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8年前10月中國生物醫學風雲榜事件及人物出爐,3個事件及16位人物

2018年前10月中國生物醫學風雲榜事件及人物出爐,3個事件及16位人物

乾貨 | 靠譜 | 實用

經過特殊的演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雲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雲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佔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雲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影響因子;五星級的風雲榜人物,只有1位,是袁隆平先生;四星級的風雲榜人物,有4位,分別是曹雪濤,朱健康,施一公及康振生;三星級的風雲榜人物,有2位,顏寧及湯富酬;二星級的風雲榜人物,有4位,分別是覃重軍,李紅良,孫強(克隆猴),劉萬里;一星級的風雲榜人物,有5位,錢國英等(烏龜的性別決定),裴端卿(化學方法製備幹細胞的科學原理),吳蓓麗,胡海嵐(抑鬱症發病機制),黎志康(3000份水稻測序)。

國人為諾貝爾獎操碎了心,從今年的一月份由於諾貝爾委員會的性醜聞,文學獎被迫取消;6月份的時候,諾貝爾官方終於在10月份將會宣布獲獎者名單;10月1日,諾貝爾官方宣布生理醫學獎頒給了David Allison及Tasuku Honjo,原因是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10月2日,物理學獎頒給了激光物理領域,分別授予Arthur Ashkin,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3位學者,以表彰他們在激光學領域的突出性貢獻;10月3日,化學獎授予Frances H. Arnold、George P. Smith及Sir Gregory P. Winter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及噬菌體展示原創性的工作。另外,對於今年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授予了2位女性及1位日本科學家,引起了科學界的極大的討論。

2018年8月3日,公布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共有200位;在9月29日,經過專家評審,共有199位滿足條件,獲得資助。

2018年8月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安排中央財政資金資助計劃256億元,比2017年的248億元增加3.23%。截至2018年8月14日,共接收依託單位提交的各類項目申請219306項,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和相關管理辦法的規定,評審資助42150項,直接費用2091307.35萬元,已完成全年資助計劃的79.08%,各項資助工作按計划進展順利。

2018年6月26日,最新的影響因子終於出來。ISI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路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道。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另外,學者也圍繞該怎麼評價科學的研究成果,掀起了一陣大討論。

袁隆平

在2018年,袁隆平數次登上新華社及人民日報,進而再次被數百個公眾號轉發,進而放大了其影響力,其點擊量過億。主要有四個事件:袁隆平主動請辭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把精力進一步放在雜交水稻上;5月26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袁隆平帶領的技術團隊在鹽鹼地,種出畝產高達620.95公斤的水稻;袁隆平團隊在迪拜沙漠里種水稻,畝產超500公斤;袁隆平在水稻的去鎘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曹雪濤

曹雪濤在平時可以說是最低調的人了,但是在學術方面並不低調。曹雪濤總是能佔據各個學術公眾號的頭條,主要有5個重大事件:1月3日,曹雪濤擔任南開大學校長;2018年10月11日,曹雪濤研究組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Phosphorylation-Mediated IFN-γR2 Membrane Translocation Is Required to Activate Macrophage Innate Respon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表明細胞質IFN-γR2的膜易位是激活巨噬細胞先天性細胞內細菌感染反應所必需的,該研究通過外在E-選擇素參與建立了巨噬細胞中引發的信號傳導的範例,促進了功能的形成;2018年4月26日,曹雪濤研究組在Cell發表題為「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免疫應答調節中的非規範自我識別模式,並展示了誘導性「自我」lncRNA作為有效分子誘餌的重要作用,其活躍地飽和RIG-I結合位點以限制「自我「RNA誘導的先天性免疫反應並維持免疫穩態,在炎症性疾病管理中具有潛在用途。另外,2018年3月30日,曹雪濤研究組在Cell發表題為「Tumor-Induced Generation of Splenic Erythroblast-like Ter-Cells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結果證實人類HCC患者中存在脾artemin陽性的Ter細胞,並顯示血清artemin升高與預後不良相關。曹雪濤研究組表明Ter細胞和分泌的artemin在癌症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具有預後和治療意義;同時2018年1月26日,曹雪濤研究組在Nature發表題為「Tet2 promotes pathogen infection-induced myelopoiesis through mRNA oxida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先前未知的Tet2在表觀遺傳轉錄水平的調節作用,在哺乳動物系統感染期間通過降低mRNA中的5-mC,促進成骨細胞生成。此外,胞嘧啶甲基化對雙鏈RNA形成和mRNA中Adar1結合的抑制作用揭示了其在哺乳動物系統中的新的生理作用。

