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將「絕症」變成「慢病」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將「絕症」變成「慢病」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將「絕症」變成「慢病」

乳腺癌五年生存率達國際先進水平,「上海診治理念」在全國推廣

作者丨江一舟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如今罹患乳腺癌早已不是「世界末日」,即便發生複發轉移,大部分患者仍能獲得長期帶瘤生存。相較於20世紀80年代,這種變化無疑是深遠和突破性的。

記者從第十五屆全國乳腺癌會議暨第十三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媒體吹風會上獲悉,近十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沈鎮宙教授、邵志敏教授領銜下的臨床科研團隊,將乳腺癌從「絕症」轉化成一種「慢病」,在多個領域建立上海乳腺癌診治理念,並在全國推廣應用,以復旦腫瘤這個小「支點」撬動起中國乳腺癌診治水平全面提高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團隊診治患者數每年以15%增長,門診量超10萬人次。2017年完成超過5700例乳腺惡性腫瘤手術,幾乎占本市全年新發病例近一半。在龐大的患者資源寶庫中,團隊在早期篩查模式引領、治療方式創新、全程管理模式建立等方面做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究。

團隊近十年在全球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超過150篇,被主流期刊他引近1800次。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舞台發出中國聲音,原創性成果多次在聖安東尼奧乳腺癌大會等國際頂尖乳腺癌會議報告,並編入《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和規範》以及NCCN等國際乳腺癌診治指南,規範化治療理念和實踐在全國29省市85家以上單位推廣,以點帶面,引領全國乳腺癌診治向上海理念和實踐對標學習。

基於大樣本數據研究

揭示中國乳癌發病特點和高危人群

「多大年紀女性容易患乳腺腫瘤呢?」「乳腺腫瘤遺傳的可能性大嗎?」這是許多患者及家屬想了解的問題。邵志敏教授指出,我國和歐美的乳腺癌患者在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乃至遺傳背景都有巨大差異,復旦腫瘤研究團隊的系列研究揭示了我國患者的發病特徵,鑒定了中國乳腺癌高危人群,為後續的預防、治療提高了最有力的數據和理念支持。

團隊發現我國乳腺癌發病呈現兩個高峰:第一個出現在45-55歲之間,另一個出現在70-74歲之間,乳腺癌診斷的平均年齡比西方女性更年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上海和北京的患病中位年齡有出現了增大的新趨勢。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腫瘤》雜誌上,已成為中國乳腺癌流行病學研究的代表性數據之一。

2013年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因基因BRCA1突變接受預防性乳腺切除術,這個消息在圈內引起熱議。為論證了一系列易感基因在中國患者中的致癌機制,團隊潛心研究超過十年,在全國搜集到500餘個乳腺癌家系的遺傳信息。研究完成了BRCA1/2基因突變檢測,突變率約10%,並首次發現了中國人BRCA1重複突變。

邵志敏教授自豪地表示,團隊所構建的針對中國人的BRCA突變預測模型,其表現優於外國模型。美國著名腫瘤病理學家Parl F.F.教授曾稱讚這是「乳腺外科團隊的系列發現帶來業內研究理念的重大革新」。

不盲目推崇「西方標準」

建立社區乳癌篩查「上海經驗」

乳腺癌是一種「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發現乳腺癌能讓患者「吃最少的苦頭」獲得基本治癒的可能,又能大大節約社會就醫成本。因此,如何花最少的錢高效地篩查出中國女性人群中的早期乳腺癌,一直以來沒有形成有效的數據支撐和標準共識。

既往,歐美乳腺癌指南一般將女性50歲起每年接受一次鉬靶檢測作為早期篩查乳腺癌的一個西方標準。而在邵志敏教授看來,東方女性乳腺腺體組織多,形態偏小等特點,僅憑鉬靶可能會漏診一些病人。為此,團隊在全國首次提出中國女性乳腺癌早期篩查應該採用「B超聯合鉬靶」的方式。

十年前,團隊聯合上海疾病控制中心指導實施了上海七寶社區女性乳腺普查。針對適齡女性共完成14,464例女性乳腺腫瘤篩查,創新性地聯合「體檢、B超和鉬靶」,使早期診斷率提高10%以上,乳腺癌檢出率達到262/10萬,大幅提高乳癌早期診斷比例。在社區篩選患者中,保乳率達到35%,一半患者因早期診斷免於化療,比例遠高於常規門診患者人群。

