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動物學家說:沒什麼要緊事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別混在一起

動物學家說:沒什麼要緊事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別混在一起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汪沐陽 楊維康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人類社會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搭夥過日子,不放手就是一輩子」,但這種相處模式在部分野生動物眼裡卻「不可理喻」,因為它們更願意和同性一起流浪遠方……

在野生動物集群中,絕大部分是全部由成年雄性組成的雄性群,以及全部由成年雌性和未成年的幼體組成的雌幼群,卻很少發現既有成年雄性又有成年雌性的混合群。野生動物的這種行為現象被稱為「同性聚群」,它是指某一物種的雌性和雄性在發情期為繁殖交配而聚集形成混合群,在發情期以外的時間雌雄個體分別集群,形成雄性群和雌幼群。

動物學家對這個現象十分感興趣,因為研究同性聚群的成因能夠揭示動物雌雄個體對生境條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它們在應對環境脅迫時不同的行為反應,有助於我們從不同方面了解瀕危物種的生存環境需求,對指導瀕危物種的保護與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楊維康研究員團隊通過三年的野外觀察,首次證實了北山羊的同性聚群行為,並發現了雄羊的年齡對它們同性聚群模式的影響機制。

北山羊:抓到了同性聚群的典型!

北山羊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廣泛分布於中亞高山地區,在中國分布於新疆、西藏、青海、甘肅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它們多集群生活,在海拔2500-5000米的陡峭懸崖區域活動。北山羊是典型的性二型物種(即成年雌雄個體體型大小明顯不同),成年雄羊體重約為雌羊的兩倍,而且它們在角的形狀和大小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北山羊角的長短和角上的「橫脊」清楚的區分雌性和雄性。

如圖1所示,成年雌性北山羊角細小,長僅為19-39 cm左右,且角上無「橫脊」。成年雄羊長有巨大的角,角上有明顯的「橫脊」,並且隨著年齡增長,其角越來越長,逐漸成鐮刀狀,「橫脊」也越來越多,角長可達100-148 cm。通過仔細觀察雄羊的羊角,我們能夠精確計算出它們的年齡。

上述這些特徵使得北山羊成為研究同性聚群行為的理想物種。

圖1 雌性和雄性北山羊

雌雄分居的北山羊是如何生存繁衍的?

從全年來看,北山羊雌性與雄性個體間具有明顯的兩性分離現象,即北山羊雌性和雄性個體分別集群,而且它們更傾向於與同性同齡的個體集群。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首先,雌羊和雄羊巨大的體重差異導致它們具有不同的食譜,如果北山羊混群生活,就無法同時滿足雌雄個體最基本的營養攝入。

雌雄體重相差20%被認為是性二型的臨界值,如果一個物種雌雄體重相差超過20%,就可能導致二者具有明顯的食物選擇和行為節律的不同。雄性北山羊年齡到了4-5歲時,雌雄體重差異已經超過了20%,此時雌雄個體之間的分離更加明顯(圖2)。

圖2 雌性與不同年齡雄性北山羊同性聚群月變化模式(圖中黑點在灰色區上部,表明雌雄個體分離,距離越遠,分離程度越高;黑點在灰色區下部,表明二者聚集分布;黑點在灰色區上,表明二者隨機分布)。

其次,雌雄個體不同的食量和食物消化能力,也導致它們在採食和卧息反芻等不同行為上花費的時間不一致,即日常行為的時間分配與活動節律不同。如果雌雄混群,這一差異將導致混合群中雌雄個體的行為同步性降低,也就是雌性個體混在一起時,各種活動都不合拍,進而導致混合群的日常活動效率較單性群低很多。雌雄個體在不同時期也具有不同的採食策略和棲息地選擇。比如在產羔育幼期,羔羊通常是最易被捕食的對象,因此攜幼雌羊通常選擇捕食風險低、安全的區域活動。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雌羊和雄羊傾向於分別聚群。

