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橋話畫:李唐《萬壑松風圖》南宋簡括畫風代表作

漢橋話畫:李唐《萬壑松風圖》南宋簡括畫風代表作

《萬壑松風圖》,南宋,李唐,絹本設色,縱188.7厘米,橫139.8厘米,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北宋時期的繪畫主調錶現為嚴謹森沉的風貌,但是南宋卻出現了豪縱簡括的新風貌。開創這一新貌的奠基人是南宋畫家李唐,他的畫風不僅風靡了整個南宋期間的畫壇,而且對後世的流派繁衍起著連綿不絕的作用。《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南渡前山水畫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李唐在北宋時期創作水平的一個代表,對我們了解李唐南渡前山水畫的風格和特點有極大的幫助。

李唐《萬壑松風圖》

《萬壑松風圖》用雙幅絹本略高的方形巨幅來畫,縱188.7厘米,橫139.8厘米,是一幅畫於1124年北宋滅亡前夕的作品。主峰旁邊的遠山石柱內藏有款書:「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遠觀或誤以為皴筆,這說明了在宋代(尤其北宋),無論創作、審美,都是將畫面空間看成一個追求和諧之境的整體,認為空白處也是畫的生命和氣機,不可破壞那種流轉的美與和諧,所以空白處決不可隨意題款,唯恐那樣會有傷畫局,破壞氣韻。

《萬壑松風圖》以濃墨淡色畫萬松深壑,高嶺飛泉。畫面主峰勁峭壯麗,山腰問煙雲繚繞;下部古松滿谷,錯落有致,深谷中泉水噴流,迂迴激蕩。畫中山石皴、擦、點、染並用,高度融合了李、范、郭諸家硬筆技巧,充分表現出皴斫之美;松樹畫法更晁得疏密得體,其中松針繁茂,層次分明,著力表現出長松迎風盪谷的神態,運筆路數變化多端,細勁中別具突兀的氣勢,自成一家。在這幅畫中,李唐以重墨斧劈皴染的畫法,展現出一種氣勢雄偉的氣氛,以及質感極佳的山石。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在宣和年間所作,堂堂正正的北宋風範。畫作風格與在北宋畫院中影響極大的郭熙一路甚有距離,而帶有更多荊浩、范寬畫作的意味:中景陡立高峰,磊落雄壯,與范寬《谿山行旅圖》異曲同工;山體的石質顯得堅硬,稜角方直,皴法變化很多,都以短、硬為統一的特徵,以此表現山石的質感,李唐的皴法被稱為「小斧劈皴」,只從名稱便可想像這種皴法偏硬,而且使筆時毛筆躺倒的角度更大,筆與紙絹接觸的面積也更大,所以不只是一種「線」的感覺,一筆下來,有「面」的感覺,而水分的乾濕作用也更為重要,用得好時有爽利之感。這種斧劈皴在後來的南宋畫院中被馬元、夏圭等人更為誇張強調地使用,成為一種時代特徵極強的風格特徵。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此圖的墨骨和取景構圖是師法荊浩、范寬,用筆尤近范寬。拿《溪山行旅圖》和此圖作比較,其師承關係,一目了然。這幅畫技法最精彩之處,是在下段。畫家用短條狀的皴筆,畫出大小不同的岩石。這種筆法顯然來自於范寬的「雨點皴」,但又不像范寬皴筆那麼密,那麼條理化。並將范寬的點子皴發展為較大的「斫刀皴」,落筆果斷、迅疾,山石的方硬、質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示出昂揚的激情和充沛的力量。所用皴法短條、刮刀、釘頭、雨點俱有,與范寬畫風一脈相承。范寬在《溪山行旅圖》中「雨點皴」多為濕筆,但在李唐筆下,並不像范寬那樣皆用濕筆、點法濃密、排列有序,而是干、濕筆混用,皴法較范寬更顯靈活多變,輪廓線多以中鋒行筆,特彆強調每筆之兩端,形成起始如釘頭鼠尾般的效果,中間則堅挺有力。同范寬的作品相比較,此圖顯然向山水的視覺空間延續方面更近了一步。

《萬壑松風圖》以墨為主調,山石、松林及山峰分別以赭石、花青、汁綠作點綴。在墨稿的基礎上,山石和樹榦上色以赭石為基調,山峰及松葉上汁綠或墨加花青色,近處松葉再染淡石綠,設淡色是為了避免破壞墨色,經過多遍渲染達到最後的效果。

中國繪畫自古追求「氣韻生動」,傳神寫照,奕奕生動。「氣」是要表現超乎筆墨之外的活潑的動感,還要注重節奏之美即為「韻」。氣勢已經先聲奪人。《萬壑松風圖》其山勢分左中右三路,中局為主而左右作輔助烘托,厚重飽滿,高山大壑頂天立地,密密層層卻又疏鬆透氣。李唐用滿山的雲氣分左中右從山後岩頂悠悠升起,映現於松林之上,透于山峰之間。畫中雲氣的留白極為自然又深具匠心,使整個氣氛變得柔和。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北宋的山水畫,多採用大圖闊幅的全景式構圖。《萬壑松風圖》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李唐此作在構圖方面對前人的繼承。另外,也可能受范寬《溪山行旅圖》的影響,《萬壑松風圖》所畫山頂多作密林。但畫上主峰的安排已偏離中軸線位置,而向左邊傾斜,並且重視以斜線分割畫面,使構圖富有層次,著重近景與局部的表現,通過對局部的描寫來反映出整體的感官效果,這種構圖方法對後世的影響很深。