朱健康

朱健康是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組長、博士生導師。在2018年,朱健康總是不斷的在刷朋友圈,這主要是因為朱健康團隊聯合山東師範大學成立基因編輯產業園以及連發21篇高水平的文章(其中12篇通訊),幾乎是每個幾天,就有重大成果出來,這12篇文章分別是:「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Basis of Salt Sequestration in Epidermal Bladder Cells of Chenopodium quinoa」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揭示藜麥表皮細胞中鹽螯合的分子基礎;「DNA demethylase ROS1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imprinting of DOGL4 and seed dormanc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擬南芥DNA去甲基化酶ROS1負調控DOGL4基因的印記和種子休眠的新機制;「Expanding the base editing scope in rice by using Cas9 vari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利用SpCas9和SaCas9的變體開發了新的腺嘌呤和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其大大擴展了水稻基因組中的可靶向位點。 此外,該研究還表明腺嘌呤和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可以在水稻中同時進行。 故該研究報道的新鹼基編輯器將在研究水稻功能基因組學中發揮作用,並將推進作物的精確分子育種;「Multiplex gene editing in rice with simplified CRISPR‐Cpf1 and CRISPR‐Cas9 systems」,該文章開發了簡化的CRISPR-Cpf1和CRISPR-Cas9系統在水稻中進行多重基因編輯;「Mutations in a subfamily of abscisic acid receptor genes promote rice growth and productivity」,該文章揭示了脫落酸受體基因亞家族中的突變促進了水稻的生長和生產力;「Dynamics and function of DNA methylation in plants」,該文章討論了討論了植物中的DNA甲基化,包括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酶和調控因子,以及通過所謂的甲基化狀態機制協調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活性; DNA甲基化在調控轉座子沉默,基因表達和染色體相互作用中的功能; DNA甲基化在植物發育中的作用; 以及DNA甲基化參與植物對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條件的反應;「CRISPR/Cas9-mediated gene targeting in Arabidopsis using sequential transformation」,該論文報道了擬南芥中基因靶向的連續轉化-精確基因靶向方法。使用來自卵細胞和早期胚胎特異性DD45基因啟動子驅動Cas9, 通過同源重組在幾個內源性位點上定向插入標籤或者是進行氨基酸替換, 這些可遺傳的基因靶向可通過常規PCR鑒定;「Precise A·T to G·C Base Editing in the Rice Genome」,這裡描述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與其他基因組工程工具一起將有助於推進作物的精確分子育種;「A naturally occurring epiallele associates with leaf senescence and local climate adaptation in Arabidopsis accessions」該篇文章揭示了DNA甲基化(epiallele)參與影響自然界植物葉片的衰老關係。這也是為數不多的DNA甲基化影響植物表型的例子,同時也是表觀遺傳參與全球氣候變暖過程很好的證明;「Knockdown of Rice MicroRNA166 Confers Drought Resistance by Causing Leaf Rolling and Altering Stem Xylem Development」,該文章鑒定了表現出miR166敲低品系(STTM166)。 STTM166水稻植株的葉片捲曲可能是由於大小減少的紅色細胞和葉片中的葉狀細胞的異常。 STTM166植物的氣孔導度降低,蒸騰速率下降。分子分析揭示了HD-Zip III基因家族的成員OsHB4作為miR166的主要靶標;「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the TOR Kinase and ABA Receptor Balances Plant Growth and Stress Response」,該文章揭示了TOR信號抑制ABA信號傳導和應激反應,而ABA信號抑制TOR信號和應激時間的生長。植物利用這種保守的磷酸調節反饋機制來優化生長和脅迫反應的平衡;「Arabidopsis Duodecuple Mutant of PYL ABA Receptors Reveals PYL Repression of ABA-Independent SnRK2 Activity」該論文通過CRISPR/Cas9技術敲除了包含14個PYLs家族所有成員,驗證了之前ABA信號通路,並揭示了PYLs在植物滲透脅迫響應中通過抑制SnRK激酶活性起重要作用。

施一公

在2018年,施一公能登上風雲榜4星級的榜單,主要是全職加盟剛成立的西湖大學,任西湖大學校長及發表了5篇高水平文章:1月3日,施一公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a human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對核糖核蛋白重構的機理性認識,並允許初步知道C到C *轉變的工作機制;1月23日,施一公研究組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activated spliceosome in three conformational stat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於人類剪切複合體結構的認識進一步加深;2018年5月,施一公研究組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liceosome before 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分別報告了釀酒酵母B和pre-B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平均解析度分別為3.3-4.6和3.9?, 結構分析揭示了酵母剪接體的裝配和激活機制;2018年8月10日,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PKD1/PKD2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以1:3比例組裝的截短的人PKD1 / PKD2複合物的3.6?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總之,PKD1 / PKD2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異寡聚體複合物裝配的分子細節,並提供了用於繪製大量疾病突變的模板。2018年10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團隊與閆創業團隊合作,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文章《Structures of the human pre-catalytic spliceosome and its precursorspliceosome》。文中,研究人員報道了人源pre-B複合物和人源B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其平均解析度分別為5.7和3.8??。

