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改革開放40年,金鷹節見證中國社會文化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40年,金鷹節見證中國社會文化生活變遷

10月14日,在第12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 第2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晚會中,張譯、李易峰獲「觀眾喜愛的男演員」,迪麗熱巴、丁柳元獲「觀眾最喜愛的女演員」,同時,上述獲獎者中,李易峰與迪麗熱巴又捧杯「最具人氣演員獎」。電視劇《雞毛飛上天》與《海棠依舊》備受關注,尤其是後者,拿走了「最佳電視劇」與「最佳導演」。其他獎項也紛紛花落各家。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與其主題相關的活動與話題層出不窮,與改革開放進程幾乎同步的金鷹獎,在本屆評選與頒獎活動中,也傳遞出向歷史致敬並向獎項注入鮮活時代氣質的強烈願望,在「重視主流」、「強調正向價值」的同時,本屆金鷹獎也體現出「注重傳承」、「面向未來」的傾向,這使得有35年評獎歷史的金鷹獎格外引人關注。

改革開放40年,金鷹節見證中國社會文化生活變遷

在「重視主流」、「強調正向價值」方面,這屆金鷹獎有兩個舉止,一是缺席上一屆金鷹獎的「最佳電視劇」獎在本屆回歸,根據周秉德著作《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改編的《海棠依舊》奪得此獎,這部講述新中國成立後的周總理的故事,真實細膩動人。二是文藝評論家李准和劇作家王朝柱獲得中國文聯本屆首設的「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視藝術家」榮譽稱號,凸顯了該獎對文藝評論與編劇領域的重視。

在「注重傳承」、「面向未來」方面,這屆金鷹獎給予了年輕演員一份沉甸甸的厚愛。金鷹獎創辦於1983年,算是德高望重的一個獎項了,為鼓勵年輕演員繼承老一輩藝術家的從業美德,動員他們投入更多精力創作精品,同時也避免在一些年輕觀眾那裡留下「老邁」印象,金鷹獎對年輕演員青睞有加是可以理解的。年輕演員的獲獎,會帶來一些爭議,但爭議本身也說明了影視市場與文化消費環境的一些變化。而跟隨時代脈搏跳動,時時更新評獎觀念,一向是金鷹獎的優良傳統。

改革開放40年,金鷹節見證中國社會文化生活變遷

首屆金鷹獎1983年於昆明舉辦,在當時,這個獎項就是電視創作繁榮背景下的產物,當年影視界已經有了膾炙人口的金雞獎、百花獎、飛天獎等,但金鷹獎的面世,仍然造成了轟動效應,對於那個處在影視創作黃金時期的從業者與觀眾來說,參與每一項影視評獎活動,都是大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大事,公眾的思想與價值觀,也通過一部部精品得以傳達——這與1978年改革開放後整個社會的振奮氛圍是特別吻合的。

最早的金鷹獎創辦者們,為這個獎項的評選定下了一個32字原則,這32個字是「六親不認,只認作品。八面來風,自己掌舵。不抱成見,從善如流。充分協商,顧全大局」,多年以來,這個原則成為金鷹獎不可分割的內在核心。

金鷹獎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節點,來自1997年的第十五屆評選活動,從這屆開始,「大眾電視金鷹獎」改由中國文聯和中國視協主辦,成為了中國電視界唯一的,並經中宣部批准的由觀眾投票評選的全國性電視藝術大獎,名稱也改為了「中國電視金鷹獎」。這屆評獎,是金鷹獎的一次升級行為,同時也是應對1990年代末電視劇生產與消費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舉措。

1997年,改革開放進入第19個年頭,在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的同時,電視劇消費也進入多元期,在這一年,《和平年代》《車間主任》《黨員二愣媽》《林則徐》《一號機密》等國產優質劇頻出。但在電視劇創作的多元化方面,還只是處在起步階段。