李唐的崇古、希古並不是一味的摹古。李唐的畫既不是單純的青綠也不是單純的水墨,而是二者的結合,這在畫史上是少見的。《萬壑松風圖》既體現出李唐在崇古之風下對青綠山水畫題材的延續,又能揭示李唐作為一代宗師,開啟南宋畫風的重要性。由於李唐身歷兩宋畫院,個人的成就、影響力所及幾乎可以視為畫史上南北宋之間承前啟後的人物,此圖從技法上看,對前人的繼承關係是很明顯的。由此看出,李唐在繼承方面是不局限於一家,取眾家之長為己所用,卻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在繼承中求變化,自成一家。

至於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對李唐在南宋風格轉變後的作品而言的。最早追隨李唐的要數其南渡時途經太行山遇到的蕭照,從蕭照的傳世作品《山腰樓觀圖》中看得出他處處以李唐為楷模,其後是人們熟知的劉、馬、夏,就連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也受到李唐畫法的影響和啟示,從其酣暢的潑墨筆法可以看出是來源於李唐的「大斧劈皴」。明代前期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明中期的「江夏派」及明文人畫家唐寅等,皆出於李唐一系或受其影響。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李唐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北宋度過的,《萬壑松風圖》是他南渡前的作品。這幅絹制的整匹巨作傾注了李唐的心血,可以看出皴法變革的種種跡象,無論從構圖上還是從筆墨技巧上都是獨樹一幟的。看過李唐南渡以後的作品,幾乎被更新鮮的畫風掩蓋的《萬壑松風圖》,只是南宋水墨山水新風尚在北宋畫院里的一次嘗試。可以說《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南渡後作品轉變的基礎和前提,是由北宋向南宋過渡的橋樑,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畫趣拾珍

從《萬壑松風圖》中表現的地質地貌可以看出,其所繪山水屬北方景色。李唐家鄉位於河陽三城即現在的河南孟縣。河陽距離太行山、王屋山很近,河陽西北30公里的濟源境內就有太行山卞峰,嶺山、孔山、王屋山也屬於太行山系,太行山雄偉博大的氣勢,會讓每一位有藝術靈感的人產生震撼。太行山在山西與河南交界的地段,最為壯觀,突起的山壁直直地聳立在天地之間,仿若銅牆鐵壁,面對這種岩石地貌,線皴已經表達不了畫家的感受,表現不出山石的質地,李唐便開創了「斧劈皴」來表現山石的結構。藝術雖然不能做地理志,但自然環境對藝術風格影響則是必然的,李唐《萬壑松風圖》表現的正是這種地質地貌。畫家面對如此雄偉壯闊的景色作畫時,並非立足於某一個固定的視點,而是上下左右前後遠近皆可體察,取其精妙融為一體。

把北宋山水畫體轉變為南宋山水畫體,李唐是第一人。李唐早年生長在中原,因而他早期的山水畫表現為北宋山水的傳統風貌;到江南以後,由於自然環境的改變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促使他的作品產生新的意境。其畫風從豐滿深厚、格局謹嚴變為蒼潤清新、豪縱簡括、蒼勁淋漓,堅凝雄壯。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他大約出生在1066年,從小便飽讀詩書,酷愛畫畫,37歲的時候就是個有名的畫家了,曾經有一位畢文簡公得到過一幅唐朝的名畫《邢和璞司房次律圖》,崇寧二年(1103年),畢文簡公的後人要把此圖複製為別本以藏,就去請當時年僅37歲左右的李唐臨摹,李唐完成了這一難度較大的工作。

宋徽宗宣和年間畫院的考試有一類「命題創作」,給出一句唐詩,由畫家自己構思,看誰能將詩意最巧妙而貼切地表達出來。李唐48歲左右,赴開封參加當時皇家舉辦的圖畫院考試,那一次試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參加考試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畫的是橋頭種植的竹樹上掛了一面酒帘,便無其他建築,宋徽宗親自審閱試卷。徽宗覺得這樣的構思將詩中的「鎖」字非常貼切地傳達出來,深得「鎖」意。從此,李唐就在皇家的畫院中學習和創作,他沒有特別的家庭背景,依靠自己的實力進入宮廷畫院,進去時已經年近半百。李唐在畫院期間,曾經到過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那裡去過,趙構愛畫,尤愛書法,李唐大約為趙構畫過畫,指點過書法。

