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西裝起源於特克斯是在八卦嗎?

西裝起源於特克斯是在八卦嗎?

原標題:西裝起源於特克斯是在八卦嗎?


在特克斯草原上,佇立了千年的石人居然穿著「西裝」?


親,請直接看圖



穿西裝的美女石人


通過仔細觀看後發現,特克斯的草原石人不僅真有穿西裝的,還有和法國總理奧朗德一樣穿大氅的,還有和當今藝術大腕一樣,一個大男人留著鬍鬚卻戴著耳環的,還有和青春偶像派一樣戴頭飾、項飾的,更有當今賣萌型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真是讓人大感驚訝!



西裝又稱「西服」「洋裝」。西裝是一種「舶來文化」,在中國,人們把有別於中山裝,帶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衣長在臀圍線以下的上衣稱作「西服」,這顯然是中國人民對於來自西方的服裝的稱謂。



戴頭飾的美女石人

西裝通常是正式的場合男士著裝的首選。西裝之所以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主流的西裝文化常常被人們打上「有文化、有教養、有紳士風度、有權威感」等標籤。西裝一直是男性服裝王國的寵物,「西裝革履」常用來形容文質彬彬的紳士俊男,現在也作為一種衣著款式進入到女性服裝的行列,也有人稱西裝為女人的千變外套。19世紀50年代以前的西裝並無固定式樣,有的收腰,有的呈直統型;有的左胸開袋,有的無袋。19世紀90年代西裝基本定型,並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中國人開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寧波人李來義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的李順昌西服店。1911年,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後,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裝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湧進中國,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於是,一股「西裝熱」席捲了中華大地。



戴項鏈的草原石人



瓊庫什台端紅酒杯的石人

西裝的起源,傳說有三。


傳說一,西裝的結構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


傳說二,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傳說三,「王的草原」--喀拉峻風光秀麗,在公元6世紀已是一個比較成熟的避暑聖地,經常有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這裡的人最醉心的娛樂是隨牧民玩一把姑娘追和叼羊。有一天,外表俊秀、深情腹黑的「高帥富」王公貴族,帶著他的好友們,來到喀拉峻,吃了「大隊長」羊羔肉,喝了自釀的葡萄美酒。樂於此道的他們分組開始了緊張、刺激的叼羊活動,你拉我扯,幾個回合過後,王子明顯感覺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剽悍的牧民卻行動自如。他仔細觀察牧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


王的草原——喀拉峻


這種樣式的衣服,在套馬、叼羊等活動時特別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別看公子哥愛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牧民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大帳,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又美觀的服裝來。



王的草原——喀拉峻


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牧民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牧民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製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新服裝很快流行於整個特克斯河流域,進而沿著絲綢之路傳遍中亞,風行於世界。 


瞧,特克斯草原石人就是這麼潮。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文化記憶工作室


統籌:周華


責編:李韻 周華


文字 :黃江勇


圖片:黃江勇 陳峰 網路


製作:孫嘉靖 楊雪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遺產 的精彩文章:

盤點民國時期日本在中國做了哪些跟文物有關的事

TAG: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