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薦讀】燕昭王是如何使用人才的

【薦讀】燕昭王是如何使用人才的

原標題:【薦讀】燕昭王是如何使用人才的



燕昭王即位後,燕國內憂外患,國事艱難,為了洗雪被齊國侵略的恥辱,燕昭王向郭隗請教招賢納士、富國強兵之道。郭隗講述了一個「千金市骨」的故事,並以千里馬馬骨自喻,請燕昭王從重用自己開始,為燕國吸引更多的「千里馬」。於是,燕昭王奉郭隗為師,並在國力貧弱的情況下,不惜拿出巨資,放下姿態,修築黃金台,廣聚天下英才,一時出現了「士爭湊燕」的盛況。

千百年來,「燕昭王求士」的典故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一說即為燕昭王黃金台舊址,賦予了北京這一重要地鐵站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激勵著後來治國理政者積極開門納賢,求取人才,把得人才視為得天下、強國家、成事業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燕昭王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求才,更在於用才。如果說,發現和獲得人才是燕昭王成功的前提,那麼,使用好人纔則是其成功的關鍵。


在燕昭王使用的眾多人才中,樂毅尤為著名。樂毅是魏文侯時期名將樂羊子的後裔,他來到燕國後,燕昭王直接封其為亞卿,相當於副宰相。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受到如此賞識的樂毅整天不是飲酒作樂,就是釣魚打獵,對於燕昭王請教的問題不是裝傻充愣,就是顧左右而言他。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極為漫長,將近三十年,以致司馬遷在《史記》里只能用「久之」一詞將樂毅的這段「輝煌」經歷一筆帶過,樂毅身居亞卿之高位而無所作為的窘境也就可想而知。面對魏王、齊王的嘲笑和大臣們的不滿,燕昭王卻始終本著用人不疑的原則,對樂毅尊崇有加。終於有一天,樂毅一身戎裝深夜求見,自陳從前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韜光養晦、掩人耳目,並獻上了聯合趙、楚、魏(後韓亦加入)共同抗齊的計策。於是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合五國之兵而攻齊」(《戰國策·燕策二》),破強齊於濟西,為燕國一雪前恥。


燕昭王死後,他的兒子燕惠王即位。這個時候,樂毅已經攻下了齊國的七十餘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兩處沒有歸服,但也已是燕國嘴邊上的肉了。齊國大將田單便使出了一招反間計,派人在燕惠王耳邊吹風說:「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南面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史記·樂毅列傳》)燕惠王果然上當,派騎劫代替了樂毅,終被田單擊敗,齊國的城池也盡被收復,燕昭王數十年的努力轉眼付諸流水,燕國從此一蹶不振,樂毅也被迫遠遁他鄉。


同樣是樂毅,在父子二人的手裡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該如何使用人才的問題。

從現存史籍可見,燕昭王使用人才,有六個關鍵要素:


一是察而後用。樂毅雖為名門之後,早年便有賢能之名和「好兵」之長,且在趙國即被舉薦為官,在魏國也被委以使職,但燕昭王仍在樂毅為魏昭王出使燕國的過程中對其進行了考察(樂毅自謂「假節於魏」而「得察於燕」),且考察工作都是燕昭王親自部署、親自落實。燕昭王究竟是如何考察人才的,具體細節我們已不得而知,但這卻是極為關鍵的一環,精準的考察保證了對所用之才心中有數。


二是唯才是用。一旦確定樂毅確有真才實學,燕昭王即「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大膽進行使用。而且,樂毅是魏國人,劇辛是趙國人,鄒衍更是與燕國有著深仇大恨的齊國之人,但在燕昭王手中均得到了重用。燕昭王不僅能夠做到「不以祿私親」,更能不存成見、不拘於一國一域,真正做到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賢。這在現在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2300餘年前世卿世祿用人體制影響仍極為深刻的情況下,更是需要巨大的勇氣和遠見。雖然燕昭王所重用的人才多為世家貴胄,鮮有平民子弟,未能完全做到貴族寒門一視同仁,但仍舊邁開了可貴的一步。


三是用人之長。郭隗、鄒衍、樂毅都是人才,但他們的才能又都不一樣,郭隗善計謀,鄒衍善推演,樂毅有帥才,燕昭王能發現他們各自的長處,因才授職,實現優勢互補,其眼力之精準,令人嘆服。因此,樂毅得以統帥雄兵疆場馳騁,而不是像在魏昭王手中時那樣只能假節出使。


四是用人不疑。正是因為燕昭王發現人才經過了成熟的考量,所以他用才能夠不拘一格、充分授權,對人才給予完全的信任,不被流言所動,不為讒言所誤。即使樂毅一開始縱情聲色,毫無建樹,燕昭王也沒有貿然棄之不用。等到樂毅伐齊大勝而歸,聯盟其他四國的軍隊也滿載而去,燕昭王仍繼續對樂毅重用有加,使其「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特別難得的是,他不怕樂毅功高蓋主,完全沒有「敵國滅,良臣亡」那一套帝王心術,努力讓善始者得以善終。

五是量才提拔,就是在使用過程中「察能而授官」,及時的累功升遷。在得知樂毅確有大才,燕昭王即任命其為亞卿,當樂毅獻上合縱伐齊之計並成功聯合了五國之兵時,便任命其為上將軍,「舉國而委」。後來樂毅大敗齊國,燕昭王更是不吝封賞,封其為昌國君,「得比小國諸侯」,真正做到「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


六是成就人才。這是最為核心的一點。燕昭王即位後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歷時二十八年之久,打造了一個殷實富足、「士卒樂佚輕戰」的強大燕國,為樂毅軍事上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燕昭王甘居幕後,面對困境不諉過,面對成就不貪功,始終堅持「與師者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這一「服道致士之法」和使用人才的要訣,細心地呵護著人才,不揠苗助長,不求全責備,不急功近利,用實際行動默默支持樂毅建功立業,使其得以「名成而不毀」,能夠「稱於後世」。


正是因為燕昭王善使善用,樂毅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掘和展現,燕國才走向鼎盛。燕惠王則在人才使用上犯下致命的錯誤,他先是急功近利、苛求於人才,再是誤信讒言,對樂毅起了猜忌之心,接著又識人不明、用人不察,讓不善將兵的騎劫代替樂毅,以致一敗塗地,令人扼腕。


可見,要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的發揮,既要有識才的智慧和愛才的誠意,更要有超凡的用才藝術和膽識。「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再好的千里馬,遇到知馬之人僅能避免「駢死於槽櫪之間」,要想「以千里稱」,還需有善用之人。燕昭王不僅是求賢若渴的典範,更是知人善用的楷模,我們今天回顧燕昭王求士這一典故,理應賦予其更加豐富的內涵。


(作者單位:民政部人事司)

(來源:《中國人才》雜誌2018年第9期)


責編:韓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版權事宜未及落實,如轉載內容或圖片涉及版權等問題,歡迎作者持有效版權憑證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繫稿酬事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國人才 的精彩文章:

【薦讀】人才進退國安危

TAG:大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