正當李唐在藝術道路上蓬勃發展的時候,北宋王朝遭到了滅頂之災。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東京,擄走了徽、欽二帝,同時擄走了所有的宮廷畫家及其他技藝百工,連早已散落在民間的一些藝人也被千方百計地追回,然後押往北國。李唐當時正在畫院,他和成千上萬的宋朝諸色人物一起被押往北國。惟一沒被擄走的徽宗第九子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登上皇帝位,是為宋高宗。於是金軍立即把攻擊的方向指向趙構,趙構開始了幾年逃難生活,已滅亡了的趙家王朝又繼續生存下來了。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這時很多人聞說趙構南渡之事,紛紛從金營中逃回,李唐也冒死從北國逃出,長途跋涉,南渡尋投宋高宗。李唐南渡時經過了太行山,這裡是梁興等人率領自發組織的抗金部隊的根據地。李唐在這裡遭到了抗金部隊的盤查,其中有一位從建康(今南京)趕來參加抗金隊伍的英雄名叫蕭照,也頗知書又善畫,他發現李唐所背的行囊中,儘是些畫筆之類的東西,於是才知道這個人就是著名的畫家李唐。於是,蕭照便辭別了抗金隊伍跟隨李唐南渡,也隨李唐學習繪畫。

李唐和蕭照趕到臨安,最初的日子非常困頓,沒有門路直達天庭,此時趙構亦剛剛到臨安,才穩定下來,朝廷心於軍事,財政又特別緊張,一時無法恢復畫院,李唐只好在街頭賣畫為生。當時,李唐的山水風格並不是可以討所有人喜歡的那一種,李唐的畫銷路不好,因而他的生活日加貧困,他寫了一首發牢騷的詩:「雪裡煙村雨里灘,看之如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等到1141年宋金和議,南宋朝廷開始富裕起來,於是高宗開始營建畫院, 招募畫家,李唐才再度進入南宋畫院,為畫院待詔,這時他已經是快80歲高齡的老人。李唐與高宗是舊識,而且又是從宣和畫院過來,所以他在南宋紹興畫院中的輩分最高,也備受高宗青睞,畫院中的後學莫不以他唯馬首是瞻,對南宋畫院風格起到了極重要的影響,實為南宋畫院的領袖人物,而他也在畫史上名列「南宋四大家」之首。

李唐不僅開創了南宋一派的畫風,而且他也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畫家。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採薇圖》就是李唐所畫的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作品,畫的是伯夷和叔齊的故事。在商朝末期有個小諸侯國叫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小兒子叫叔齊。老國王想把王位傳給叔齊。但當老國王死了之後,叔齊把王位讓給了老大伯夷。伯夷說:父親讓你繼承王位,而不是我。於是伯夷就悄悄地離開了。叔齊不肯繼承王位也走了。後來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了,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兩人聽說了以後卻恥於向周稱臣,並出於義憤而不食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採集野菜充饑。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中。圖中正面坐著的當是伯夷,側面傾身而坐的當是叔齊。伯夷雙手抱膝,頭微側,正在靜聽叔齊的議論,他憂憤的面容略帶沉思。叔齊右手撐地以一隻手支持斜傾的身體,左手揚起,伸出二指,似乎在與他的兄長談說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人物的關係、姿勢,都達到了傳神的效果。李唐畫這幅畫的是有他的目的的,時值國難當頭,他希望人們看到這幅畫作後以此為鑒,做一個有骨氣的宋朝人,打敗金人,恢復宋朝江山。

除此以外,李唐還畫了一幅有名的人物畫,叫《晉文公復國圖》,反映了同樣的思想感情。春秋時代晉國遇到了大難,公子重耳逃跑到了他國,歷盡千辛萬苦,最後回到國內當上了君主,即晉文公。他是一位賢明之君,領導晉國走向強盛,當時各國都推舉晉國為盟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上面我們講到的,宋高宗趙構因金人的入侵而逃亡在外,類似重耳出逃。李唐的這幅畫希望趙構能夠成為晉文公這樣的人物,領導宋朝走向強盛,恢復失去的故土。

名家小傳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李唐(約1066—1150年前後),字唏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初以賣畫為生,宋徽宗趙佶朝(1100—1125年)補入畫院。北宋滅亡後流亡至臨安(今浙江杭州),經太尉邵淵推薦,授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已近80歲。他擅畫山水,對荊浩、范寬的畫法進行了改變,創製「大斧劈皴」。李唐也擅長畫牛。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成為南宋山水、人物的主要畫派和院派畫風的典範。李唐流派的形成主要表現在他的山水畫上,李唐山水畫分為兩個時期,以「南渡」為界,北宋、南宋各為前後期。其中南渡後的作品體現了他的獨創精神,對南宋以至後世影響深遠。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畫家,他的成就並非及身而止,而且同時給後人積儲了藝術的活力,供後繼者汲取精華,發揚光大。傳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採薇圖》、《晉文公復國圖》、《村醫圖》等。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藝術 的精彩文章:

幸福的「福」字,就是一件衣服一口田
邱漢橋《月落金湖》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