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農民發兵擒拿明朝地方官,朱元璋說幹得漂亮

農民發兵擒拿明朝地方官,朱元璋說幹得漂亮

原標題:農民發兵擒拿明朝地方官,朱元璋說幹得漂亮


1、非典型「謀反案」


明朝洪武年間,北平布政使司所轄的樂亭縣(今河北省樂亭縣)發生了一樁「謀反」大案。有個叫做趙罕辰的農民(名字看著就挺有氣勢),突然揭竿而起,帶領三四十名農民兄弟直接攻入樂亭縣政府大院,當場擒拿縣主簿汪鐸(相當於縣長助理,副處級或正科級)以及數名縣機關部門負責人(正科級或副科級),然後押送上路,直接往明朝首都南京而去。



從河北到江蘇可是千里之遙,按理說,三十多個農民,哪怕個個武功蓋世以一敵百、如同張無忌重生,也不可能一路突破重重政府軍隊,順利到達南京啊。畢竟,這種衝擊行政機關、冒犯朝廷命官的行為,擱在哪個朝代都相當於謀反,肯定是要掉腦袋的。難道他們是外星人穿越,坐上UFO去的南京?


趙罕辰露出了一絲神秘的微笑,您想太多了,我就是押著汪鐸,大搖大擺沿著官道渡過黃河穿越城池橫跨長江,順順利利就到了南京。各地官員看到我們,連個屁都不敢放,差點沒派軍隊護送我們一程。那個汪鐸一路上不知給我跪下多少次,求著我饒了他的小命,他也不想想,像我這等三觀端正的直男,有可能答應他的無理要求嗎?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加令人震驚。皇帝朱元璋收到消息,親自在宮中擺下酒席,設宴款待趙罕辰一行人,對其行為予以充分肯定,並表達了對趙罕辰家人以及趙家村全體村民的親切問候。緊接著,趙罕辰向朱元璋詳細通報了整件事情的始末,朱元璋笑著點點頭,連聲稱讚趙罕辰「幹得漂亮」。而當老朱的目光瞟向跪在門外的汪鐸之時,只在一瞬間,臉色變得寒冷如冰,隨即命令親衛將汪鐸拿下,拖出去砍了。



看到這裡,我似乎有些明白了,這位「囂張」的趙罕辰應該就是傳說中神秘的錦衣衛,而汪鐸必然是有要命的把柄被錦衣衛掌握,故而押解回京,交由朱元璋處理。


趙罕辰啞然失笑,搖著頭說,大兄弟,你喝多了,我跟我那三十多個小夥伴們,的的確確都是趙家村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農民!



這就奇了怪了,既然不是密探,只是普通農民,為何敢去衝擊縣政府,並且將朝廷官員捉了送來給朱元璋,而朱元璋非但不怪罪,反而宴請了他們,並且將那名倒霉的官員給斬首了呢?


2、官員不能下鄉

原因就在於朱元璋洪武十八年至十九年間,親自寫定並頒布了三部刑典《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類似於我們如今的刑法與修正案)。《大誥》中,明確規定了一項政策:「嚴禁官吏下鄉,允許任何人捉拿擾民官吏」。



原來,樂亭縣主簿汪鐸,曾經會同各部門負責人,搗鼓出了一個「僉派徭役」的把戲,就是策劃一個項目出來,然後將之與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幸福指數相掛鉤,號召全縣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襄盛舉。換言之,跟巧立名目攤派收錢沒什麼兩樣,不想出力的,每個人要交納五匹絹的費用(比汪鐸自己的月工資還高一些)。



在趙罕辰等人看來,汪鐸這一行為,完全符合朱元璋提出的「擾民」標準,既然如此,他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將汪鐸捉拿歸案,交由朱元璋明正典刑。沿途各地官員大致了解了來龍去脈,如何敢阻攔他們,那不等於抗旨嗎?因此,汪鐸的下場就註定了,誰讓他要干出這檔子惹惱朱元璋的蠢事呢?


一切都源於一個「貪」字,一切都來自權力的傲慢啊!



