂,日本出口索尼,蘇聯出口卡拉什尼科夫。80年代,卡拉什尼科夫曾應邀訪華。АК47式突擊步槍圖紙於1955年1月轉讓給中國,仿製出來稱為五六式衝鋒槍。


СКС45半自動步槍(中國仿製為五六式),РПД班用機槍(中國仿製為五六式)和АК47突擊步槍,這三種槍共用1943式槍彈,因此便於戰場上供應。而1943式槍彈的彈殼用的是鋼材,表面覆銅覆漆,這樣可節省貴重金屬銅材。只是蘇聯在1951年不肯給中國上述武器,到1955年1月才向中國提供。


蘇1930/33ТТ手槍(托卡列夫),口徑7.62毫米,與衝鋒槍共用一種槍彈。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按實物測繪圖紙仿製出來,定名為五一式手槍,後又按轉讓圖紙生產,定名五四式手槍。蘇軍於1943年制出ПМ(馬卡洛夫)9毫米口徑手槍,1957年轉讓給中國,中國1959年仿製出來,定名五九式手槍。


蘇1938式ДШК12.7毫米高射機槍,1954年中國按照蘇聯轉讓的圖紙仿製出來,定名為五四式高射機槍,但這種型號的機槍只能射擊時速600公里的活塞式飛機。蘇聯1948年研製出14.5毫米ЭПУ型單管、雙管四聯高射機槍,可射擊時速800公里以上的噴氣式飛機。1955年1月,蘇聯將這種機槍的圖紙轉讓給中國,中國1958年仿製出來,定名五八式高射機槍。


蘇1939式37毫米(1.5吋)高射炮,射速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下的敵機最多,很受志願軍官兵歡迎。但是炮彈供應不足,儘管把國內蘇式裝備中20個師的37毫米高射炮彈調運到朝鮮,仍然供不應求,這是停戰前唯一沒能按規定基數配齊的炮彈。1954年中國將這種高射炮仿製出來,定名五四式高射炮。蘇軍在戰後的1947年研製出了В47雙管37毫米高射炮,但是它的圖紙沒給中國。後來中國自行研製的雙管37毫米高射炮於1965年定型,稱為六五式高射炮。


蘇德戰爭前,蘇軍裝備了1937年定型的45毫米反坦克炮。但在戰爭初期的使用中,發現這種炮無法擊穿德軍坦克前裝甲板(70毫米)。於是,蘇聯1943年又研製出57毫米反坦克炮(ЗИ2型)。隨著德軍不斷推出新型坦克(虎式、豹式重型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並投入戰場,蘇聯也在1942年研製出76.2毫米加農炮(ЗИС型),在反坦克作戰中效果良好。重型加農火炮需要牽引,在戰場上機動性能差,而在履帶車底盤上裝設固定的重型加農炮成為自行火炮,其優越性就充分顯示出來了。1942年以後,蘇軍陸續裝備了122毫米、152毫米、100毫米、85毫米自行火炮,支援坦克和步兵作戰,戰果優異。對這種武器,二戰中中國譯名為自動推進炮,劉伯承譯為自行火炮,台灣稱為自走炮,都是指履帶車上的固定火炮。

蘇式57毫米反坦克炮,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使用中戰果不佳,因為遠距離使用這種反坦克炮的戰機少,又需要牽引機動,在近距離作戰還不如國產的五七式無坐力炮。但蘇聯在提供給中國的60個師的武器中,仍然將這種炮作為制式武器編入獨立反坦克炮營。中國按蘇聯的圖紙生產,於1955年仿製出來,定名為五五式。不久以後,中央軍委決定改用蘇式76.2毫米加農炮取代。


76.2毫米加農炮(60個師的裝備中每個炮兵團裝備1個營,12門)在朝鮮戰場上可用為炮兵群中的制壓、支援火炮,射速快,較受歡迎。中國於1954年仿製出來,定名五四式加農炮。但這種武器也是蘇軍淘汰的。蘇聯在1948年研製了一種新型85毫米加農炮,重量輕,性能優越,取代了二戰中的76.2毫米加農炮。1955年蘇聯才將新型加農炮圖紙給中國,中國1956年仿製成功,逐漸取代了76.2毫米加農炮。1957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30毫米和152毫米加農炮圖紙,中國1959年仿製出來,稱為五九式加農炮。


