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不是情商低,你就是壞」!

「你不是情商低,你就是壞」!

原標題:「你不是情商低,你就是壞」!



01


情商,是這幾年經久不衰的熱門關鍵詞。


其實不難理解,和情商低的人待在一塊,太遭罪了,動不動就急,來不來就竄,一句話把你噎個半死,自己像個沒事兒人,關鍵別人還不會告訴你。於是,不少人都開始自我反省,生怕自己被划進情商低的那一批。

可我發現一個現象,現在的人,什麼事兒都愛扯情商。動不動就是我情商低,你別見怪。


的確,有些人真的是不諳世事的傻白甜,不懂你的不容易。可有些人的問題,壓根不是情商低。


說一個朋友最近遇上的糟心事,公司新來了個同事,是個杠精,沒事兒總喜歡拆台,而且拆得總是時機剛好。


老闆誇別人加班辛苦,她說加班說明能力低。老闆誇別人效率高,她說可能工作不飽和。


平時聊天也是堵心,不是揭別人短,就是笑別人蠢,但凡有人被誇獎,她一定會把人家拉下神壇。


總之,平時聊天都很好,一到關鍵時刻,情商秒下線。朋友被黑得極慘,無可奈何地說,一定要遠離你身邊情商低的人。


聽得我很無語,這壓根不是什麼情商低,就是壞。


一個人說什麼話,就是什麼人,和情商沒什麼關係。那些所謂不小心捅了別人一刀的人,多半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02

朋友說這事兒,讓我想起年初王利芬的一個熱點。


今年1月前央視知名主持人、優米網創始人王麗芬發了篇微博,引發了不小熱議。


在這篇微博里,她熱烈慶祝了一下自己一篇評論茅侃侃去世的文章迅速達到10萬+,末了還來了一句「速度要比我想像中快很多,先高興一下」。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很多人說她可能中了降頭,得意忘形到這個程度,情商真的堪憂。


於是,我驚訝地發現,越來越多人討論情商的時候,喜歡用到一個標準: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可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核心根本不是說話方式,而是你為什麼對別人的失去沒有一點同情心。


有時候,情商高也挽救不了你,因為一個人骨子裡的噁心是藏不住的。


前兩天,看了黃渤在《人物》的專訪,終於明白這個「無顏值,無肌肉,無身高」的三無明星,怎麼莫名其妙地一路圈粉了。


他有句話,特別打動我:「其實有的時候,所謂高情商,是你不想傷害別人,我不是一個衝動性、侵略性特彆強的人,我性格裡面有柔軟的地方,所以不喜歡把話說得那麼絕。」

所以,他才會有那麼多高情商的表現。


《嚮往的生活》里,黃渤被問到,怎麼把《一出好戲》里徐崢和孫紅雷的戲份都刪了,他機智地回答:



還有一次,網上傳言黃渤的電影片酬和周杰倫的一樣,有記者挑撥離間問黃渤怎麼看。黃渤一句「那恭喜周杰倫了」又巧妙地化險為夷。


每次,別人懟黃渤,他都能不傷人分毫地懟回去。不得不說,不把話說絕其實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善良。這種情商,很難裝。



03


可現實里,有很多人活得糊塗,喜歡把虛偽當成情商,於是乎,他們經常感嘆,情商為什麼這麼難練。其實,不是難練,是練的部位不對。


修鍊情商,最該練的不是嘴,而是心。


我們公司以前有個同事,總說自己心直口快,情商低。

左手一個不留神向A透露了B的信息,右手一個不留神把C的事抖了出去。最後,大家發現,原來全公司的風言風語都是從她這裡傳出去的。於是,26個字母都來找她算賬。她還一臉委屈,我這人天生實誠,說話只說大實話。


我問她,公司這麼多人,你都知道怎麼回事兒么。


她一臉不屑地來了一句,知道啥說啥。


真的,當時就想抽她。如果說,有利可圖的自私,還算的上是聰明的壞,她這種毫無邏輯地給人下絆兒,絕對是傻壞。情商再高,也挽救不了動機上的缺陷。


這一點,不僅是職場,人和人相處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一段時間,辦公室一個男孩心神不寧,有人猜測是談戀愛了,可我看那個狀態,就像剛從神經病院放出來的。昨天還跟你嘻嘻哈哈地聊美食,今天就蔫頭搭腦地鬧絕食。


