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國家因拒絕了中國的要求,最終,中國一怒之下差點將其滅國了

這個國家因拒絕了中國的要求,最終,中國一怒之下差點將其滅國了

張騫到達西域時,於公元前129——前128年間抵達帕米爾高原以西,期間,他首先到達大宛。據他歸國後說,當時大宛大小屬邑有七十多個,人口有幾十萬,是一個農牧業興盛的國家,產稻、麥、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馬著稱。

漢朝時,曾經發生了一次規模很大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敵對雙方距離的十分遠。可以說,這場戰爭是名副其實的遠程戰爭,它就是漢宛之戰,由漢朝將軍李廣率兵攻打。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這場戰爭的緣由是一件看似很平常的小事而已,那麼,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大的禍端呢?

劉徹聽聞大宛培育的馬駒品種優良,汗血寶馬更是十分珍貴,所以,特地派遣使者攜帶千金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大宛國購買一批汗血寶馬。但在使者說明了來的意圖之後,大宛國還是拒絕了賣馬,並且,還把使者帶去的財寶都給洗劫乾淨了,最後,更是殺害了這名使者。

漢武帝知道後勃然大怒,於是,派遣將領李廣和他的部下去大宛國討個說法。殊不知,由於漢朝和大宛國距離遙遠,軍隊準備的不充分,缺糧又少食。最終,路途的遙遠,使得整個隊伍無法順利進擊大宛,士兵們飢腸轆轆又疲憊。

無奈之下,整個隊伍最後只能折返回去再做其他打算。

這件事一直被漢武帝牢牢記著,勢必要給大宛一個教訓。有了第一次的失敗,後面就準備的更加充分了。漢武帝覺得,選擇與大宛國交好是有損漢朝顏面的事情,於是,打算在準備充分之後再度出擊。這就預示著這場戰爭的開端,又被稱為——漢宛之戰。

大宛,古代中亞國名,大概在今費爾干納盆地。漢宛之戰開始於漢太初三年,但是,這場戰役的時間卻很短。第二次出擊大宛時,準備得十分充足,漢武帝不僅派遣了上萬的士兵,還有數萬頭牛、馬匹和駱駝,甚至,還準備了許多的糧草和弓箭在敦煌候命。

從這次漢武帝的準備如此充足,就可以預料到這場戰爭的結果了,漢武帝已經鐵了心要給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宛國一個狠狠地教訓。

另一方面,李廣一邊繼續向大宛國進軍,在裝備和糧食齊全的情況下,軍隊分成南北兩隊。看此架勢,路途上的西域各國都出來相迎,有些國家甚至還支援了漢朝一些糧草。漢軍一路上暢通無阻沒有障礙,期間在途中有一個叫輪台的地方拒絕讓漢軍通過,於是,漢軍選擇了屠城。輪台的慘劇也是漢朝的殺雞儆猴之舉,彷彿在說:「還有誰不服氣也將會是這個下場。」

漢朝與大宛國的實力本就懸殊,大宛國自然不敵物資豐富人力充足的漢朝,只能在最後選擇了撤軍守城。但是,此時的大宛國早就被李廣斷了水源,大宛國陷入了一片危機之中。此刻,撐不了多久的大宛國貴族們,害怕大宛國一旦失守,自己會被連累丟了性命,於是,先下手為強,密謀把國王殺害了,並且,貢獻了汗血寶馬認輸投降。

最後,李廣更是帶著這些汗血寶馬凱旋而歸,並指定親漢大宛貴族昧蔡為大宛國王。

但是,歷史上記載的漢宛之戰發生的原因並不多,有史料證實了,大宛國是拒絕了漢朝的買馬要求,並對使者下毒手,最終,才招致殺身之禍的。漢朝這樣的大國被遠在千里之外的彈丸小國欺負,漢武帝自然是不允許的。漢宛之戰自此結束,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大宛國雖然結局悲慘,但是,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漢武帝派遣使者千里迢迢來求馬一片誠意,大宛國王拒絕也就算了,甚至,還把無辜的使者殘忍殺害,太目中無人了,最後的結局,就是被強大的漢朝消滅了。由一件小事引發的滅國之舉,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君主集權制度的不容褻瀆,更多的是,可以從大宛國身上吸取許多教訓:「做人不能太猖狂和目中無人,不然,就會惹禍上身。」

一年多後,大宛貴族認為昧蔡過於巴結漢朝,遂發動政變殺死昧蔡,另立毋寡之弟蟬封大宛為國王,派王子到漢朝做人質。漢朝也派使者向大宛贈送禮物加以安撫並承認蟬封的地位,而大宛每年貢獻二匹汗血馬給漢朝,之後,這個地方服屬於漢朝西域都護府管轄。

雖然,我們身處的時代是和平、明主的時代,但是,國家戰爭,改革的背後,我們依舊可以從中了解到許多道理,在今天同樣適用,做一個謙卑謹慎的人是沒有錯的。

一個目中無人又猖狂的人,其身邊的人肯定會漸行漸遠,我想,是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人深交的,只有真正有內涵的情商高的人才知道謙卑的道理,不然,只會像這個叫大宛的國家一樣,給自己招致不必要的禍端罷了。

這個故事雖短,但是,讀來總是令人嘆惋,我們能做的也只有引以為戒了。

參考資料:

『《漢宛之戰》、《漢書》、《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金庸筆下誰是金庸最討厭的人?這類人只要出現,結局必然是一場空
中國有一個被低估的帝王,都說:他為中國帶來的貢獻,堪比秦始皇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