蘇聯的1937式82毫米和107毫米迫擊炮、1938式120毫米迫擊炮,都提供給中國,並用在了朝鮮戰場上。此前中國可以生產60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太原閻錫山的兵工廠還生產過一種迫擊炮,叫150毫米臼炮。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大量使用國產的82毫米迫擊炮和炮彈。蘇聯於1952年把82毫米、107毫米、120毫米迫擊炮圖紙提供給中國,107毫米迫擊炮是可分解用騾馬馱載的山地迫擊炮,中國只生產了一部分。制式化時期,82毫米迫擊炮為營屬迫擊炮,120毫米迫擊炮為師屬炮團、團屬炮營火炮。中國按蘇聯的標準,1953年仿製出82毫米迫擊炮,1955年仿製出120毫米迫擊炮。1955年1月蘇聯把1943年式160毫米迫擊炮圖紙轉讓給中國,中國1956年仿製成功。但160毫米迫擊炮笨重,射程不夠遠。60年代後,中國自主研製開發,除生產出新型120毫米迫擊炮外,還研製出性能更好的100毫米迫擊炮。


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能生產122毫米、152毫米、203毫米、305毫米榴彈炮。十月革命後改進,生產出1937式加農榴彈炮,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1943式152毫米榴彈炮。1951年10月徐向前在莫斯科談判時,蘇聯答應提供152毫米(6吋)口徑榴彈炮以下的蘇式槍炮圖紙。中國於1954年生產出仿蘇122毫米榴彈炮,1956年仿製出152毫米榴彈炮。但蘇聯沒有提供給中國加農榴彈炮圖紙,中國在1966年自主研製出了152毫米加農榴彈炮。


蘇聯提供的第一批高射炮圖紙,除單管37毫米炮外,還有85毫米、76.2毫米高射炮,構成高、中、低對空火力層次。但在朝鮮戰場,野戰85毫米高射炮和76.2毫米高射炮因人工操作,特別是人工標定爆炸引信,延誤時間,又不準確,故而打下的敵機少,只是對敵機構成威脅。由於敵機飛行員每次飛行都在航圖上作出中國高射炮火力配置的標記,志願軍便採取游擊方式,經常轉移高炮陣地,使敵飛行員以為到處都有高炮,出航時顧忌頗多。


對用於城防的85毫米高射炮,蘇聯研製出計算機自動指揮系統,可使數門高射炮同步聯動,自動測定方位角、高低角,標定爆炸引信,指揮員只需按電鈕發射。1954年6月,蘇聯主動向中國提供這種新型85毫米高射炮圖紙,1954年12月又出售給中國С19型100毫米高射炮48門,裝備了2個團。1955年4月,蘇聯還向中國出售過С60型57毫米高射炮64門,裝備2個團,並轉讓生產圖紙,而這是40年代後期蘇聯新研製的產品,性能更好,也配有自動指揮儀。於是,中國先仿製了57毫米和100毫米高射炮,1959年仿製成功,當時沒有仿製85毫米高射炮。60年代末,考慮到100毫米高射炮的重量過大,不適合江南水網較密的地形,又開始研製85毫米高射炮,1972年定型投產。



關於坦克和自行火炮。Т34中型坦克在二戰中是十分優異的坦克,德軍將領曾建議德國仿製。但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這種型號的坦克同美國的М26、М46坦克相比,就不佔優勢了。1947年,蘇聯在T44坦克(未成批生產)的基礎上研製出了Т54坦克,50年代初又研製出可防原子武器的Т55式新型坦克,於是就把Т54坦克的技術資料轉讓給了中國。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設的坦克工業中,作為中國工廠的首批產品,裝有100毫米口徑炮的五九式坦克生產了出來。在蘇聯提供給中國的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中,有60輛ИС2和ИС3型重型坦克,這是二戰後期的產品。戰後蘇軍裝備了ИС4新型重型坦克,在十月革命節莫斯科紅場檢閱中出現,使外國來賓耳目一新。這種新產品沒有提供給中國。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中還有40輛СУ122自行榴彈炮,是蘇聯1943年的試驗品,在Т34坦克底盤上裝122毫米榴彈炮。這種炮彈道彎曲,而支援坦克作戰需要初速大、彈道低伸的加農炮,因此蘇聯即停止生產,改產122毫米加農炮裝在ИС2坦克底盤上,即為122毫米自行火炮,射程20公里以上。


