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還一直在追求父母的肯定嗎?

你還一直在追求父母的肯定嗎?

在小的時候,我們獲得一定的肯定很重要,能使我們學會了一定的行為規範,可以讓小時候的我們維持生理上的安全。

比如當我們碰到插座的時候,可能會聽到長輩的尖叫聲,也可能會被嚴厲地訓斥與警告,這些高頻又大聲的叫喊或責罵,也許都會讓我們感到驚嚇、恐怖、不知所措,並把這些當作「不安全」的信號,可能還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碰插座,就已經可以越來越敏銳的感受到他們尖叫或責備前的「信號」,或許是皺起眉頭、手叉腰,就知道那個「不安全」的信號又要來了,進而引發恐懼、焦慮。

小時候的我們,缺乏判斷生理上安全與不安全的能力,需要依賴父母以及周圍的大人,來練習接近安全,遠離危險。

習慣於去偵查父母的需求與期待,擔心著不再被愛而隱藏內心的渴望與需求,努力地迎合著父母的需要,因為相信著,唯有這樣才能夠被愛,只有這樣父母才會認可自己,覺得自己不錯。於是開始戴上了面具,讓父母看見他們想要看見的自己,那個聽話、順從、令雙親讚不絕口的孩子,不敢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

不敢脫下面具的我們, 也漸漸無法相信自己, 活在他人口中的「 好」 與「 不好」當中,人生中放了很多的「應該」,認為自己「做了什麼事」、「成為怎麼樣的人」,才能夠被認同與喜愛。在家庭中,被父母的評價給綁架;走出家庭,便會被朋友的期許綁架、被上級的評價綁架、被另一半的需求綁架。在家裡到其他所有的人與人的關係中,相信只有「按照他人想要的做」,才能夠證明我是「好的」朋友、「好的」工作者、「好的」伴侶,這都源自小時從家庭當中學會:得要成為他們眼中的「好」,才可以被重視被愛,而把自己的價值擺放在他人的評價當中。

你還一直在追求父母的肯定嗎?

可惜的是,人的想法總是容易受心情、遭遇的人或事物而有所改變。父母的評價也可能因狀況不同而有所改變,可能今天早上爸媽說:「你為什麼都不聽話?很叛逆欸你」,希望你可以放棄自己的想法聽從他們的意見與決定,晚上他們卻罵著:「你為什麼都不會自己想,你以後想要做什麼?人家說什麼你就做什麼?」要我們擁有自己的想法與決定。

假若因為父母認為我堅持自己的想法而認為我「叛逆」,而感覺自己就是那個不好的小孩,所以放棄擁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接著再收到父母對自己沒有想法的責備,將永遠沒有一個穩定可依循的道路,來確認自己這麼做一定可以獲得「乖乖標章」,只有一直徵詢父母「此刻的期待與希望」,最好成為他們肚子里的蛔蟲,才能夠確定自己「安全」,不會被責備會烙下「不乖烙印」。

然而這樣的壓抑,無法讓人真正獲得安全感,也無法相信自己「本來就」屬於家庭,被丟棄的恐懼感驅使我們隱藏內心的想法,並告訴自己「我的需要不重要」,與他人有衝突的時候,率先放棄的就是自己的需要。這樣的放棄,並非本於自我理智思考過後的判斷,而是反射性的就決定放棄,事後再感到委屈,甚至已對放棄自我需求的感受感到麻木。

你還一直在追求父母的肯定嗎?

由於習慣順從父母,只有了解他們的需要並獲得肯定,確定自己有達到他們的要求時才會有安全感。這樣的「行為」會侵襲所有的人際關係,不論是人際相處、情感關係、工作場域,都會不斷的想了解他人的需要、尋求他人的肯定。有趣的是,往往習慣順從他人的人,特別容易吸引那些想要支配他人的人,於是順從的行為加速讓我們的病入膏肓。

父母的需要與自己的需要,並非是非黑即白的兩難抉擇,而是我們通過思考雙方的考慮與立場,判斷選擇過後的結果自己是否願意選擇承受,試著表達自己的需求與評估,讓我們在父母的期待與自己的需求上取得平衡。若是天秤失了衡,把父母的感受與需求放得比自己還要重要,我們便會落入不安與失去自我的負向循環。

要從惡性循環當中跳脫出來,首先必須開始練習聽見自己的聲音。唯有時時去注意自我的感受,除了去偵測他人的需要,同時也問問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才有機會去將自己的需要與父母的需要擺在天秤的兩端,再做出思考與判斷。

你還一直在追求父母的肯定嗎?

有許多人會擔心,當我不要去管父母的肯定與否,會不會變得太過自我?自以為所有決定都是對的、好的,會不會太自我感覺良好?其實,開始跳脫出「他人評價」的框架,是一場值得挑戰的冒險,可能一開始會無所適從,不確定自己的想法夠不夠客觀,但這是一個不由評價來決定自己價值的挑戰。

尤其長大後,雖然比起父母經歷的少,但我們可能擁有更多的知識水平,更豐富的信息渠道,我們的思考與感受未必會比父母的想法來的不周到。長大了,會思考也開始練習做出選擇,不再需要仰賴父母給出的信號來「避險」。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會犯錯,但那會變成下一次做出選擇的養分。

不要仰賴父母的肯定,不意味著要為反對而反對,而是通過一次次的練習,看見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需要,衡量每一個選擇可能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在做出每一個選擇時,能夠理解自己是如何做出這樣的決定,並願意承受可能附加的代價。即便這個選擇可能是附加父母的意見,也是先通過了自己的思考與選擇,不再是只是「順從」而是「選擇」。在一次次的練習選擇、承擔代價中,才能夠漸漸拾回對自己的信任,相信自我價值可以由自己來決定。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報作者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作者寫於2018-10-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春筍正當時,吃春筍最有益的營養物質,你得知道
高血壓患者為什麼不宜獻血?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