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新意,不踐古人」:蘇東坡書法作品欣賞
「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蘇東坡書法作品欣賞
蘇軾《跋吏部陳公詩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書林逋詩後》約書於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
蘇軾《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春中帖》 約1092年(元祐七年)
蘇軾《東武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東武小邦 不煩牛刀 責無可以上助萬一者 非不盡也 雖隔數政 猶望掩惡耳 真州房緡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軾又上
蘇軾《跋吏部陳公詩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邂逅帖》,又稱《江上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 《次辯才韻詩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令子帖》 約書於1094年(紹聖元年)
釋文:令子所示 專在意 來日相見 即達之 但未必有益也 輒送十緡 省為一莫之用 患難流落中 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不罪不罪 軾手啟
蘇軾《北游帖》
蘇軾《致運句太博帖》 書於1071年(熙寧四年) 行書
蘇軾《廷平郭君帖》書於1071年(熙寧四年)行書,
釋文:軾啟 辱教 具審孝履支持 承來日遂行 適請數客 未得走別 來晨如不甚早發 當詣見次 梅君書寫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賚書去 且為致懇 酒兩壺 以飲從者而已 不宣 軾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蘇軾《職事帖》書於1083年(元豐六年)行書
蘇軾《京酒帖》 書於1080年(元豐三年) 行書 釋文:京酒一壺送上 孟堅近晚 必更佳 軾上道源兄 十四日
蘇軾《陽羨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蘇軾《久留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蘇軾《致南圭使君帖》 書於1096年(紹聖三年) 行書
蘇軾《屏事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釋文:宣猷丈丈計已屏事齋居 未敢上狀 至常乃附區區 軾惶恐
蘇軾《近人帖》上海張氏涵廬舊藏
蘇軾《渡海帖》,行書,元豐三年(1100),紙本,28.6X40.2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歸園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定惠院月夜偶出詩稿》 書於1080年(元豐三年) 行書
蘇軾《滿庭芳詞》書於1083年(元豐六年)行書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人。軾第三子。哲宗元佑六年,曾應禮部試,未第。紹聖元年,軾謫惠州,四年,復謫儋州,皆隨行。元符三年,隨父北歸。軾卒後,依叔父轍居潁昌。營湖陰地數畝,名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監太原稅。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有《斜川集》20卷,已佚。事見《永樂大典》卷2401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蘇叔黨墓志銘》,《宋史》卷338有傳。
蘇過行書《貽孫帖》 約1111-1117年(政和年間) 紙本,27.2X3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過《贈遠夫詩帖》約1123年(宣和五年)紙本, 31.6cmX41.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跋王晉卿藏挑耳圖帖》 書於1091年(元佑六年) 行書
蘇軾《跋王晉卿藏挑耳圖帖》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發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一說存台灣私人手中。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
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云:「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蘇軾《前赤壁賦》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坎坷經歷。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候。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新法,希望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蘇軾雖主張改革,反對因循守舊,抑制豪強,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理論,因此遭到變法派的排斥。蘇軾被迫外調,先通判杭州,又被一貶再貶,之後貶到海南。在他為官之處,注意了解民情,關心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所到之處都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戴和熱愛。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當時是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享年六十六歲。高宗繼位,賜太師,謚文忠。
主千秋翰墨一代文宗。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詞章開創了「豪放派」先河。其書法一變唐「尚法」傳統,追求個性解放的「尚意」,充當了不斷改革書法藝術的「鋒線人物」,與黃、米、蔡並稱「宋四家」。坡之書法喜用卧筆偏鋒,字勢往往偃仰傾仄,故能給人圓勁寬博意忘工拙的酣暢感覺,也使我們領略到縱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