我一問,原來是有了個喜歡的姑娘,不知道人家怎麼想。今天跟你聊一整晚,明天消失一整天。


結果,姑娘有一天拉著男朋友的手,跟我同事說,不好意思,我這人不會說話,我沒想到讓你誤會了。辦公室當場摔碎了好幾個杯子。


真的,這不是會不會說話的問題,是人有問題。


04


這幾年,網上有很多關於高情商的表現。你會驚訝地發現,情商高的人身上都有一些共性。


比如他們懂得剋制,從不試圖改變他人的觀點,被反駁的時候,也會表現得禮貌、有耐心。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人們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舒服。


所謂舒服,其實就是透過這些人,你更喜歡自己了。


可要達到這種境界,光有套路,遠遠不夠,你得能放下自己,還得有點同理心。說白了,真正善良的人,情商都低不了。那些所謂善良的低情商,多半是偽善。


生活里,我見過不少人,要麼喜歡diss別人胖、黑、丑,要麼開一些過激玩笑,拿別人開涮。傷害了別人還雲淡風輕地來上一句,你怎麼那麼不識趣。


為了滿足自己內心那點狹隘,完全不理會別人的感受。說實話,這不是什麼情商低,就是壞。


我曾經問過一個情商爆表的人,怎麼能知道哪句話別人會受不了,畢竟每個人的敏感度都很不一樣。她跟我說了一句話,我受用至今,當你在掂量這句話是不是不妥,說明它本身已經不妥了,那最好不說。


其實,說了這麼多,不是說技巧沒用,而是說,除了技巧以外,你更要花點心思在自己的內心。


想來,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黃渤,大概就是因為比起幽默感,那份溫柔和善良更讓人動容。

以「道」相通,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綱要性探析


首先闡明,人類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為設定一個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於概念之中,錯失對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認識與實踐,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以此,對待「概念」 應當遵循「立足本原,著重內涵,與時俱進,動態變化,解決問題,實事求是」原則。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並以道教思想為基——大道相通,就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進行綱要性初步探析,體現出「道」本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在」的內涵特徵以及宗教「繼承傳統、與時俱進、生存為本」的革新觀,簡述如下:


1、科學、民主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和諧、自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但是,歷史今天,人類生存面臨重要問題:人本侵犯自然,物慾腐蝕心靈,多元各自政,信仰錯亂方向……使得科學脫離人文,民主徒有虛名,和諧無從奠基,自由異化泛濫……人類生存所有問題歸結起來表面看已經造成「天怒人怨」,實質則為「心靈劫難」。


2、宗教以探尋宇宙、生命、社會真相為本——唯有發揮宗教心靈導向、化解及撫慰作用——教化心靈,啟發智慧,鼓勵自由,約束放縱,消除愚昧,拯救狂妄,與政治、法律等社會諸多機能協調統一,促進構建人神共治,才是人類社會最終出路。但是,宗教內涵與形式兩方面同時需要傳承革新,與時俱進,以體現人文與科學、精神與物質、信仰與修鍊、智慧與道德、治國與平天下相統一,而辯證處理宗教「教化」、「教會」及其與社會、國家、民族對應關係,探求並致力於實現人類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於歷史上狹義宗教凌駕於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據信仰、修鍊與秩序管理的統一進行設定——立足自然整體觀,既是原則,又是方法,還是目標,在精神純美與世俗需求之間建立平衡,實現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決人性弊端,實現信仰、修鍊、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會目標的完善管理。


4、無論個體的人,還是社會群體,唯以「天、地、人」三道(規律、原則、方法)制衡才能夠實現「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靈(心性)修鍊,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國家歷史傳統,「人道」代表當前社會世俗需求。遵從三道統一,使得人類在滿足世俗需求和拯救靈魂之間建立平衡能夠實現。


5、面對人性「概念固化、執偏概全、慾望過度、元氣損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類遵從三道統一即在真理與邪說、正義與邪惡之間做出選擇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間,減少災難,體現出天有好生之德。


6、當前宗教及整個人類出現問題積弊已深,非「多元一統」不能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想混亂——「百家爭鳴」時代如何實現「一統」?唯有宇宙之「道」貫通天地,貫通萬物,貫通多元化思想,衝破概念固化,萃取內涵實質——實施革新,才能夠在人類文明的繼承中糅合當今成就得以實現——既尊重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回歸(遵從)同一大道真理,並且在一定範圍內實現民族、國家或共同體的「一統」。否則,各自站在自我立場,各自服務自我利益,只能導致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7、革新在於應用。應用在於適宜。適宜在於立足現實,體悟大道,傳承歷史,糅合文明,開拓進取,不拘一格,相對圓滿有效解決人類當前及未來存在問題。

