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豆瓣9.0,看哭1600萬人,這部只有100多分鐘的紀錄片,是所有中國人缺失的一課

豆瓣9.0,看哭1600萬人,這部只有100多分鐘的紀錄片,是所有中國人缺失的一課



《奇葩說》曾經有一個沒有結論的辯論賽——

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一個關於死亡的話題,看哭了很多人。總是在場上嘻嘻哈哈的馬東第一次在節目上回憶起自己逝世的父親,忍不住哽咽,稱自己終於放下了。


 


結辯的時候,他說:

「這期節目沒有結論,也不需要,關於死亡,這只是一個話頭,如果大家因此而思考這件事,就叫善莫大焉。」

 


但,關於死亡,我們向來諱莫如深。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真的」知道自己要死,並願意去談論它。


 

兩年後,小城君看到了《生命里》這部紀錄片,只有三集,加起來也才100多分鐘,豆瓣評分卻有9.0,

看哭

1600萬人。


 


關於死亡,中國人一直缺失的那一課,或許終於來了。








當護士張敏悄悄掀開老人的被褥的時候,眼神里立即出現了擔憂地神色。


 


老人頭髮花白,瘦弱乾枯,已經兩三天沒有說話了,他的指甲里嵌滿了糞便,不用翻看,她就知道老人的衛生清潔狀況有多堪憂。



老人有妻子,也有一個兒子,但關於照顧老人,家屬們卻一臉茫然。







張敏二話沒說,端來了溫水,和兩位護工一起,細心檢查擦拭了老人的全身。

 


除了大小便一塌糊塗之外,她還發現老人長了很多褥瘡,有些已經結了黑痂,這種黑痂很危險,如果不及時檢查治療的話,很可能後面就會生咀。





 

擦完身體的水盆全是污穢,很難想像,老人之前是怎麼忍受下來的。





 


讓人驚訝的是,這位老人並不是很窮,沒有錢,他曾經是上外的英語教授,生活即使不是大富大貴,也肯定溫飽不愁。

 


彈幕里有一句話:「

人老了,就怕不體面

」,何況他曾是受人尊敬的大學教授,眼睜睜看著自己無法維持體面,內心該是多麼悲涼。





給老人洗手



幾天後,這位昔日的老教授就離開了人世,但欣慰地是,人生的最後一刻,他走得乾乾淨淨,體面而有尊嚴。


 


而幫助老人平靜而有尊嚴地告別這個世界,正是這個特殊的病房裡的醫生和護士們需要做的工作。


 


對生命的敬畏,應該是從人出生起到生命結束的每時每刻。


 





 


兩年前,有一部醫療紀錄片《人間世》橫空出世,讓所有人淚腺失控,那部劇里就出現了這個特殊的病房——安寧病房。


 


它在上海臨汾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少數的臨終關懷病房之一。







住在這裡的人都是癌症晚期患者,他們入院之前都會有一個生命評估,大部分人的生命所剩的時間

不超過三個月

,這裡是他們人生的最後一站。


 


兩年時間,

6000多

個小時,《生命里》真實記錄了在安寧病房離世的

40多位

臨終患者的故事。







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些我們無從知道的東西。


 


《生命里》試圖來回答。





 


 


生命的消逝,有時候比我們想像地快


 


陳曉軍是因為背部的腫瘤進來的。


 


剛入院的時候,精神頭很好,自己還能走兩步。


 


過段時間,腿麻了,走不了了,還和觀察病情的醫生「討價還價」:「我是想最好能給我站起來。」





 


一邊吃著老伴兒帶來的獼猴桃,一邊跟護士辯論:「吊針有營養,止痛。」


 


護士一句「沒營養,不止痛」,打掉了他想要打吊針的念頭,只能乖乖吃東西。





 


雖然待在醫院,還是每隔幾天讓女兒給他刮刮鬍子,看上去清爽乾淨,完全看不出是一個癌症晚期患者的模樣。







但不出半個月,鏡頭再對準他的時候,他整個人都暗了下來,站是肯定站不起來了,現在自己連坐也做不起來,得靠護士搖床才能坐起來。


 


神志不清,意識渙散,眼睛都睜不開,寫遺書的時候,手浮腫到連筆都握不住,寫出來的名字都糊在一起。





 


