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補充益生菌未必有益健康

補充益生菌未必有益健康

立即加星標

每天看好文

《細胞》Cell

補充益生菌未必有益健康

很多人認為,補充益生菌能夠平衡腸道菌群,有益身體健康。但最新研究發現,益生菌並非在所有人體內都能「安家」,在抗生素恢復治療方案中還可能給身體帶來不良影響。專家由此建議,在使用益生菌補充劑時應注意個性化施治。

以色列研究人員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兩項與益生菌有關的研究。第一項研究中,他們給一些志願者服用益生菌,並用內窺鏡和結腸鏡對他們的腸道菌群組成進行測量。結果發現,益生菌可成功在某些人的腸道中「安家」,但在另一些人的腸道中卻遭到排斥。另一項研究則顯示,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的患者,益生菌更容易在人體腸道內「安家」,同時卻會抑制腸道基因表達,使腸道菌群在數月內都無法恢復到使用抗生素前的正常水平。相比之下,在使用抗生素後進行自體糞菌移植,可使腸道基因表達和腸道菌群在數天內恢復至正常水平。

《自然》Nature

迄今最古老的人類畫作被發現

考古學家在南非的Blombos洞穴里發現了以紅色赭石繪製的圖案,它可以追溯到7萬多年前,比此前發現的最古老畫作早了3萬多年。這張「畫作」位於一小塊長38.6毫米的硅結礫岩上,由6條大致平行的垂直線和3條彎曲的水平線組成。線條一直延伸到石頭邊緣,表明這只是一塊更大岩石中的一小塊。

這幅畫本身並不吸引人,但它的年代卻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它在大約73000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這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時代。為了了解這些圖片是如何繪製的,研究人員試圖在實驗中進行再現。他們發現,赭石材料是最接近原始材料的物質。自1991年開始挖掘以來,考古學家們在Blombos洞穴中發現了幾十件遠古人類手工藝品。在這幅畫之前,洞穴中實際上發現過更加古老的創作,比如貝珠、工具和雕刻品等,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

《英國醫學雜誌》BMJ

扶他林或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在針對630多萬名丹麥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中發現,非處方止痛藥雙氯芬酸(扶他林)可能會使腦卒中或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50%。此外,雙氯芬酸更可能增加患者胃腸道出血的風險。

雙氯芬酸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葯(NSAID),用於緩解成人發燒或牙痛,以及兒童的嚴重關節痛。但是與其他傳統NSAIDs相比,它的心血管風險從未在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中得到檢驗。本研究發現,與服用其他非甾體抗炎葯(布洛芬、萘普生)或撲熱息痛相比,服用雙氯芬酸的患者在開始治療的30天內出現心臟問題,產生併發症(如心跳不規律、缺血性中風、心力衰竭以及心臟病發作)的比率顯著增加。如果他們長時間持續服用雙氯芬酸,風險性還會顯著增加,這種情況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男女性以及僅服用低劑量雙氯芬酸的參與者。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非甾體抗炎葯來改善生活質量,但雙氯芬酸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與這種藥物有關的健康問題必須儘快得到解決。

《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

練太極可降低老年人跌倒風險

由美國俄勒岡研究院進行的研究顯示,打太極拳可顯著降低老年人摔倒的風險。研究對670名平均年齡78歲,有摔倒或運動受阻史的老年人進行了隨機測試。他們被分配到三個鍛煉小組:太極組、伸展運動組,以及包括平衡、健美操和柔韌性的多形式運動組。這項臨床試驗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簡化形式的太極,重點放在與預防跌倒最相關的八個基本動作上。6個月後,太極組有85人摔倒。與進行拉伸訓練的老年人相比,練習太極的老人摔倒風險降低了58%,與進行多形式訓練干預的老年人相比,他們的摔倒風險降低了35%。

摔倒是老年人面臨的主要健康威脅之一,可能導致他們過早出現運動能力受損、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每年約有28%的美國老年人報告跌倒,2/5的跌倒導致受傷、到急診室就診、住院或死亡。本研究表明,推廣太極拳能有效減少老年人群的摔倒事件。與多模式訓練干預、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柔韌性鍛煉及拉伸活動等相比,太極拳在「防摔」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

《科學》Science

大型新能源設施或使撒哈拉沙漠變為綠洲

美國、中國和義大利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預測:如果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興建大規模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可能使該區域降水和植被增加,改善該區域的氣候和生態環境。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對區域氣候的影響通過兩種不同反饋機制來實現:風電設備增加空氣受到的地表阻力,促使空氣匯聚,形成上升氣流併產生降水;而太陽能發電板降低了地表反射率,同樣有助於增加降水。研究人員通過超級計算機的模擬發現,如果大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分布在約900萬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上,該區域的降水量將從日均0.24毫米增加到0.59毫米。降水量的翻倍可讓這些區域的植被覆蓋率增加約20%。研究者認為,降水增加所帶來的新植被會進一步降低反射率和增加地表空氣阻力,從而形成正反饋機制。不過,這只是理想情況下的模型。在現實中建立巨大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設施,存在許多技術、環境和社會經濟方面的挑戰。

《科學》Science

有蹄類遷徙行為是後天習得

大型有蹄類動物的遷徙行為遍及各大洲,這些動物如何知道「何時離開」以及「去哪兒」呢?每一年,遷徙性有蹄類動物(如野牛、麋鹿或野羊等)會在春回大地後追逐新生的豐美植被而遷徙。然而,人類的活動極大地阻礙了這些動物的遷徙行為——某些有蹄類動物變成囿於一地的動物後,忘卻了如何遷徙。

美國懷俄明大學的生態學家團隊,將幾種區域滅絕的北美有蹄類動物重新引入,來確定它們在遷徙中的學習能力。剛剛引入的大角羊和駝鹿種群沒有像過去的種群那樣遷徙,但幾個世代之後,種群能夠更好追蹤環境中植被的出現,並且進行越來越多的遷徙。這些結果證明,有蹄類動物遷徙的知識會隨著時間積累,而社會學習能促進這些知識的傳播。動物大量死亡時,代代相傳的傳承知識很可能就會消失。

來源:《科技生活》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號外!號外!中科館「開學第一課」開始預約啦!
提防新型網路盜竊 專家教你這樣「防盜」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