8、道教以宇宙之「道」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據。「道」做為萬物誕生的本原,不僅是意識形態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客觀獨立存在——其前者存在遠遠不能夠真實反映後者,決定人類現實問題永遠需要不斷調整、補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獨立存在,遠大於概念存在,不應被概念束縛和局限,而立足真實體驗及當前狀況,並以歷史傳統為依據,做以調整、補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華祖先以「道」的理念賦予子孫後人(龍的傳人)之教化,包括狹義道教——具有特定教義、教規、儀程、團體性質與廣義道教——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形態實施全民教化性質的統一。史實證明,道教源自中國遠古文明,自盤古開天至三皇五帝以來形成整個中華文明史「道統」傳承——正是中華民族早期祖先對「道」的天人合一的實踐、認識與教化,才形成並維繫中華博大文明。如果脫離狹義與廣義道教的存在,中華民族及文明將不復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概念與「無神論」及社會學者通常所謂「道教」概念有本質差異,前者認為道教由中華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溝通直接創立並演變,後者則狹義認為由張道陵創立,並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產物,形成對道教的割裂認識。


10、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以「道」為存在根本和演化,順則生,逆則亡。「道」的實質即具有「陰、陽」兩種相對屬性平衡一體的混元真炁(氣)——同時具有物質、能量、信息(靈性)的統一,造化生成萬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依據不同體悟對其稱謂不同,如「盤古、盤古老祖、鴻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無極老祖、無極老母、無量天尊、祖始爺、老天爺、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蘊含「開天闢地創世紀、宇宙永恆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稱謂,概指其也——智慈兼備,威儀大方,法力無上,人神共仰。人類信仰其,與其能量和智慧溝通,既祈保平安,又實現心靈回歸終極價值,等同追求與遵循自然大道——高揚真知與慈善(順從自然規律),力挽無知與卑劣(違背自然規律),體現出信仰與修鍊、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類普世價值。


11、道教對混元真炁具有獨到而系統認識,認為混元真炁不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盤古,而且對於「開天闢地」起主導作用,稱謂「先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後陰、陽二氣交合形成「後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三」,具有誕生生命萬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稱謂「靈魂」——靈魂元炁相對宇宙而言屬於「後天」,但相對生命肉體而言又屬「先天」。同時,生命肉體由父母陰、陽精氣物質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兩者「元炁」對於生命體而言同屬「先天」,共同構成生命體具有能量與智慧的本質存在和有機運轉。但是,大多生命體失卻清靜心,不認識生命本質與修行,對於元炁只知用而不知節,更不知養,造成身心疲憊,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體心態清靜,靜則陰陽平衡合於元炁特徵,元炁得以節、養,生命體獲得運轉必須的能量與信息(靈性、智慧)。以此,以提升靈魂能量和信息的修鍊稱謂「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謂「明道」或「得道」,並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類戰爭、衝突不僅發生在同一宗教與文明之內,而且發生在不同宗教與文明之間,反映出人類本身對絕對永恆「大道」真理認識及實踐的局限性與悲哀性,同時反映出人類所認識及實踐的永遠只能是相對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永遠不能代表絕對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夠代表,但其隱於無形,從來不曾直接臨世,僅以派遣使者方式傳播文明,形成相對真理。以此,對「道」的虔誠、虛心信仰和修鍊必將成為全人類共有課題(任務),而使得人類有神論、無神論以及各宗教信仰、修鍊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連,感應無形(大道),實踐有形,克服小我,存異求同,共同謀取和諧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為存在——依據「陰陽互根、對應並存」原則,人的靈感反映來源於神,有什麼樣人就有什麼樣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現為同一生命本體的「陰」、「陽」形態。由於「陰」、「陽」形態不同,人、神以「靈魂感應」、簡稱「靈感」溝通。「靈感」來自於個體的人的靈魂反映,與個體的人「道行」——真實反映「道」的能力有關,僅代表個體的人的認識。以此,神既是客觀獨立存在,又是人類意識形態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獨立又統一,辯證表現為神支配人,人體現神。而可以說,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明與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與智慧——在世界範圍,神不是永恆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歷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與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淵源,或有一定血統淵源。同時反映出,人類文明複雜歷程代表神界複雜歷程——神界與人間大致對應。也就是說,人、神雖然「意識形態」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恆,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從。