生命像是泄了氣的氣球,一點一點,肉眼可見地癟了下去。





 


簽完字的沒幾天,陳曉軍就去世了,距離他入院還不到一個月。小城君的腦海里還記著他剛進來的時候說起自己臨終的心愿鏗鏘有力:


 


「最大的心愿,我現在就是說,能把我兩條腿能站起來就可以了,能給我站起來,我自己再慢慢地鍛煉鍛煉弄弄,可能我還能再多活幾年,多活幾年的話,可能我還能看到小孩成婚,看到女兒出嫁,看到女兒婚禮的那個場面,就行了。」







心裡一直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女兒,想要撐到女兒結婚的那一天。


 


只是生命的消逝,有時候比我們想像地快,甚至比患者自己預料地要快。


 


還好他最喜歡,惦記的女兒一直在他身邊照顧,陪伴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生命的最後,他們的過去需要被靠近和被聆聽


 


這裡的護士們總愛問老人的過去,生命的最後,很多過往都會不經意浮現在老人們的眼前,很多遺憾也成了嘴邊的嘆息。


 


而聆聽成了最好的陪伴。







黑子叔已經87歲了,


雙眼無神,吃東西會有點像小孩子,


吃著吃著,食物就掉了,


用筷子也撈不起來。







但是當護士問他剛來上海的情形的時候,


立刻就來了精神,那都是46年前的事情了,


老人還能清晰地記得自己站在水塔上


看抗戰勝利後部隊走過的畫面。





 


68歲的魯勝蘭,


總想起年輕時被派去新疆的日子,


上火車前,母親的淚,自己的淚。




 




想起新疆的瓜果,真好吃啊,


吃哈密瓜,是嗚嗚嗚,


像吹口琴一樣吹過去。







 還把一輩子沒和別人說過的秘密告訴護士,


曾經因為覺得撐不下去了想過自殺,


想想自己的孩子又打消了念頭。





 


因為有了護士的聆聽,自己過往一生,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的點點滴滴都成了腦海里鮮活的記憶,有了傾訴的對象。


 




大部分老人捨不得的都是孩子,老伴


 


當生命走到最後一刻,你會發現,大部分人心裡惦記的還是自己的孩子,老伴,想要回去的是故鄉。


 


安寧病房裡有個老婆婆,總是哭哭笑笑,情緒很不好,護士張敏問了很久才發現,老人心裡惦記自己的老伴。





 



張敏就說給阿婆拍個視頻帶給她老伴看,阿婆一起來,喊了一聲老頭子就哭了,叮囑自己的老頭子,要吃好,睡好。





 



等張敏看望她老伴回來,給她看了老伴的視頻,告訴阿婆,老爺爺白白的,胖胖的,面色比她還好,老太太才開心,也答應以後不哭哭笑笑,在這裡安心養病了。







魯奶奶是乳腺癌自己要求住院的,因為不想死在女兒家裡,她的家人說起她,總是覺得很厲害,養豬賣菜,想著法子賺錢,養活一家人。





 


沒人的時候,魯奶奶拉著護士的手說:「真的做個好母親也不容易的,但是沒有冷著他們,吃的地方也沒有少過他們,沒有餓著他們。」


 


老奶奶去世,她的臨終遺言只有她的家人:「我親愛的孩子們,希望你們,今後,母親不在了,希望你,兒子,媳婦,還有女兒,女婿,希望你們團結友愛,好好善待你父親,希望你們好好地在一塊兒。」





 


59床的朱慧芳是卵巢癌,已經差不多進入彌留之際,但她心裡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十幾年沒有見到的女兒,儘管付出了種種努力,最終也還是沒有聯繫到朱慧芳女兒。


 


老人走了,帶著深深的遺憾走了。






 


《生命里》的鏡頭下,沒有生死時速的搶救,沒有醫術高超的醫生,這裡都是一群「等死」的普通人,以及一個個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的護士、護工和志願者。


 


看到他們,真的像是看到了天使的模樣。





 


他們給每一個病人擦身,整理房間,換上好看的花,養著烏龜小寵物,逢年過節,裝扮病房。




陪他們聊天,摸摸老人的額頭鬢角,說話的時候,一定用指腹輕輕摩挲著老人的手,傳遞他們的溫暖和關愛。






 