2000年,「中國電視金鷹獎」再次升級為「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於是,這18年來,觀眾通過湖南衛視所看到的「金鷹節」「金鷹獎」,其實已經是注入了「電視湘軍」元素的節日與獎項。

恰恰以2000年為分水嶺,是電視文化進入大發展、強競爭的時代,那時網路在中國還未普及,人們還沒意識到有一天網路視頻內容會對電視造成衝擊,電視是人們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的深入,也帶來了觀念的開放,造就了電視劇生產的大繁榮,已經領先其他地方衛視一個身位的湖南台,無論是接過金鷹節的評選任務,還是在電視劇、晚會以及周邊領域展開的競爭,都對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單以電視劇來看,《人民的名義》《恰同學少年》《還珠格格》等大量作品,都是在湖南台播出並形成全民話題的。從最早的兼容並蓄,到中期的打造品牌、推出自製劇,再到後期的強化電視劇的本土文化特徵,湖南台的電視劇內容戰略上的轉變,不但見證了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領了電視劇產業的行進方向,尤其是自製劇策略,對當下成為主流的視頻內容生產有重大影響,一些在網路平台上播得很火的網劇,在模式上與湖南台自製劇貼得很近。

改革開放40年,金鷹節見證中國社會文化生活變遷

自身平台與內容發展的突飛猛進,以及評獎觀念的更新與變化,提升了金鷹獎的活力,2000年之後,《永不瞑目》《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大雪無痕》《激情燃燒的歲月》《結婚十年》《喬家大院》《亮劍》《士兵突擊》《闖關東》《媳婦的美好時代》《黎明之前》《潛伏》《懸崖》《平凡的世界》等等,都在金鷹獎上贏得了榮譽,得到了金鷹獎的肯定。金鷹獎的評選者們,把早年金鷹獎創辦者提倡的32字原則,最大程度地傳承了下來,他們對電視事業的理解與熱愛,使得電視這一行當,仍然在當下中國人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未來的精神文化消費領域,電視內容依然不會缺席,且會發揮重大作用。

在《中國電視文藝通論》新書發布暨「中國電視文藝未來趨勢與猜想」主題論壇上,湖南廣電黨委副書記、副台長、總編輯張華立提出兩個新鮮又大膽的觀點,一是「電視藝術是一門革命性的綜合藝術」「隨著直播虛擬技術等新科技的不斷加入,電視在藝術形象塑造以及情感表達上的獨特優勢越來越明顯,由此也創造齣電視獨有的審美特徵和內容範式」,二是「電視藝術是當今第一藝術」,在他看來,電視藝術幾乎涵蓋了繪畫、雕塑、建築、舞蹈、音樂、戲劇六大藝術特徵,毫無疑問是最為主流的藝術形態。

張華立給出的觀點,與「電視消失論」是完全對立的,也是對「網路視頻終將取代電視」這個消極論調的強力反駁。如他所言,電視內容創作所調動的工種,所使用藝術手段之繁雜,以及電視藝術對新老藝術概念與工具的包容,是電視內容最大的魅力所在。業界人士有此振聾發聵的聲音,值得更多人參與探討,去研究電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係,重新審視電視內容生產與社會公眾生活的隱秘聯繫,這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發現中國文化最合適最多元的載體究竟在哪裡,以及如何在龐大繁雜的電視內容生產過程中,提煉出更高的文化與精神價值。

中國電視60年,改革開放40年,金鷹獎35年……時間檢驗一切,也累積一切,我們在關注一些宏大命題的落地結果的同時,不妨也從更多細節里,去體會人文在這個時代的涌動與激蕩。「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能在快速的時代潮流變化中,用富有遠見的目光,找到紮實的價值立場,並堅定推行正確舉措,才能夠真正獲得歷史的尊重與承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韓浩月 的精彩文章:

《橙紅年代》:陳偉霆與馬思純各有命運感,演繹英雄與美人的悲情
做讓家長放心的青春偶像,TFBOYS寄託無數人對這一代青少年的期望

TAG:韓浩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