無獨有偶,沒過多久,江蘇常熟的一個農民名叫陳壽六,帶著自己的弟弟與外甥,也是沖入縣政府大院,當場捆綁「害民甚重」的縣吏顧英,然後進京告御狀。朱元璋不僅全力支持了陳壽六的行為,下令賞賜其鈔票二十錠(相當於人民幣1000多元)、三人各兩套衣服,並且免除陳壽六「雜泛差役三年」,同時通報全國予以嘉獎。按照如今的說法,陳壽六就是「全國見義勇為兼反腐倡廉先進個人」啦。



更誇張的是,朱元璋還在《大誥續編》中嚴厲警告各級各地官員,「若有敢無事生非騷擾陳壽六的,殺全家;若有敢於捏造罪名誣陷陳壽六的,同樣殺全家。如果陳壽六以後真的有了過失,整個宇宙範圍內也只有朱元璋本人有權審問。」到最後,朱元璋又補充了一句感慨:「陳壽六真的好偉大啊!」

3、老朱的「理想國」



一般而言,古代從亂世到統一後,基本都效仿西漢開國故事,先採用「黃老之學」,盡量「無為而治」,使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國力。而當社會穩定後,則以儒為主、儒法並用,重新祭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一套等級制度,樹立君權至高無上的聲威。



在這一點上,出身貧苦的朱元璋走得更遠。後世大多隻看到了他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研發頒布無數殘酷刑罰的無情一面,而忽略了朱元璋對社會底層,尤其是「三農」問題的款款情深。



作為歷史上罕見的多工種複合型人才、真正的「十全老人」朱元璋(干過農民、牧童、和尚、乞丐、士兵、保安、馬夫、將軍、反賊、皇帝等十種職業),對於社會各階層問題,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務俾農儘力畎畝,士篤於仁義,商賈以通有無,工技專於藝業」,換成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務必要讓農民盡心儘力耕種土地,文人士大夫全心全意奉行仁義道德,商人好好做買賣流通物品,工匠專心致志提高自己的技藝」。



其實,這就是一句廢話。古代不同於現代,本來就是各司其職,當時的農民想像「大衣哥」那樣玩跨界,基本是不可能的。


不過,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窺探到朱元璋心裡的一種態度,他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士農工商」的階層排名,將農民提到了社會階層的第一位。


古人云「治大國若烹小鮮」,到了朱元璋這裡,變成「治大國若建農村」。可能是由於出身的緣故,朱元璋對農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關於「三農」問題,老朱可以說是赤膊上陣,親自傾注了大量心血。從洪武元年開始,到洪武十五年之間,基本上關於免徵農民賦稅的文件都成了當年的「一號文件」,朱元璋更是在各種場合,反覆強調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而在當時,他親自製定的徭役政策,則具有劃時代的先進性——根據家財田產的多少來確定承擔勞役的多少,也就是越富有的人承擔得越多,越窮的人承擔得越少,窮光蛋不用服勞役。這在古代,顯得多麼公道正派啊!



這還不算什麼,朱元璋對於新農村建設有著近似於偏執的設計與追求。比如前文提到的那條「嚴禁官員下鄉擾民」的規定,簡直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朱元璋心中,有一個深深的執念,就是「只有農村安定了,國家才能祥和;任何與農民過不去的舉動,就等同於跟我老朱過不去。」



因此,那位汪鐸以及顧英,才會被幾個農民給包了餃子,然後送給朱元璋囫圇吞下。


老朱甚至出動了《俠客行》當中的「賞善罰惡二使」,要求每個農村都要建設一座「旌善亭」「申明亭」,前者用於賞善,表彰良民與善行義舉,並記錄在亭中;後者用於罰惡,處理村中各類糾紛,制裁各種惡行,甚至可以用竹編荊條抽打案犯,最後同樣將案件記錄在亭中。



此外,還有設置大鼓每日清晨督促農民起床耕作,讓老人每月搖著銅鈴走街串巷宣讀朱元璋的《六諭》,推行全體村民大會餐(鄉飲)等鄉村自治制度,更是朱元璋希望在農村實現自己「理想國」的極致表現。


只不過,歷史早已證明,一個本應自然發育成長的事物,當政治權力強行介入後,就有可能演變得面目全非乃至不可思議。因此,朱元璋的「理想國」,在他那個時代,終究是不可能實現的。再如名震後世的「禁海令」,最終使得整個中國的對外貿易大轉向,而後近代西方飛速發展,東方古國受盡欺凌,誠然明清兩朝諸多君主皆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作為始作俑者的朱元璋,若泉下有知,豈非痛心疾首?


註:本文由【呼嚕讀史】原創,歡迎大家關注,評論留言互相學習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呼嚕讀史 的精彩文章:

嫁給朱元璋兒子,公公卻說要將她凌遲,原因難以啟齒
1000種死法,朱元璋有個後代獨佔五種,猜猜他是誰?

TAG:呼嚕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