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年的閱讀 讓人歡喜讓人憂

中年的閱讀 讓人歡喜讓人憂

中年的閱讀 讓人歡喜讓人憂

中年的閱讀 讓人歡喜讓人憂

人到中年,一個明顯的感受是精力和體力都在開始下降。飲食口味也隨之發生變化,比如不再喜歡吃油炸的香辣食物,開始喜歡平淡的清燉食品。就連閱讀的「口味」也悄然變化,對青少年時期喜歡閱讀的許多圖書,再沒有閱讀和瀏覽的興趣。

有人說,人一到中年,心情也就多多少少變得蒼涼了,自然就會影響到對閱讀文本的選擇。就我的感受而言,蒼涼感並非那麼明顯,倒是覺得心情開始變得平靜與平和了。彷彿秋天的湖水,並不在意岸上紛紛飄落的樹葉,只注重在寒涼中不斷含蓄自己。因此,對許多人來說,人一到中年,反而更加珍惜閱讀,通過生活與書本的時常「互證」,來領悟人生的真諦。

一般來說,中年人對讀物的挑剔程度要遠大於青少年,主要表現為寧缺勿濫:不合口味的作品不讀,平庸無聊的作品不讀,荒誕虛構的作品少讀。就文體而言,詩歌和小說的閱讀量大為減少,同時對作品的質量相當在意;而對於散文與隨筆、傳記和遊記、回憶錄和目擊記,名家訪談錄與地理勘察錄等閱讀量則大為增加,乃至質量稍差一點也可以容忍。可見中年人更願意看真實事件和場景的記錄文字,因為這些文字即便再樸素再平淡,也真實記錄了大地上的人與事。

中年人一旦愛上閱讀,就難以再告別閱讀。無論生活發生什麼重大變化、人生遇到什麼重大的波折,都不大可能從根本上影響到一個中年人的閱讀,因為他已經把閱讀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閱讀在中年人那兒,不再有人為的功利目的,閱讀也因此回歸到閱讀的本位。畢竟閱讀是心靈與萬事萬物同在的互動交融,是思接千載,是目擊世事,是對已知的回味,是對未知的冥想……

中年人不僅安於現狀,並且樂意生活於現實之中,因此閱讀作品時也更有可能使內心徹底平靜。這就更有機會親近那些需要保持內心平靜才能充分感受其魅力的偉大作品,比如梭羅的《瓦爾登湖》和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比如法布爾的《昆蟲記》和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比如盧岑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和約翰·巴勒斯的《醒來的森林》……這些關注人類內心生活與外在生存狀態的優秀作品,僅憑一時的激情閱讀往往是難以深入的。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這是清人張潮在其著《幽夢影》中所說的一段名言,它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閱讀與年齡閱歷的關係。在我看來,正是由於「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中年人才會對頭頂上的星空充滿敬畏意識,從而讓閱讀更趨於理性,也更有機會激發閱讀中的悟性。

中年人的閱讀同時也充滿緊迫感。儘管對讀物少不了要好中挑好、優中選優,儘可能地刪除那些不必閱讀的書本,但還是時常感到應讀的圖書太多、必讀的書本不少。難怪許多中年閱讀者時常感嘆:人到中年,唯有閱讀這件事,總是讓人歡喜讓人憂!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王輝斌:陸羽行年稽考
略論《水滸傳》中的道教文化色彩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