朝鮮戰場自1951年夏戰線穩定後,坦克已不能發揮其快速突擊和機動的特點,只能使其火炮發揮作用。美國陸軍師中編有149輛坦克,除曾以小編隊短距離出擊外,多是以個別坦克在前沿作固定發射炮使用,因坦克炮初速大,彈道低伸,彈丸出膛速度快於出膛音響,往往是擊中目標爆炸後才被得知,對志願軍前沿陣地守軍威脅很大。而ИС重型坦克上的122毫米加農炮射程遠,用來打敵軍前沿的固定坦克效果很好,迫使敵前沿的固定坦克不得不轉移陣地。據蘇軍坦克團官兵講,二戰中這種ИС-2重型坦克在緊急情況下要自行炸毀,以免落入德軍手中。但這種坦克蘇聯只賣給中國60輛,後來中國又在旅大有償接收了18輛。

而60個師的76.2毫米自行火炮是1942年在蘇軍中試用的輕型火炮,以Т70輕型坦克為基礎,在其履帶底盤上裝76.2毫米炮。按蘇軍經驗,2~3輛坦克作戰需1輛自行火炮支援,其火炮威力要大於坦克炮。德軍入侵蘇聯時使用的Ⅲ型坦克(裝37毫米炮)、Ⅳ型坦克(裝75毫米炮),在Т4坦克(裝76.2毫米炮)、КВ重型坦克(裝76.2毫米炮)面前處於劣勢,後德軍在1942年把虎Ⅰ重型坦克(裝88毫米炮)投入戰場,使蘇Т34、КВ坦克受到威脅。蘇軍於1943年在Т34坦克上改裝85毫米炮,並以КВ重型坦克為基礎研製出ИС1重型坦克,也裝85毫米炮,但對付德軍虎Ⅰ型坦克仍然不佔優勢。於是1944年蘇聯推出了裝配122毫米加農炮的ИС2重型坦克,使德國虎Ⅰ型坦克失去了優勢。


蘇聯在1942年試製出76毫米自行火炮,因火力小於Т34的85毫米炮,於是用ИС2重型坦克底盤裝122毫米加農炮,制出122毫米自行火炮。同時,蘇聯還推出85毫米、100毫米、152毫米自行火炮,用於支援Т34和ИС2坦克作戰。而76毫米自行火炮則改用於支援步兵作戰。


在賣給中國的60個陸軍師的裝備中,蘇方確定的坦克自行火炮團配置為Т34坦克24輛、76毫米自行火炮16門,而76毫米炮很難支援裝85毫米炮的Т34坦克作戰。由於當時中國方面缺乏現代技術兵種兵器在戰場使用的知識,就稀里糊塗地接收了960門76毫米自行火炮。另外,在賣給中國的10個坦克團裝備中,每團配置Т34坦克30輛、ИС2重型坦克6輛、122毫米自行火炮4門。本來自行火炮按規定應配122毫米加農炮,但蘇聯卻為了做試驗而安裝了122毫米榴彈炮,也是欺負中國人不了解情況。


在陸軍接收的旅大基地蘇軍裝備中,有357輛坦克自行火炮,這是中國接收的第三批,也是最後一批坦克自行火炮。有關的詳細型制數據沒有查到,但據相關材料推斷,應包括ИС2重型坦克18輛、Т54坦克16輛、Т34坦克224輛、СУ100自行火炮99門。中國用以編成1個機械化師(3個機械化團、1個坦克團、1個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團、1個榴彈炮團、1個高射炮團,共7個團),還用其他蘇軍裝備編成1個野戰高射炮師、1個反坦克炮師、1個加農炮兵旅(152毫米加農榴彈炮、122毫米加農炮各2個營)。



