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專家至今琢磨不透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專家至今琢磨不透

原標題:《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專家至今琢磨不透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萬象、廣大精微,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大眾很容易把《易經》和《周易》混為一談。


《易經》是一個統稱。從上古時代開始,《易經》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由周文王演繹。


所以,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而《連山》、《歸藏》在魏晉之後,下落不明,現在我們閱讀到的《易經》,是《周易》版本。


周文王在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身邊,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讓他謹記在心。這段話,為《易經》的核心。《保訓》書簡出土時,專家們還專門對這個內容召開研討會,眾說紛紜,見解不一,專家至今琢磨不透。原文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


「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授厥緒。嗚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歸中於河。微持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詳。」



以上這段話,周文王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什麼是「中」?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


北京故宮中和殿裡面懸掛著一塊匾額,寫著「允執厥中」,這裡的「中」字和「求中」的「中」,是同一個意思。


我們現代人理解的「中庸之道」是狹義的,真正的「中」在易經里是一個最佳位置,一種最佳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道」本源的狀態。


可以對照「乾卦」來理解。


乾卦的6條爻,依次往上,對應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主卦的九二和客卦的九五,就是周文王說的「厥」,厥中。


九二:為陽,為偶,位中,但不正;


九五:為陽,為奇,位中,又正,叫中正。中正是最好的位置,自古以九五為尊。歷代的人,都把天子、皇帝稱為「九五之尊」,就是這個道理。

周文王說的「求中」,舜的「厥志」,都是指修帝王之道。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中」呢?可以用逆向推理。


物極必反,是「中」的反面,如果我們事事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是做到了「中」。


「中」是道,放之四海而皆準。


比如:不悲不喜,是中;一個人吃飯,不能吃得太飽,那就是求中;一個人說話,留點餘地,那就是求中;一個人做事,不能做得太絕,那就是求中;皇帝管理國家,不能走極端,太寬鬆,底下人不積極,太嚴厲,底下人要造反,皇帝要「求中」。所以故宮中和殿才掛了一塊「允執厥中」匾額,以此提醒皇帝要謹記。



越是大道,越是簡單。


周文王臨終之前留下的這段話,舉了舜如何求中的例子,就是告誡周武王,要謹記求中,不偏離「道」源,方可避免盛極而衰。


後來漢代命名的「未央宮」,未央,也是求中的意思。求中方可長存,可惜歷代帝王都懂得「求中」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所以歷史總是改朝換代,起起落落。


一個人,無論是帝王,還是平民,如果能時時、事事做到「允執厥中」,順應了「道」的規律,就能減少沒必要的損耗,人事都濟。


對易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發表您的不同見解,互相學習,感謝!今天分享到這裡,我們明天見。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創,從一個全新的視野,解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先生評歷史 的精彩文章:

沒想到大秦帝國的運數,《易經》可推測出來,難道是冥冥中註定?
秦始皇統一六國那年,有12個身高11米的巨人出現,看史記怎麼說?

TAG:易先生評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