該項實踐成果拉開上海市大規模社區乳腺篩查的序幕,也對中國社區乳腺篩查形成了一套「上海經驗」和「中國標準」並在多地獲得推廣應用。據不完全統計,超過數十萬人因此而獲得「早發現、早治療、療效佳」的效果。

不斷革新腫瘤外科技術

由「一刀切除」變成「留住美麗」

近十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外科技術上不斷革新和進步。從最初的擴大根治術到如今的保乳手術、重建手術,折射著一種治療理念的深刻轉變。「從最初的『以病為中心』的疾病治療,逐漸轉向『以人為中心』的人文治療」邵志敏教授說,乳腺癌患者絕大部分能夠長期生存,既往「一刀切」的方式雖說根治了腫瘤,但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了持久且難以彌合的傷痛。為此,團隊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用技術的革新,著力提高女性患者「保留乳房」的數量。

邵志敏教授告訴記者,腫瘤醫院乳腺外科近些年提出了一個口號「不讓一個40歲以下的女性因乳腺癌失去乳房」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有療效保障的保乳手術和乳房重建手術讓女性留住美麗變成可能。據統計,乳腺外科手術中前哨淋巴結活檢率達38.3%,保乳手術佔18%,乳腺癌重建手術達400餘台。2017年至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40歲以下女性乳房重建或保留乳房近7成。絕大部分患者在醫師的充分溝通下,在確保手術指征和療效的基礎上,欣然接受保乳手術或重建手術,有效達到身心同治的效果。

邵志敏教授提醒,從目前數據來看,保乳手術患者5年內疾病複發轉移比例呈現「水平」狀,患者治療完成後需嚴格根據醫囑密切隨訪,及時發現問題,儘早進行干預和治療。

團隊在自身積極實踐的基礎上,也通過每年10月與美國M.D. Anderson醫學中心舉行的全國乳腺癌重建學習班,推介復旦腫瘤乳房重建的「上海經驗」和實踐體會,逾數千位同行在學習後,將該項技術在本地區和全國進行實踐和推廣。

乳腺癌不是「絕症」

「慢病防控」理念需貫徹落實

早在90年代初,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78%,而同一時期美國乳腺癌5年生存率是84%。二十年來,上海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邵志敏教授翻出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8年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報告》。

記者發現,2008年至2015年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出院0期至III期患者20085例,5年無病生存率為85.5%。統計發現,乳腺癌原位癌5年總生存率高達97.9%,只需手術、無需後續放化療,便能實現治癒;乳腺癌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別為75%和61%。這一診療水平已經達到歐美髮達國家水平。

隨著乳腺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的努力,即便是發生轉移或複發的乳腺癌患者,治療策略也從過去的「姑息治療」轉變成「積極干預」。

對於經過醫生全面評估後認為有再次根治機會的「局部區域複發轉移」的乳腺癌,強烈建議將局部複發灶切除再輔以靶向治療,仍能改善延長生存時間。對於術後遠處轉移或初診時不幸已是晚期的患者,也不必過度恐懼,目前針對轉移性乳腺癌的藥物治療呈現多樣化,復旦腫瘤的各類原創性組合治療方案,也能讓許多患者走過10年、20年不只是一個夢想。

我們有理由認為,乳腺癌已經成為一種「慢性病」。醫院乳腺外科團隊設定了更高要求:推進乳腺癌診治的「全程精準管理」,融合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撬動乳腺癌慢病管理的過程改革。早在2015年,乳腺外科團隊便運用「互聯網+」思維,設計了乳腺癌全程管理APP,將傳統乳腺癌防治的宣教、篩查、隨訪等多個環節融合在「妍康e隨訪」平台上。患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找到專家,幫助解讀隨訪檢查報告,免去了來回奔波醫院之苦。

邵志敏教授介紹,最新醫學證據證實乳腺癌患者的膳食營養、體力活動等個人生活方式與腫瘤複發、無病生存率和病死率密切相關。團隊的最新課題「基於智能穿戴設備的乳腺癌患者健康管理」利用康復手環將實時收集患者運動和睡眠等信息,幫助監測患者的疾病隨訪和生活質量,希望能指導患者走好治療康復最後一公里。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癌康復患者俱樂部——妍康沙龍那裡,眾多患者紛紛表示,「罹患乳腺癌是不幸的,能在這裡獲得治療並長期生存,是我們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我國肝癌患者專屬靶向葯來了!侖伐替尼治療HBV相關肝癌獲益顯著
2018執業藥師你準備好了嗎?一文幫你匯總葯考資訊!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