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分封的一位諸侯王,被改了封號而傳了兩千多年

項羽分封的一位諸侯王,被改了封號而傳了兩千多年

文|小河對岸

在我國過去的文化中,很講究避諱,尤其避帝王名諱,對後世影響極大。比如隋唐評書演義中的第一位好漢李元霸的原型,其實是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而在滿清時期,為避康熙(玄燁)的名諱,楞是被改成了李元霸。雖然,如今滿清早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卻也很難再把隋唐評書演義中的李元霸之名給匡正過來。

而在楚漢之際,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中,也有一位諸侯因避諱而被後世改了封號,此人便是常山王張耳。提起「常山」這個名號,凡對《三國演義》稍微熟悉的,肯定不會陌生。每當趙雲叫陣、闖陣時,總會大喊一聲「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而這「常山」當然是趙雲的籍貫,為兩漢時期的郡名。西漢時期,漢景帝封皇子劉舜為常山王,都於元氏(今河北元氏縣),漢武帝時期,常山國被廢除為郡。東漢時期,漢明帝亦曾封皇子劉昞為常山王,而再建常山國,仍都於元氏,其後又徙為淮陽王,常山國復為常山郡。

而「常山」之名的由來,在《史記》中最早出現於《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其中記載道:張耳、陳餘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原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

這「常山」顯然是地名,乃屬秦末時期趙國舊地的一個郡。而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亦是由此郡名而來,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張)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

但實際上,在秦末楚漢之際,並無「常山」郡,而應該叫「恆山」郡。恆山郡因境內的「恆山」而得名,而此「恆山」並不是今天的北嶽恆山。而是古恆山,亦即位於今天河北省保定市境內的大茂山,從春秋戰國直到明代,北嶽恆山都是指今天的大茂山。既然,常山郡原本該叫恆山郡,那麼,張耳也當然是被項羽封為恆山王而不是常山王。

司馬遷在創作《史記》的時候,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才將「恆山」之名,一律改成了「常山」之名。無獨有偶,春秋後期,齊國的著名權臣--田恆(其子孫後來取代姜姓呂氏之齊國,而被稱為「田氏代齊」),在《史記》中也被改成了田常。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高平陵之變,為何司馬懿能吃定曹爽?
漢朝的征服欲,為何比其他華夏王朝要強烈?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