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科學「秋凍」有講究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科學「秋凍」有講究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就是說,秋天不要急著穿上厚衣褲,要適當的「凍一凍」。可自古有諺「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也就是立秋節氣後,經過了處暑、白露節氣,暑氣漸消,一場秋雨一場寒,此時要穿上長衣長褲,襪子單鞋,以遮蔽日漸一日的寒涼。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科學「秋凍」有講究

1

怎樣科學理解「秋凍

專家指出,「春捂秋凍」這句諺語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的體溫一般在37攝氏度左右,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如今已經寒露,天氣轉涼,適當少穿些衣服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增強對低溫的適應力。但是「秋凍」並非適宜所有人,老年人、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等特殊群體,並不適合低溫,「秋凍」於身體無益。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堅持「春捂秋凍」,溫度進一步降低,就應該適當增添衣物了。另外,早晨和晚上溫度一般比較低,也應該適當增添衣物。

2

「秋凍」的基本原則

秋凍要有度

秋凍主要是指在秋季氣溫逐步降低的時候,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嚴,避免過多出汗,使陽氣外泄,自我感覺涼而不寒,但並不是要挨凍。如果氣溫突然驟降,是需要及時添加衣物的。

秋凍要分地域對待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有些部位不能「凍」

「秋凍」並不是全身各個部位都要凍,有些部位,如頸部、腹部、肩膀及腳是絕對不能凍的。這些部位最好還是注意保暖,及時添加衣物。

有些慢病患者不宜秋凍

當氣溫、氣流等氣象變化劇烈時,機體受到寒冷刺激後交感神經發生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可引起血壓升高,心、腦負荷加重;加上空氣乾燥,體內容易缺水,致使血液黏稠,血流減慢,導致腦血栓等腦血管疾患。尤其是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對外界環境變化適應差,更不宜秋凍。

3

另外,秋凍時身體的不同部位也要區別對待,特別是在溫度未完全降低的夜涼日熱時,有幾個部位還需重點「捂一捂」。

捂肚臍

肚臍又名神闕穴,受寒會傷臟氣,引發腹痛、腹瀉。因此,晚上睡覺時一定為孩子穿好衣服,加強腹部保暖,防止肚臍受寒。

捂後背

入秋後,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只有聚足陽氣,才不怕寒邪侵襲。人體後背脊柱位置有一條經脈叫督脈,有「陽脈之海」之稱,統管一身陽氣。

如果後背受涼會耗損陽氣。因此,養陽首先要暖背,秋日可以多帶孩子外出晒晒背部,用陽光之溫熱來補充體內陽氣的不足。

捂頭部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上火好發在頭面部是因為這裡是人體陽氣會聚的地方,陽熱較盛。頭部吹風受涼後容易出現頭痛,寶寶的頭部更怕受風,所以氣溫降低時,要記得給寶寶帶好帽子。

捂雙腳

俗話說「寒從足下生」,「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所以做好腳部保暖非常重要。寒露節後陰寒之氣漸增,換掉涼鞋,穿上保暖透氣的球鞋、棉鞋是暖腳的第一步。晚上睡前可用熱水給寶寶泡腳。

供稿:北京東城中醫醫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亦健康 的精彩文章:

瘢痕疙瘩如果不治療,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韓式三點雙眼皮,讓眼睛自然起來

TAG:亦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