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敗後,俄、法、德三國為何出手相助,替中國保住遼東半島?

甲午戰敗後,俄、法、德三國為何出手相助,替中國保住遼東半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當消息傳到京城後,朝野內外一片嘩然,大清國沉浸在無限的屈辱和悲痛之中。奇怪的是,國際社會也做出了強烈的反應,俄國政府正式致電德國、法國政府表示願拉中國一把,強烈反對日本佔據中國遼東半島地區,建議馬上採取措施加以干涉。

這事說起來也夠新鮮的,騎在中國脖子上拉屎拉尿多年的外國列強,居然主動站出來替中國喊冤,還要聲討日本。難不成是他們良心發現,覺得有愧中國不成?

當然不是,俗話說無利不起早,沒有利益的驅使誰也不會去趟這渾水。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嚴重影響了西方列強在中國乃至整個遠東的利益。尤其是俄國,它與中國接壤,有漫長的邊界線。1860年後《北京條約》等條約的簽訂,讓俄國從大清獲得了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此後慾壑難填,覬覦中國富饒的東北地區。

不用想,如果日本佔據了遼東半島,東北地區將被日本控制,到那時,俄國不但不能染指中國的白山黑水,就連邊境線上也會出現一個強大的敵人——日本。對於俄國來說,這種結果是無法忍受的,所以必須出面干涉。

甲午戰爭以後,最坐不住的就是俄國,它密切關注著戰局的發展,眼看日軍最終取勝,俄國政府開始思考對策。一方面是增強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不斷向日本施壓;另一方面積極聯合歐洲各國,首先是法國,準備對日採取聯合行動。之所以首先想到法國,是也因為在普法戰爭中,德國崛起,俄國和法國不得不結為同盟,共同對付德國。

可讓俄國意外的是,它在歐洲大陸上的強敵德國率先聲明支持對日本採取聯合行動,作為後來崛起的歐洲強國,德國不甘心看到中國被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瓜分,他連一點便宜也沒佔到。因此德國迫切希望加入搶劫者的隊伍,迫切希望在遠東地區獲得一個港口。就這樣,兩個在歐洲大陸拳打腳踢的敵人,在遠東地區站在了一條陣線之上。

法國也不是省油的燈,眼看德國主動與俄國合作準備採取聯合行動,法國也向俄國表示:它同意俄國的意見,願意加入將來的共同行動。法國這麼做一是因為它在遠東地區有著巨大的權益,二是因為它和德國、俄國有著微妙的關係。一旦俄國和德國走的近了,法國在歐洲將會被孤立。

奇怪的是,作為當時世界頭號強國的英國卻沒有表示要加入聯合行動。不用說,英國的軍力居於其他國家之上,它試圖保持這種力量優勢和國際地位。關鍵是,英國對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擴張十分恐懼,它希望日本對俄國形成牽制。所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人端著咖啡,站在干岸上看各國混戰。

既然俄、德、法三國達成了共識,接下來就是對日本施壓了。俄國第一個出手,明確反對日本永久佔據遼東半島,德國、法國隨後跟進。而且一再聲明:如果日本執意這樣做,三國將採取聯合軍事行動,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上與本國的一切交通,使他孤立。德國政府則直接下令,讓裝甲艦、巡洋艦向遠東地區開進。

儘管日本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客觀地說,這三個歐洲強國的軍事實力都要強於日本,何況是三國聯合,這讓日本十分恐慌。伊藤博文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作出決定:對三國作出讓步,但對中國一步不讓。

最終的結果就是:日本放棄永久佔據遼東半島地區,但中國必須拿出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表面看來,清政府掏錢換回遼東半島是一個不錯的結果,而實際上,歐洲三國幫助的中國的本意都含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終都是想禍害中國。對於大清來說,國力衰弱的結果只能是成為列強桌上的魚肉,任憑擺弄瓜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表死後留下三員猛將,曹操劉備孫權各得一位,劉備得到的最厲害
很多人研究李蓮英的成功秘訣,其實大可不必,答案都在他的墓碑上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