地處西部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團隊連續的發表了16篇高水平文章(其中12篇為通訊作者),在小麥條鏽病取得一系列的進展。康振生團隊揭示CBL-CIPK,QYr.nwafu-4BL,TaATG8j,Yr26,TaMAPK4,CYR32,TaCNGC,MCM1,TaNTF2,TaNAC30等基因可以調控條鏽病的進展過程,共計12篇文章。

顏寧在2018年在Science發表了3篇文章:2018年9月7日,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Nav1.4 in complex with β1」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Nav1.4-β1複合物的冷凍EM結構,解析度為3.2?;2018年7月27日,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modulation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by animal toxin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得到了昆蟲Nav通道NavPaS的結構,其結合於2.8?的門控修飾毒素Dc1a,並且在TTX或STX的存在下分別以2.6?和3.2?的解析度結合;2018年6月29日,發表題為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onic Hedgehog by human Patched1」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了人類Ptch1及Ptch1與ShhN複合物的整體解析度分別為3.9?和3.6?的冷凍電鏡結構。

湯富酬

由於前段時間的積累,湯富酬團隊在1月8日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另外,湯富酬團隊今年處於一個大爆發階段,發表了10篇高水平的文章(包括一篇評論文章),這些文章分別是:北京大學湯富酬等研究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human early embryos」的文章,研究人員應用單細胞染色質整體的大規模景觀測序(scCOOL-seq)來生成人類植入前發育期間單細胞解析度的DNA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全基因組圖譜。該研究工作為剖析人類植入前發育過程中複雜而又高度協調的表觀遺傳重編程鋪平了道路;Cell Research「Spatial transcriptomic survey of human embryonic cerebral cortex by 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研究確定了29個細胞亞群,這些亞群在每個區域顯示出不同的比例,並且腦橋顯示出特別高的星形膠質細胞百分比;Nature:A Single-cell RNA-Seq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al landscape of the human prefrontal cortex,揭示了神經元產生和環路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的功能研究,為繪製最終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Nature Cell Bio:Tracing the temporal-spatial transcriptome landscapes of the human fetal digestive tract using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系統地闡明了食道、胃、小腸和大腸4種器官在人類胚胎髮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圖譜及其信號調控機制,為消化道生物學研究領域提供了全面、翔實的發育細胞圖譜數據。;Nature Genetics: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利用單細胞DNA甲基化組高通量測序方法,首次在單細胞解析度對人類植入前胚胎髮育過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和從頭加甲基化的動態變化、父母本基因組差異甲基化等關鍵特徵。;Cell Res:Silencing of developmental genes by H3K27me3 and DNA methylation reflects the discrepant plasticity of embryonic and extraembryonic lineages,這一研究結果為闡明不同表觀調控對細胞命運及發育可塑性的影響、認識幹細胞的全能性與分化潛能以及幹細胞轉化醫學應用等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理論指導。;Nature Biot:Boosting the power of single-cell analysis,對Haghverdi等人和Butler在獨立單細胞數據集的元分析過程中產生的處理效應,他們展示了這些方法是如何發現新的生物變異和新的細胞類型的,暗示了通過挖掘現有數據集可以獲得更多的未知聯繫的評論文章;在Cell 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Dissecting the global dynamic molecular profiles of human fetal kidney development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的研究論文,整個工作圍繞腎臟發育過程中完整腎單位形成這一核心生物學事件,詳細闡述了起始腎單位形成的前體細胞的異質性,分析了由腎單位前體細胞逐步分化產生不同類型的腎小管上皮細胞過程中對應的轉錄調控事件和信號通路調節機制。同時該研究也重點展現了目前已經鑒定的先天性腎病的候選致病基因在胚胎期腎臟中的表達特點。

李紅良

李紅良,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 現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武漢大學動物中心主任、武漢大學A3實驗室主任、中南醫院醫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武漢大學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劉萬里