14、在世界範圍內,一定意義可以說,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誕生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就沒有傳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僅有中國「盤古開天地」神話傳說或道教神學具有思想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完整統一,反映中華文明對於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認識,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斷線的文明。因此,中華民族無論將盤古做為「中華根祖」景仰,還是做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無邊,智慧無上」史實依據,使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信、自豪、自責、自勵,屹立世界東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 思想,稱謂「道德文明」——不僅以「道」的真理認識直接轉化為科技與文化藝術生產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實踐直接決定社會和諧與進步發展,謀取實現人類生存身心自由,樹立人類文明典範。


15、客觀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如何誕生及確切誕生時期,今人難以考證。也就是說,沒有充足理由斷定人類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萬物之靈。但是,可以斷定,人類是自然界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後優勝劣汰——「合道則生,背道則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萬物,並選擇遵從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說,只有人類誕生之後,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類違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則和方法取代人類主宰地球,人類或者不能夠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選擇。


16、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如果人類不能夠存活地球,則靈魂必然向其他時空轉化。如何轉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轉化地球,為其他生命(邪靈動物)所主宰。絕非虛言,現實生活「邪靈」附體禍害人類事例——各類精神病、頑固絕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過人類主宰地球,這種事例還相對屬少數。另如人類歷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靈」支配造成人類大範圍劫難。只有提升靈魂(元氣)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適宜生存的時空轉移才是出路。以此,人類有生必然有滅,沒有絕對永恆,人類生存唯一重要意義在於立足世俗需求實現靈魂升華,相對實現身心自由。


17、本質而言,人類劫難唯一歸結為心靈(靈魂)劫難,元氣耗散,不知亦不能回歸,墜入「邪氣」侵襲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與自我修鍊不能免除。所以,人類虔誠信仰天帝(及神界)價值和意義在於人類以「心靈回歸——清靜」方式獲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氣(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須的能量及智慧。接下來,人類又持續以「陰陽平衡」為特徵的元氣相對持久維持心靈清靜,提升道德素養。所謂「人不遠道,道不遠人」,以實現「我生存,眾生亦生存;我自由,眾生亦自由」,而實現人類生存(和諧秩序)良性循環。以此,體現出(宗教)信仰與(元氣)修鍊的統一,具體表現為天帝教化,啟發智慧,清靜自然,節制慾望,化解仇恨,寬恕博愛……

18、關於正、邪——天道循環,宇內沒有絕對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劃分和相對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徵生命或者事物生長、化育及衰敗、消亡自然規律的內在因素及表象存在,並且相互轉化,對生命存在或事物運轉發揮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現代科學證明有「正、反」物質同時存在。對生命體而言,正、邪有內外之分。並由於生命存在「有誕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規律,邪氣通常不同程度勝過正氣,以邪氣佔主導,所謂「十人九邪」。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轉的。只有發揮人、神做為主觀能動性,修養補充先天元氣,才有可能相對改觀——人、神元氣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說「功力」高深,也就是說元氣造化萬物、所固有陰陽平衡「清靜」的能量和靈性相對較大,大於人體內邪(氣)與外邪(氣)總和的能量及靈性,而使正氣暫時勝過邪氣,即正氣上升,邪氣下降,使生命體身心相對逍遙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況人唯有修持元氣、超越「正、邪」才能相對持久實現身心自由,而擺脫或延緩正(神)轉變為邪(魔)的生死輪迴。


19、宗教對人類生存發揮重要積極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由於人性弊端)人類在宗教信仰過程中始終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務實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異化變質問題。也就是說,迷信及異化不是宗教本質,而是宗教產生、傳播、信仰過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統必然有異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敗壞聲譽的諸多事例,或使宗教脫離「教化」內涵實質,僅存「教會」外在形式,產生「偽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嚴重發展到宗教對立面,產生所謂「邪教」——具有「精神鴉片」——欺騙性及偽科學性特徵,極大傷害人類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兩大派系或者說兩大屬性:「正教」與「邪教」,中國神話作品《封神演義》所謂「闡教」與「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稱謂,而是宗教本身「正、邪」兩大屬性的相對概念,核心問題在於是否遵從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世界宗教衝突的主要原因在於對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認識與專制獨斷——「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時,正是由於交流傳播過程中「反客為主」的狀況激化與挑起宗教衝突。


21、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都不能獨立解決世界問題。世界宗教和諧共處在於遵從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體現出人類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諧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闡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條件成熟時召開「弘揚大道精神,樹立宗教正信,共謀人類福祉」世界宗教大會,承擔世界宗教和諧共處主導責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與修鍊的統一,人神溝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無時無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無時無刻不愚昧——永遠是「道」的謙卑信仰、修鍊者。


說到底,情商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實的善良。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傳統國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認為,孝養長輩有三個境界。

TAG:中華傳統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