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答問 | 宋朝的知縣、知府、知州,分別對應今天哪些官職?

答問 | 宋朝的知縣、知府、知州,分別對應今天哪些官職?

原標題:答問 | 宋朝的知縣、知府、知州,分別對應今天哪些官職?



問:宋朝的知縣、知府、知州,分別對應如今的哪些官職?

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說說宋代的地方行政層級。宋王朝的地方政府設置實行虛三級制。縣是自秦漢直至明清的基層行政單位,數千年來基本保持不變。統縣的行政單位是州(包括與州同級的府、軍、監)。一個州統轄若干個縣,數目不一。州與縣構成了宋代地方政府的基本框架。


在州之上,宋朝還設有「路」的大區,一個「路」包含若干個州。但是,路並不是一級政府,不設行政首長,只置轉運司轄一路民政與常賦,提點刑獄司轄一路司法,提舉常平司轄一路財稅(常賦之外) ,安撫司轄一路軍政。四司互不統屬,平行運轉。所以我們才稱宋代的地方層級為虛三級制。


現在,我們大致可以這麼說,宋代的知縣相當於今天的縣長;知州、知府相當於今天的(地市)市長,但宋朝州府的地位要高於今天的地市,許多擔任宰相的宋朝官員離職後,都轉任知州或知府。至於路的轉運司、提刑官,則有點像主管財政的副省長與省高院院長,但他們的行政級別未必高於知府、知州。


問:古代的刺史和太守分別是什麼職務,哪個權力大?


答:刺史與太守是漢代的官職。漢代的地方實行郡縣二級制,縣的行政長官是縣令,郡的行政長官是郡守,即太守。後來,漢朝又將全國劃分成十三部州,州是大監察區,一州監察若干個郡。州設刺史。但刺史的品秩很低,太守反而是二千石,官品高於刺史,卻要接受刺史的監督。簡而言之,漢刺史的實際權力,要大於太守。特別是東漢時,州刺史改稱州牧,掌握著一方軍政大權,成為封疆大吏、地方軍閥。


漢朝之後,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鑒於漢朝州牧坐大的教訓,州的行政區域被越來越小,以致與郡重,所以郡的設置慢慢的被廢除了,地方政府設置變成了州與縣。唐朝時,州的行政長官叫刺史,但唐朝刺史,有時也俗稱太守,這時的刺史、太守,都是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只是不同稱呼而已。


宋代的州府行政長官,也俗稱太守。刺史則成了虛職。


問:太守相當於當今的什麼官職?為什麼?


答:太守一職,相當於今天什麼官職呢?這得看是什麼時代的太守。


太守的稱謂,首見於秦漢,是對郡守的尊稱,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秦漢實行郡縣二級制,郡的長官是太守,縣的長官為縣令。縣令相當於今天的縣長,但若說秦漢太守相當於今天的市長(回答這個問題的網友是這麼說的),則不怎麼準確。因為秦漢時期的太守,秩二千石,與九卿同列。


我還是引述錢穆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說法吧:「漢代郡長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也是二千石。不過九卿稱為中二千石,郡太守是地方上的二千石。郡太守調到中央可以做九卿,再進一級就可當三公,九卿放出來也做郡太守。漢代官級分得少,升轉極靈活,這又是漢制和後來極大的不同。九卿放出來當太守,並不是降級。地方二千石來做中二千石,也不是升級,名義上還是差不多。」也就是說,漢代的郡太守,與其說相當於市長,不如說相當於省部長、副國級。


秦漢之後,比如宋代,雖然正式的官職中已無太守,但人們在習慣上,還是將州府的長政首長稱為「太守」。宋代的知府、知州,略近於漢太守,「入則復為卿相,以故名太守亦多,法稍近古」。

直到清代,知府仍然俗稱「太守」,但清代太守的職權與地位,已跟漢太守完全不同,只是一個五品官,相當於市長。



問:宋代的樞密使是幾品官?


答:許多人都知道,宋朝的官制非常複雜、紊亂,元豐改制之前,宋朝一位官員所獲授的官職,通常有本官、館職、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差遣跟品秩並不掛鉤;跟品秩有關的是官員的本官。

怎麼判斷本官與差遣呢?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差遣「常帶有『判』、『知』、『勾當』、『管勾』、『權』、『直』、『舉』、『提點』、『提轄』、『簽書』、『監』等限定詞」。(參見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


樞密使是差遣。其實「使」就是使職差遣的意思,只不過有一些使職,比如節度使,在中唐時本官化了,到宋初時又虛職化了。但在元豐改官制之前,樞密使一直是差遣,而差遣是無關品秩的,所以我們無法說宋代的樞密使是幾品官。


元豐四年之後,樞密使罷置,樞密院以知樞密院事為行政長官。南宋初又復置樞密使,此時的樞密使是官(不再是差遣),為從一品。


宋朝在元豐四年之前,以及南宋時期,有時候樞密使與知樞密院事並置或交錯設置。若並置,即以樞密使為長官,知樞密院事為常務副長官。元豐改制之前,知樞密院事也是差遣,改制後則是職事官,為正二品。



問:宋代的官職分離制度為什麼會造成冗官?


答:從官員數量、官民比例來看,宋朝的官員規模確實比較大,以致有人認為宋朝存在嚴重的冗官現象,宋人自己也承認,「秦並六國,郡縣益眾,降及漢魏,以至隋唐,雖設官寖多,然未有如本朝之繁宂甚也。」


也有人認為宋朝冗官現象是官職分離制度造成的。但是,我想說,歷朝都有冗官現象,但其他王朝未必有官職分離制度,官職分離制度並不是造成冗官的主要原因。


造成冗官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來看看宋朝人怎麼說。有宋朝士大夫描述了當時「機構膨脹」的過程:「開寶中設官至少,……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戶一人,當時未嘗闕事;自後有團練推官一人;太平興國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監酒、榷稅算又增四員,曹官之外,更益司理。」他們希望朝廷裁撤冗官,地方政府不需要設那麼多官職。


然而,隨著社會的演進、經濟的發展,政府勢必要處理更多、更複雜的公共事務,宋朝有長官感嘆說,「年光過眼如車轂,職事羈人似馬銜。」可以想見彼時公務之繁劇。如此情勢下,政府怎麼可以還維持國家草創初期的那種簡樸狀態?偌大一個州郡,怎麼可以不設通判、判官、推官、司法官、監酒官、榷稅官?從這個視角來看宋代的「冗官」問題,我們會發現,宋朝官員數目龐大,其實也是政府配置比較完備、政府職能比較發達的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宋朝 的精彩文章:

周末 | 一間從明朝開到清朝的「超市」
答問 | 是宋王朝開啟了中國的大航海時代,而不是鄭和

TAG:我們都愛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