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時為啥沒有紅三方面軍?過去了88年,這件事終於揭密了
春哥說長征
【春哥註:一部長征史,也是一部革命史,在那些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多少先賢英烈無懼槍林彈雨,奮勇廝殺,衝鋒向前,才給後人帶來一個清明世界,我們永遠無法忘記長征途中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儘管很多細節可能隨著歷史的遠去而漸漸沉澱在河底,有的甚至無法再想起,太多的無名英雄,太多的長征故事。長征顯得特別有意義,多少長征英烈在天之靈也會為之振奮。】
紅軍長征不是一路大軍,而是四路大軍,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六軍團組成的紅二方面軍,還有紅25軍,這四支部隊既是聯繫又是相互獨立的完成了長征,其中紅25軍只有初期接到過中央戰略轉移命令,之後的整個過程處於獨立戰鬥和隊伍不斷發展的過程。
細心的讀者可能要問,既然是四支部隊,為啥沒有紅三方面軍的番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春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
紅軍歷史上曾有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但為什麼沒有紅三方面軍呢?這事還得從1930年5月說起,當時黨中央召開全國蘇區代表會議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因為當時的武裝力量比較分散,很多是自發的民間武裝,以及一部分正規軍起義獨立出來的部隊,管理體系比較複雜,通俗地說就是各行其是。中央面對這個情況當然不能等閑視之,需要一個統一的指揮體系,或者至少在某個區域要有統一的指揮才有力量,才不至於被國民黨各個擊破。在那次關鍵的會議上,中央決定將活動於閩西和贛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贛、鄂豫皖等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分別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團,並準備在這四個軍團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紅軍,然後再把它們編成四個方面軍。
根據這個計劃,同年6月,紅四軍、紅十二軍和紅三軍在福建汀州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紅五軍、紅八軍在湖北大冶合編為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隨後,湘鄂贛邊部分地方紅軍組成紅十六軍,也編入第三軍團。
7月,由湘鄂邊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編的紅四軍與紅六軍在湖北公安會師,組成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鄂豫皖的紅軍當時則未編成第四軍團。
第一和第三兩個軍團組成後,按原定計劃,本應在短期內迅速擴大,然後分別編為第一和第三方面軍。但是,1930年8月下旬,一、三軍團在湖南會師後,在兩個軍團的前委聯席會上,以彭德懷為書記的三軍團前委提議成立第一方面軍和總前委,三軍團編進一方面軍建制。這就是說,三軍團不再擴編為第三方面軍。彭德懷還說:「從戰略方針來看,我贊成三軍團編為第一方面軍的建制,統一指揮,這是革命的需要。」一、三軍團前委聯席會議通過三軍團前委的這一提議,並一致同意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委和第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這樣,第三方面軍就沒有成立。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長竹園會師後,合編為紅四軍。同年11月,紅四軍與活動於皖西的紅二十五軍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
1934年10月,第二軍團和組建於1933年6月的第六軍團在貴州印江的木黃會師,成立了以賀龍、任弼時為首的總指揮部。1936年7月初,二、六軍團及其總指揮部和第三十二軍(原為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在長征途中奉命組成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
1933年秋,中央軍委也曾有過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這四個軍團合編為第三方面軍的計劃,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由於這四個軍團一部分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一部分跟隨第一方面軍參加長征,所以合編計劃未能實現。
有時候歷史的發展就是存在偶然性,紅三方面軍在好幾次歷史的關口都可以成立起來,陰差陽錯,都錯過了,而是事實上後來的紅三軍團,也就是彭總的王牌部隊一直是主力部隊,擔任著黨中央的保衛工作,在長征中也歷經千辛萬苦,衝破艱難險阻,完成了歷史賦予的偉大使命,雖然沒有紅三方面軍的番號,但起精神卻是永垂不朽的。


※長征開始時毛主席在第二縱隊,有兩位大咖與他同行,患難見知己!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