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草聖張芝「匆匆不暇草書」的本義

草聖張芝「匆匆不暇草書」的本義

草聖張芝「匆匆不暇草書」的本義

張芝《二月八日帖》

釋文二月八日。復得鄱陽等。多時不耳。為慰如何。平安等人當與行。不足不過彼與消息。

西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漢興而有草書,……弘農張伯英(即草聖張芝)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下筆必為楷則,常曰:『匆匆不暇草書』。」對最後一句話的解釋,歷來各執一詞。

由於漢代是書法走向藝術的大變革階段,所以該時期的書論對後人研究書法本質和藝術蛻變非常關鍵。目前學術界多數人認為應斷句為「下筆必為楷則,常曰:匆匆,不暇草書。」意即,每逢下筆,必定遵照「楷則」來寫;匆忙、來不及時,就寫草書。但也有些人將「楷則」理解為楷書,遂將全句釋為:「感到草書難寫,匆忙中更難寫好,於是給人寫信,則寫楷書」。

筆者認為這些解釋都不能反映這段話的本義。首先,「楷則」不應釋為楷書。「楷」字在書法史上長期指為楷模、法式、典範之義。如衛恆文中就有「隸書者,篆之捷也,上古王次仲始作楷法」;漢代趙壹《非草書》中有「皆廢倉頡、史籀,競以杜、崔為楷」;唐代懷素論草書時也說「而模楷法詳,特為真正」;而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說的最為明確:「楷無定名,不獨正書當之。……伯英下筆必為楷,則是草為楷也。」

草聖張芝「匆匆不暇草書」的本義

《秋涼平善帖》 傳為張芝之作

釋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為秋涼平善廣閒。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逐西行。望逺懸想。何日不懃。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蕳絶。有縁復相聞。飡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

其次,應將末句斷為「匆匆不暇,草書」才有助於正確理解原意。從字面上看,匆匆意為急促,不暇是沒有空閑,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若要行文、傳信,是寫篆隸書還是寫草書呢?顯然寫篆隸來得慢,那麼就寫草書?也不合實情。因為東漢後期草書盛行,習字者競相以杜度、崔瑗、張芝的草書為楷模。可知他們是花費很大功夫也是十分虔誠地研究這門藝術的,事實證明草書是難度最大的藝術形式,絕不是匆忙狀態下可以寫好的。所以社會上也對草書尊崇備至。張芝則創立了狂草,被尊為草聖,所以他只要寫草書,就一定要按照研究成功的法則來寫,而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那樣可以胡亂、潦草地亂來。因此理解為匆忙無暇時就寫草書顯然悖謬。「常曰」,即掛在嘴邊的話,說明感觸很深,反覆強調。

因此,「匆匆不暇草書」應是張芝針對「楷則」而將草書特徵作出了註腳:什麼是楷則?迅疾匆忙、連綿不止的樣子才是草書啊!當然,如果參照同時代趙壹的「庶獨就書,雲適迫遽,故不及草」這句話,則似應釋為,私人信件寫就之後,總要客套一下:對不起,因時間緊迫,沒用草書來寫啊。(遲志邦)

草聖張芝「匆匆不暇草書」的本義

張芝《今欲歸帖》

釋文:今欲歸。復何適報之。遣不知。總散往並侍郎耶言。別事有及。過謝憂勤。

張芝(?~約192),中國東漢書法家,字伯英,是我國最早的一個今草大師。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據考證,應為「敦煌淵泉人」,即漢代敦煌郡淵泉縣人,淵泉縣在今甘肅省瓜州縣境內。)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張煥曾任太常卿。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今草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草聖張芝「匆匆不暇草書」的本義

《終年帖》 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

釋文:終年纏此,當治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游悉,誰同過還復,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雲見左軍,彌若論聽故也。

草聖張芝

「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衣帛先書而後練」。這些膾炙人口,勤奮動人的學書故事千餘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此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被世人尊稱為「草聖」的漢末書法家——張芝。

張芝一生未仕,一說他有高韜之操,隱而不仕,另一種可能是英年早逝,僅活三十多年,故他的事迹我們只能從卷帙浩繁的史冊中覓出寸言片紙的記載。

官運亨通,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名垂青史這是古代士子們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因而載入史冊者往往是一些達官顯貴和豪門望族子弟,那些官位低微的學士或終身未仕的隱者就難見經傳。即便稍有記述也只是一筆帶過,或作他人的點綴,或生卒年不詳,或事迹難考。張芝雖為太長卿張奐之子,但他本人卻避世潔身,絕意仕途,世人以張有道稱之,僅徒有虛名,實際根本未仕,因此,在古代文獻中有關張芝的逸事趣聞也就少之又少。一句「匆匆不暇草書」令後人爭論紛紛,至今未休,或「匆匆不暇,草書」或「匆匆,不暇草書」。

草聖張芝「匆匆不暇草書」的本義

《冠軍帖》(《知汝帖》) 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

一種書體的產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總有它的發生期和成熟期,是眾人共同參與的結果,草書也不例外。張懷瓘有「張芝變為今草」《書斷》)一說,這確實有些不妥,但我們可以從此言中了解到張芝對草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至於張芝的今草是什麼樣式,由於資料的缺乏,我們至今難以知曉。但「漢末有草書」這一點是公認的,而且,作為官方文字用於奏章之書,在孝武帝(《史記?三王世家》)和章帝時(《書斷》)都有過記載,說明在張芝出生之前,章草書已經成熟。張芝出生在漢末,漢末又是中國書體裂變最為激烈的時代,是追求草書大盛的時期,這一點趙壹的《非草書》便是最好的明證,也正如啟功先生在《古代字體論稿》中所說:「無論舊體或新體的草書,到了漢末,已成為滿城爭唱的時調」,再則,王羲之、孫過庭等古代草書大家也不一次的提到有關張芝的草書。

張芝的草書源自杜度、崔瑗,爾後,自立門戶。被瘐肩吾《書品》評為「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與鍾繇、王羲之並列為「上之上」品。韋誕稱:「張芝喜而草焉,專其精巧,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據傳張芝學習書法非常勤奮,常常把家裡準備做衣服用的白布拿去練字,等練的經緯不分時再拿去染色做衣。現在我們把學習書法稱為「臨池」,此典故就是出自草聖張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無可(唐)的楷書《安國寺寂照和尚碑》翻墨本,此碑似柳還顏
鍾興旺:書法趨同便是俗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