2018年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和免疫學研究所劉萬里團隊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栗占國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An autoimmunedisease variant of IgG1 modulates B-cell act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論文(First Release in an online article; the article will appear at alater date in print)。該論文首次報道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易感性的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並揭示該SNP參與調控B細胞命運決定的新機制,為研究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的致病機制和精準診療提供新的潛在靶點和理論支持;張永輝,劉萬里,石彥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The Mevalonate Pathway Is a Druggable Target for Vaccine Adjuvant Discovery」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發現親脂性他汀類藥物和合理設計的雙膦酸鹽靶向甲羥戊酸途徑中的三種不同酶,在小鼠和食蟹猴中具有有效的佐劑活性。這些抑製劑獨立於常規的「危險感應」起作用。相反,它們抑制小GTP酶的geranylgeranylation作用;清華大學饒燏課題組與劉萬里課題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題為「PROTAC-induced BTK degradation as a novel therapy for mutated BTK C481S induced ibrutinib-resistant B-cell malignancies」的文章。在這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PROTAC策略,該策略對耐ibrutinib的BTK降解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特異性。

2018年8月2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薛小莉,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趙國屏及上海生化細胞所周金秋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reating a functional single-chromosome yeast」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通過連續的端對端染色體融合和著絲粒缺失,從含有16個線性染色體的釀酒酵母單倍體細胞中創造了功能性單染色體酵母。 巨大的單一染色體可以支持細胞生命,儘管這種菌株在整個環境,競爭力,配子生產和生存能力方面表現出減少的增長。 這項合成生物學研究展示了一種探索真核生物進化的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的方法。

孫強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孫強團隊最終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難題。

錢國英,葛楚天等團隊

浙江萬里學院葛楚天,錢國英及杜克大學Capel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The histone demethylase KDM6B regulates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n a turtle species」的研究論文,本研究首次明確了龜類物種表觀遺傳機制與溫度依賴性別決定之間的因果關係和直接遺傳聯繫。同時該研究解決了困擾大家50年的性別決定問題,由於這個研究的轟動性及新穎性,Science對此進行了專門的報道。另外,iNature發現,這也是浙江萬里學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這在另一方面說明,浙江萬里學院的基礎研究慢慢的在進步,這與學校長期支持基礎研究分不開。

裴端卿團隊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經過5年攻關,揭示了化學方法製備幹細胞的科學原理,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和優化製備途徑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視角和解決方案。相關成果於2018年4月5日零時在線發表在國際幹細胞權威雜誌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上。裴端卿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經過5年的努力,開發出一套高效、簡單的化學小分子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方法, 簡稱為CIP(Chemic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即化合物誘導幹細胞多能性。該方案只需要用兩種不同的「藥水」依次給細胞「洗澡」,便可以將體細胞「返老還童」到幹細胞的狀態。這一方法比之前的方案簡單、高效,所需的初始細胞量少。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多種體細胞類型「返老還童」,包括在體外極難培養的肝細胞。

吳蓓麗

2018年5月28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課題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signal recognition and transduction by platelet-activating-factor receptor」的研究論文。這是繼2018年1月5日吳蓓麗研究組在Nature報告與胰高血糖素類似物和部分激動劑NNC1702複合的全長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的3.0?解析度晶體結構和2018年4月19日在Nature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ligand binding modes at the neuropeptide Y Y1 receptor」的研究論文,報告了2.7和3.0?解析度結合兩種選擇性拮抗劑UR-MK299和BMS-193885的人Y1R的晶體結構。並且首次,確定其N端與受體相互作用。對Y1R的這些基於結構的見解,可以實現靶向NPY受體的藥物發現的又一重磅研究成果。

胡海嵐

2月15日,浙江大學胡海嵐等研究組在Nature發表了2篇背靠背地研究論文,題目分別為「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及「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這倆篇研究論文揭示了在大腦外側韁核中的神經元活動,由星形膠質細胞調節,促使嚙齒類動物出現抑鬱樣行為:推進了人類對於抑鬱症發病機制的進一步深入理解,同時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開發新的抑鬱藥物。

黎志康

2018年4月26 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長文發表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大基因、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重大成果將推動水稻規模化基因發掘和水稻複雜性狀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該研究是國內外水稻研究專家大協作的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居於世界領先位置,並擴大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國際領先優勢。在擴大開放的大背景下,重大數據共享和重大項目合作,為我國乃至全球農業研究水平帶來更大的飛躍。

來源:inature

END

活動

推薦

轉折點——專註生物醫藥移動求職招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化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又是一年教師節,我們拿出5個免費名額,感恩老師的辛勤付出!
九價宮頸癌疫苗今起在浦東開始接種!其他各區10 11月可打!

TAG:轉化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