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裡的「琴壇吳秀波」:要善用現代技術去解讀古老藝術
——
提起古琴,你會想到什麼。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交,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空城上揮弦自如的瀟洒,亦或者是周星馳電影《功夫》里那兩位用琴聲幻化出千軍萬馬的武林高手?
作為在中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一門藝術,古琴已然成為世人眼中東方文化的象徵之一。有趣的是,作為一種樂器,數千年流傳下來,它似乎從來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或者是有「大火大熱」的時候。
古琴的愛好者少,能欣賞到它的美妙的聽者少,造詣深厚的演奏者更少,而能做出一床良琴的匠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然而就在生活節奏極快的北京,在這座擁擠而嘈雜的首都里,就藏著一個在古琴圈子裡頗有名氣的匠人——人稱「琴壇吳秀波」的斫琴師梵戈。
斫琴師梵戈
斫琴,是製作古琴的獨特叫法。「斫」字在古代意為用斧頭削砍出想要的形狀,這正是古琴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在外在上,斫出符合古琴形制的琴體;而在內部,要斫出能產出理想聲音的古琴槽腹。
一床古琴的製作要經歷從選材、斫型、挖槽腹、合板到上漆、調弦、裝配件等複雜步驟。這其中有木工,有漆藝,匠人不僅要懂手工技藝,更要對古琴的音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體會。
受愛好音樂的父親影響,梵戈自幼耳濡目染,對音律有著過人的天賦。在工作穩定有了一定積蓄之後,他便將古琴製作當成了自己的第一愛好,一頭扎了進去。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埋頭製作,現在已是國內小有名氣的斫琴師。
古琴的製作,與很多樂器一樣,第一步自然是選材。古人對於古琴材質的選擇標準有「輕、松、脆、滑」四字,梵戈將其翻譯成質量、密度、彈性等等現代指標進行理解。
師古不泥,是梵戈制琴的一大特色。談起古琴製作,業界內外總會有一定要用上了年份的老木料進行製作,才能得到真正的好琴的說法,梵戈覺得這是一種過分的迷信。
聽過很多聲音不如意的老琴,也製作過性能優越受到廣泛認可的新琴,梵戈篤信古琴的選料只在於適不適合,而不在於木料的老或者新。
這一種科學理性的匠人態度,已然比很多盲目迷信古法的人高明出太多。學習古人而不一味迷信古人,理性地識別出古法中有哪些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哪些需要我們今人加以改進,這才是我們傳承傳統該有的態度。
聽音選料
選定木料之後首先是將其斫出合適的形狀,由於現在製作古琴的人越來越少,梵戈需要的很多斫琴工具都是在北京的各種舊貨市場地攤上淘回來,再自己改造而成的。
依據要製作的形狀切割木板,俗稱開板。再由粗到細慢慢修整出所需要的面板弧度。這個過程製成的是一面一底兩塊木料粗坯。
古人制琴講究面底相合,這是梵戈認可及追求的理念。就是說面板與底板兩種材質的彈性、密度、質量以及剛性等等都要相互契合,這樣製作出來的古琴音量、延音能力以及它的音色才能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斫型
緊接著的挖槽腹步驟,考驗的就是斫琴師的經驗及把握能力了。使用大小各異的各種制木工具在琴腹挖出合適的空槽,這一步在極大程度上會影響琴音的質地。而槽腹的深淺及形制細節全憑斫琴師在製作過程中的經驗把握,在一步步的試驗中慢慢調整,最終挖出自己理想中的琴身槽腹。
憑著輕叩木板來判斷成型之後的音色音質,這不能不算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多年的研究及試驗,還有對於音律的過人敏感才能做得到。
在普通的古琴製作作坊,有時候斫琴師一天需要完成一到二床琴身,這樣的情況下挖槽腹的步驟就完全是機械化不經推敲的,成品的音色自然差強人意。
而梵戈剛開始學會制琴時,一年才產出四五把古琴。在這個步驟上花費的心思就是最耗時間的關鍵,對於音色一絲不苟的追求,是一個斫琴師最重要也是最動人的品質。
挖槽腹
面板與底板分別完成後就可以使用膠水粘合起來。古時講究用動物皮熬製成的膠進行粘合,這是梵戈不敢苟同的一點。經過試驗,動物皮熬製成的膠在受熱或者其他嚴苛環境中容易融化而失去其粘性,導致琴音失真甚至琴身受損。
然而現代的各種工業膠水類型眾多,完全可以適應各種木材的完美粘合。所製作出來的古琴音色更不會遜色於用動物膠的古琴。
很多迷信古人的愛好者覺得一定要用動物膠才能得到完美的古琴,若是問起為什麼他們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說「向來如此」。梵戈的制琴理念總是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名句:「向來如此,便是對的嗎?」
此中深意,想必大家細思之後定會有所得。
合板
之後古琴的髹漆步驟可不是簡單地在表面油漆,而是要採用中國傳統的漆器工藝進行製作。
中國傳統漆器工藝相信熟悉我們的粉絲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都已有所了解,關於平遙推光漆器,關於甘而可先生復原的犀皮漆器都有過詳細的介紹。這無疑是我們先人的一項偉大發明,至今仍活躍在各種傳統工藝的製作過程中。
先上灰胎,再刷生漆。經過自然蔭干後用毛巾濕潤木料,再用由粗到細的砂紙沾水細細打磨。表面基本光滑起來後再擦塗上楷清漆,等待再次蔭干後使用植物油手工推擦,最後用推光粉進行推光。
經過這般複雜的髹漆步驟,才能最終得到一床「漆光如鏡,潤澤內斂」的耐用古琴。
上漆
最後是裝上岳山,琴弦這些配件進行調試,直至斫琴師滿意其音質,這樣一床古琴才算是完成了。
上弦裝配
潛心製作古琴以來,梵戈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琴友們。有時間時,他們會相邀舉辦古琴雅集,大家以琴聚會,探討技藝,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愉悅。
與古琴相伴二十餘年,梵戈收穫的不僅是這群好友及一屋子的古琴,更有自己雅緻的生活態度及對工匠生活的獨特體悟。
梵戈認為這幾年興起的所謂匠人精神,事實上與傳統意義上的匠人精神有所差異。他小時候所見的匠人,是街頭巷裡的「剃頭匠」、「磨刀匠」等人,他們是以某一門手藝為生的人。因此,那時候的匠人精神追求的只能是更好的產品品質,以及更高的生產效率。
斫琴工具
然而現如今的匠人,更多情況下並不一定是以一門手藝為生。現今匠人更多的是以某種工藝為興趣或是將其作為藝術家的一種追求,大家更關注的是作品或是事物本身能達到的最極致的狀態,時間與成本並不是需要重點考量的對象。
因此他希望的是,今天的匠人們可以善用我們現今比較先進的技術,去解讀我們古老的文化藝術。可以把自己的研究以及追求,在儘可能的狀態下,達到一個比較極致的狀態。
這也正是他作為一個斫琴師的最大追求。
資料來源:
了不起的匠人視頻:《京城斫琴師 琴壇吳秀波》
《最仙的漢族傳統樂器,最仙的手斫琴師》
一刻talks視頻:《「琴壇吳秀波」梵戈: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匠人》
部分配圖來源:誰最中國


※52歲英國人為了玉雕從BBC裸辭:蘇州就是我的家鄉
※美國小哥只用業餘時間做雕塑,竟然能到北京和上海參展!
TAG:手望Sowa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