朝鮮停戰後,彭德懷一再強調儘可能不再購買蘇聯的武器,只進口一些高性能的武器,如米格17、米格19飛機,57毫米、100毫米高射炮,С75地對空導彈等,不再進口坦克,待本國能生產坦克後再擴建坦克部隊。目前部隊掌握的武器主要用來訓練,訓練要走在國產武器生產之前,不能在可成批生產時才訓練。當時中國接收旅順基地的蘇軍裝備有一定的政治因素,這個問題下面還要專門談到。


最後還有軍用汽車。現代戰爭離不開汽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以租借法案向蘇聯運去了各種車輛46萬多輛。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說:「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們怎麼能夠從斯大林格勒推進到柏林!」


新中國成立時,全軍擁有繳獲的和東北軍區購自蘇聯的汽車共24000餘輛。1950年10月志願軍出國作戰,共有汽車1300餘輛(3個汽車團700多輛,4個軍各100餘輛),僅第一個星期就被敵機打壞217輛。從志願軍1950年10月19日夜出國到12月底的72天中,國內給志願軍補充汽車12486輛,損失6646輛,送回國內修理438台,受損率達60%以上。到1953年朝鮮停戰,共撥給志願軍汽車21728輛,其中損失7729台,上交修理8436輛,所剩不足一半。


朝鮮戰爭開始時,蘇聯答應在1950年12月15日以前為志願軍提供3000輛汽車,但難解燃眉之急。11月5日,周恩來與扎哈羅夫會談時,催促蘇聯務必於11月內將中國所購第一批汽車運到。周恩來說,「現時汽車第一,坦克、大炮都可以放在汽車後」運來。11月17日,周恩來又致電斯大林稱,由於敵機轟炸,「車輛不足」,「糧食和冬季服裝不能及時運到,部隊正在忍飢挨餓」,而中國能夠緊急動員的車輛只有200輛。周恩來懇請斯大林下令先借用蘇軍旅順基地的500輛舊汽車。斯大林當天便回復,立即在滿洲里站向中方交付新車,11月20日移交140輛,11月25-26日移交355輛。此後,蘇聯的汽車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朝鮮前線,僅1950年即達5000輛,1951年中方又提出購買12000輛。總之,到戰爭結束時,全軍擁有各種汽車71000餘輛,這其中包括運輸車、指揮車,以及隨60個步兵師、10個坦克團裝備和炮兵、工兵、防化兵、防空軍、公安軍、海軍、空軍購買蘇聯裝備時配置的特種車(牽引、工程修理、加油、消防清洗、通信、移動發電等專用車輛)。在中國能夠自產汽車之前,軍車的來源主要是購自蘇聯。


1956年10月,我國在蘇聯幫助下建成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能力雖能達到年產運輸車3萬台,但因原材料不足等緣故,達不到設計規模,年產僅2000~3000輛,而特種軍用車輛在整個50年代仍依靠從蘇聯進口。到1958年,全軍車輛92000餘輛,增加的數量基本還是購自蘇聯。從60年代起,中國開始自主開發研製各種軍用特種車輛,經過25年的努力,到1985年,全軍擁有的各種車輛的國產率達到90%以上,結束了軍用車輛依靠進口的歷史。

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對志願軍在朝鮮三八線上頂住美軍起到了首要的作用,使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在短期內起了質的飛躍,用彭德懷的話說就是,短短几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當然,蘇聯向中國出售的陸軍武器制式落後陳舊一些,有些還是蘇軍的淘汰退役品,但畢竟是經過戰爭考驗的,我們不能僅以部分槍炮的狀況而否定蘇聯武器對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作戰力量所起的主導的、積極的作用。

(摘自《1950年代中蘇軍事關係見證》王亞志/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工匯 的精彩文章:

以色列F-35懟敘利亞S-300,誰是贏家?
中國新型步戰車竟是由鈦合金打造?有錢真的可以任性

TAG:軍工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