印象最深的是文章開頭寫的那位衛生情況堪憂的上外教授,當護士和護工擦洗完老人的身體,護士又拿潤濕的毛巾輕輕擦拭老人的頭,一邊擦一邊和老人說話。




儘力去實現老人臨世前的願望,讓他們不要帶著遺憾離開。





 


生命就是這樣,曾經朝氣蓬勃,風華正茂;而今風燭殘年,老態龍鍾,沒有人能夠違背自然地規律而原本孤獨和脆弱的個體。





 


人生最後的那段路,那種無力感,是因為有了愛與溫暖的陪伴,才會有勇氣,有力量,有希望,來面對死亡來臨前的恐懼。







或許我們見過大部分的醫療場面是,病人的某個部位被切開,插上導管,連接到某個日夜工作的機器上,送入ICU病房,死亡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緩。




但臨終的歲月顯得孤苦難捱,離去的時候,血管里流著化療藥物,喉頭插著管子,肉里還有新的縫線。







相比較之外,這裡的療護,顯得舒緩安寧,

醫生和護士儘可能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提供全面照料,讓每一個臨終病人生命得到尊重,在臨終時,能夠無痛苦,安寧舒適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安寧病房有個單獨的房間,

叫做關懷室。


 


裡面沒有搶救儀,沒有起搏器,只有暖色的燈和床,即將離世的老人會被推進房間,護士緩緩拉上紗簾,靜靜陪伴TA安詳地離世。







這裡也有面對死亡的哭泣,面對離別的不舍,但因為得到了關愛與陪護,自尊和溫暖,心裡會少了恐懼,多了安詳。








 


小城君第一次看到臨終關懷這個詞,是在一篇外文期刊上看到的,

讓病人有尊嚴,安寧舒適地度過之後的時間,儘可能的心愿達成。


 


而臨終關懷的存在讓大家明白,如何離開世界,每個人應該是有選擇權的。


 


如果生是一場值得慶祝的迎接,那麼死應該是需要被尊重的告別。


 


就像護士張敏說的,「很多人知道優生,沒有人覺得,優死也是一個人享受的基本權利問題。」





 


一些病人接過來以後,也會有一些醫療行為,醫生強制讓他吊瓶,或者家屬的意願要讓他輸液,其實病人有的時候活得很辛苦的,他是為了家屬活,或者整個大的醫療環境活。


 


但這不一定是患者自己想要的最後的生活方式。






 


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叫汪明昌的老爺爺,胃癌晚期,一進來就交代地明明白白,也是死了以後一切從簡,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不收人家葬禮費。


 


活著的最後時光就吹吹葫蘆絲,和志願者聊聊天,笑起來很燦爛,老伴回家的時候叮囑她帶好西瓜。







直到最後一刻,如他所願,有尊嚴地、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




還有個老太太,60歲得了癌症,三個女兒每天來看她,她讓女兒們帶她的照片過來,挑了一張最好看的打算做遺像。







還有個假髮套,說是走的時候也要漂漂亮亮。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在拍攝手法上存在不足,小城君覺得意義大於質量,這個話題的展現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




當我們能夠像對待生一樣,帶著敬意去思考死這件事,或許在未來,面對死亡,我們將不再那麼茫然,那麼恐懼。







 生命有尊嚴地來,


自然應該體面地離去。




圖片來自:


紀錄片《生命里》 築地ワンダーランド


視覺中國











聽說微信改版後,有粉絲找不到我們了!來~跟著以下步驟走,置頂 / 星標 【一人一城】喜獲完整版封面特權!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內容





髒亂差的菜市場被幾十個人同時盯上,4個月後,隔壁大媽驚呆了



李嘉誠花1000萬吃剩菜剩飯?!香港奇蹟的背後卻是150萬人的真實貧窮生活




住了17年甲醛房,單親媽媽渾身病痛,這個哈佛設計師把它改造成零污染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人一城 的精彩文章:

沒去北上廣為房租發愁,這個30歲還在「漂」的姑娘,卻把廈門最美的海搬到了窗外
裸辭環遊中國,這個帥大叔住牛棚,穿越8000米雪山,找到了不一樣的灕江

TAG:一人一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