另外,雌雄個體的行為具有不同的社會動機,即雌性和雄性個體行為的目的有所不同。比如雌性個體花費更多時間與羔羊交流,教會羔羊如何採食、如何選擇棲息地,逃避天敵等生存本領;雄性個體需要依靠打鬥以贏得與雌性交配的權利,因此與同性聚群有助於學習提高打鬥技巧,確保提高發情期的繁殖競爭力。這種不同的社會行為目的降低了二者行為的一致性,因此雌性和雄性很難長時間聚集在一起,從而導致兩性分離。不過,在發情期繁殖交配時,雌雄北山羊還是會混群。

不止同性同居,還是同性同齡同居!

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雄羊羊角的「橫脊」。一般來說,雄羊年齡可根據其角上側面的年輪來確定,年輪的數量即為雄羊準確的年齡。與樹木的年輪相似,每年冬季由於食物條件變差,北山羊生長變緩,羊角生長速度也變緩,留下一條深黑色的線,這就是雄羊羊角側面的年輪,羊角上有幾條年輪,則意味著雄羊幾歲。

但在野外環境下,受觀察距離和角度的限制,無法看清雄羊角側面上的年輪。因此,一般通過數雄羊角正面的「橫脊」來估算雄性的年齡,大多數年份,雄羊羊角每年都會生長出兩個「橫脊」的長度,因此用「橫脊」的數量除以2再加上1歲即為雄性北山羊的年齡。

圖3 雄性北山羊角正面的橫脊與側面的年輪

此次研究發現,雄羊的年齡可以顯著影響北山羊的同性聚群模式。個體之間年齡差距越大,它們的分離程度越高(圖4)。隨著雄羊年齡增長,它們在2歲以後開始逐漸與母親分離,選擇與年齡相仿的同性個體生活。這是因為雄羊的體型會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直到9歲以後才停止生長。因此2-4歲的雄羊與8-9歲的雄羊體型大小差別也非常顯著。類似上文中提到的雌雄羊體型差別顯著而導致雙方分離的原因,因此雄羊也由於歲數差異而逐漸分離,形成相同年齡級別的個體聚在一起的狀態,完美地實現了同性同齡同居。

圖4不同年齡雄性北山羊同性聚群月變化模式(圖中黑點在灰色區上部,表明二者分離,距離越遠,分離程度越高;黑點在灰色區下部,表明二者聚集分布;黑點在灰色區上,表明二者隨機分布)。

同性聚群,其他動物也有

同性聚群行為在動物界中較為普遍,普氏原羚、藏羚羊、馬鹿和盤羊等有蹄類動物和一些魚類,甚至植物中也發現了這種行為現象。細細反思,其實人類社會也會有同性聚群行為的「影子」,比如男生喜歡打遊戲、運動,女生喜歡逛街、購物,男女愛好不一樣,很難一起happy,還是需要一些和同性相處的時間;再比方說老年人喜歡安靜一些,早睡早起,年輕人則喜歡熱鬧一些,經常熬到深夜,行為節律不一致,也很難湊到一起。通俗的說,就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沒什麼要緊事別混在一起,好麻煩的。

北山羊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然而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還十分有限。研究同性聚群對瀕危物種保護成效的影響深遠,在開展具有同性聚群行為的瀕危物種保護工作時,應充分考慮雌雄個體在生態位需求方面的巨大差異。因此在制定有關保護策略時,可考慮將雌雄個體按照兩個不同的物種來考慮。在開展同性聚群物種的保護工作時,只有充分考慮環境變化後雌雄個體不同的行為反應,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高效的保護管理方案。

最後還是要感嘆一句,同性同齡同居加上「間歇性婚姻」,北山羊果然是走在時代前列的浪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坐過山車可以加速腎結石脫落?看完這些再買票也不遲…
震驚!羽毛球名將李宗偉患早期鼻癌?關於這種病,你該知道這些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