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為何敗得那麼慘?日本軍官曾指出實情,雖然恥辱卻很真實

甲午戰爭為何敗得那麼慘?日本軍官曾指出實情,雖然恥辱卻很真實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九月十七日,是一個悲壯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又一個恥辱的日子。在這一天,「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這一仗不但導致清朝損失大量戰艦、死傷眾多將士,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還讓大清王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膠東和台灣等地,賠付白銀達數億之巨,而且還被迫允許日本人在沿岸經常。

《馬關條約》簽訂場景復原

很多人或許會好奇,當時北洋水師的規模和實力空前強大,所有戰艦都是從德國和英國買來的,質量優良,整體水平超過日本,號稱「世界第七、亞洲第一」,但是最後為何會遭遇如此重創?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有許多,歷來史家論述頗多。但在子淵看來,其中最讓人慚愧的一點卻是很多清朝士兵壓根不會使用艦艇上的先進武器,開火連基本的瞄準都不會。

清末艦艇舊照

根據史料記載,晚清時期,清廷苦於英國等西方列強對沿海地區的騷擾,曾經組建過4支艦隊,其中以隸屬於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大型戰艦25艘,其他類船隻約有80餘艘,全體官兵共4000餘人。根據當時美國媒體的估算,這支水師在整個亞洲地區堪稱實力第一,就算放眼全球也能排到第七。為了打造這支王牌水師,清廷頗下了一番功夫,在採購之前做了詳細的實地考察,採購後每年更是下撥數百萬兩白銀以維持艦隊的日常用度。

北洋水師官兵劇照

客觀地說,北洋水師在組建完畢後也曾有過屬於它的輝煌時刻。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大清屬國朝鮮發生叛亂,為幫助其維持秩序,清朝派出北洋水師的三艘軍艦,抵達後朝鮮軍隊藉助清朝的浩大聲勢迅速平叛。兩年後,在法、日、朝三國軍隊騷擾之下,北洋水師派艦南下上海,再次穩定局勢。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大清艦隊開赴朝鮮巡視諸島嶼,同年還在日本長崎港停留數日,士兵登島購買物資時曾一度令日方大為緊張,由此他們意識到大清水師實力見漲,需要多加防備。

甲午戰爭日本海軍劇照

然而在多次航行的過程中,有心的日本人逐漸發現,北洋水師雖然規模浩大,但水師官兵們卻並不能十分熟練地操控這些船隻,而且他們的紀律非常散漫,充其量算是一隻紙老虎。於是在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按捺不住的日本人終於向清朝宣戰。在戰爭進行初期,北洋官兵情緒高亢,咚咚咚炮彈連發,日軍則趴在甲板上靜靜地等待,等北洋水師的炮彈打光了,他們便站起來進行反擊,結果炮彈打中了不少艦艇。

甲午海戰劇照

據一些日軍官事後回憶,當時大清水師的士兵們根本就是胡亂開炮,幾乎很少有能命中敵艦的——他們開炮時,日軍只需要不動就能極大地降低損失。這種說法無疑是對北洋將士的一種侮辱,但不可否認,那時候北洋水師確定這樣的問題,雖然有錢買軍艦,卻沒有嚴格地進行訓練,也沒有嚴明的海軍紀律,導致人才匱乏、士兵素質較低,最終在決戰之時人艦盡失,至今都令人感慨嘆息。

參考資料:

《清日戰爭》《甲午戰爭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若不歸隱可位列上將,二女婿家喻戶曉,三個女兒全是科學大家
生活在繁榮的清中期,嘉慶帝生日為何如此冷清?無私做法令人感動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