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京官遠離家鄉,父母去世怎麼處理?張居正父親去世樹立典範

古代京官遠離家鄉,父母去世怎麼處理?張居正父親去世樹立典範

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他的父親只是一個落魄的秀才,按理說,這樣一位遠離朝堂的老人,基本和朝廷扯不上任何關係,但是,他的兒子卻站在風口浪尖之上。這樣的關係就為引起京城震動創造了條件。

這還要從古代重孝的傳統說起,儒家重視「孝道」,孔子總說「父母在,不遠遊」,他雖然沒把孝推崇到天下皆認同,但他的崇拜者董仲舒就做到了,在漢代獨尊儒術以後,孝就開始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地位,重要到什麼地方呢?皇帝為了推崇孝道專門設計了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舉孝廉,誰孝順,誰當官。在此之後的朝代,也都對孝比較推崇,最有名的一個因孝被推舉的官員是李密,《陳情表》的作者,因為孝順祖母三翻四次被推舉,不得不當了官。圖1

在漢朝為了推崇孝道,還專門創造了一個詞「丁憂」,丁憂就是一旦官員父母去世,官員就要為此停職守制。

這一場波瀾就出在這「丁憂」二字上,張居正作為官員,就算他再位高權重,也要為父親守制二十七個月,張居正就跟萬曆皇帝報告丁憂,皇帝年幼,在朝政上對張居正非常依賴,就決定「奪情」,說起奪情,也非常有趣,漢代發明了「丁憂」時,考慮地非常周全,順道又發明了「奪情」,也就是說如果有特殊情況,比如說朝堂特別需要這個大臣的時候,這個大臣可以不守制,雖然前例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

萬曆皇帝「奪情」的指令一發,張居正又接連兩次提出了「丁憂」,最後還是萬曆皇帝搬出了太后,才使得張居正在朝丁憂,這麻麻煩煩地從內閣到宮中傳了四五遭,才算處理完,有人就覺得這事兩個人私下商量一下不是更方便嗎?何苦這麼費勁?其實這是出於周全的考慮,這件事不是皇帝和張居正之間的事,而是整個朝堂上的事,這樣指令走個四五遭,大臣們就明白得差不多了。

但是,事情到這裡還遠遠沒有結束,「奪情」是皇帝的意見,卻不是眾官員的意願,而且眾官員進一步認為,這也不是皇帝的意見,是張居正不想放權,進而放棄丁憂,這些官員的代表就是翰林院的編修,傳達古聖人的精神是他們的職責,而他們又有不少來自民間,甚至禮儀的重要,因此不少人就浩浩蕩蕩直奔張居正府邸,責問他為何不丁憂,張居正表示不管居正的事,居正不知道,都是皇帝的決定。

這一群大臣就決定直接找皇帝參奏張居正,這種抗議也非常有趣,對抗也有一定的程序,官員們決定先禮後兵,先由兩名官員溫和地向皇帝建議讓張居正丁憂,然後再由人言辭激烈地指責張居正不念父恩,只戀權位,當然後來以眾大臣的失敗告終,他們以藐視皇帝受到嚴懲,每個人都領了一頓板子,官位被奪,而且皇帝還表示,誰再彈劾張居正,誰就會面臨更嚴厲的處罰。這場波瀾就此結束。

朝堂之上,看似波瀾不驚,其實暗地裡的詭譎變幻,有時一件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就有可能震動整個朝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村長的歷史視野 的精彩文章:

英國使者訪問清朝,中國恰逢盛世,離開時為何稱遍地乞丐?
生擒方臘後,魯智深對武松說了什麼,一人圓寂,一人出家

TAG:村長的歷史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