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只剩12年!2030年達「暖化大限」 升溫引爆天災

只剩12年!2030年達「暖化大限」 升溫引爆天災

2018年10月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全球升溫1.5oC特別報告》。報告拉響警報,強調當前迫切需要採取嚴厲措施,防止全球變暖超過1.5°C

報告稱,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世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間就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C

而能否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中設定的"1.5攝氏度控溫目標",今後數十年將成為對地球生態系統和許多人來說"生死攸關"的大事。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解釋說,1.5攝氏度和2攝氏度有很大區別。"如果將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1.5攝氏度,其中一個主要的好處就是,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人數將減少4.2億人。"

如果能將氣溫升高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會比"升溫2攝氏度"更好地避免一系列生態環境損害。比如說——全球缺水人口將減少一半;經常遭遇極端高溫天氣的人口將減少大約4.2億,遭遇異常高溫天氣的人口將減少6400萬;由高溫、霧霾和傳染病所導致的患病和死亡人數將下降;海平面將少上升0.1米,北冰洋海冰消融會更少;失去棲息地的脊椎動物和植物數量將減少一半;全球大部分珊瑚礁也可以得以倖存、避免滅絕。

報告認為,要實現全球氣溫升高1.5攝氏度以內這一目標,全球各國土地、能源、工業、建築、運輸和城市建設等各個層面都應"迅速而廣泛"地改變,水力、太陽能及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總發電量比重需要劇增,由20%增至70%;同時,煤電比重由40%降至10%以下。包括甲烷在內的其他溫室氣體必須大幅減排。人為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到2030年要比2010年時減少45%,到2050年要降至"零排放"水平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消除量對等。

各國的應對措施:

非洲國家制訂行動方案

非洲大陸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烏干達環境部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眾教育領域投資,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南非自2005年以來每年都召開一次氣候變化會議,有關氣候變化的白皮書也將於2010年前完成,並在2012年前實施。

歐盟加大開發可再生能源

為應對氣候變暖,歐盟準備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西班牙政府制訂了「2004—2012年節約和有效利用能源戰略」。瑞典計劃至2030年全國所有汽車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確定的目標是2025年實現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與同等發電量的煤動力電廠相比每年可減排近9萬噸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爾卑斯公約》締約國也通過一項行動綱領,以應對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氣候變暖。

美國出台應對措施

美國政府擬出台一整套應對措施:啟動「總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體系;每年確定目標,最終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併到2050年再減少80%;此外,還將投資150億美元開發清潔能源,發展安全核能與清潔煤炭技術。美國環保署將重新審議加州的請求,允許其率先實施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這將對美國10多個州產生示範效應。

中國廣泛參與國際合作

中國是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极參与者,至今已與97個國家簽署了103個環保方面的協議,廣泛參與環保科研、技術、政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中國於2007年6月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於2008年10月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海平面上升、融化的冰川、熱浪侵襲、暴風雨和水災、乾旱、疾病、經濟問題、衝突和戰爭……這些「天災」正因為氣候變暖的加劇而席捲著全球。警惕!全球變暖的十大可怕危害。

1、海平面上升

地球上出現高溫天氣,並不意味著邁阿密的生活方式將向非洲看齊,但卻的確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高溫天氣怎麼會導致海平面上漲呢?原來氣溫過高會造成冰山消融。海冰和極地冰蓋不斷融化,使海洋里的水量增多,就造成了海平面升高。

如果沙灘被海水淹沒,人們會失去很多樂趣。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像邁阿密這樣的城市都面臨著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威脅。

科學家能測量出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帶來的影響:科羅拉多河的流量增加了6倍。科學家預測,如果格陵蘭島和南極的冰架繼續融化,到2100年,海平面將比現在高出6米。這將淹沒許多印尼的熱帶島嶼和低洼地區,以及邁阿密、紐約市的曼哈頓和孟加拉國。

2、融化的冰川

觀測冰川是否消融並不需要藉助特殊設備。原來覆蓋在苔原表面的凍土由於表面溫度升高而融化後,現在上面生長著植被。

蒙大拿州的國家冰川公園由於表面溫度上升已經失去了不少壯麗美景。

在本世紀,蒙大拿州國家公園的冰川已經嚴重削減。另外,喜馬拉雅冰川是恆河水的主要來源。恆河為5億人提供飲用水和灌溉水,據說現在每年的水量以37米的速度減少。

3、熱浪侵襲

2003年,橫掃歐洲的致命熱浪害死了約3.5萬人,這可能是科學家在20世紀初開始跟蹤的酷暑趨勢的預兆。

熱浪不僅抑制人體的一些功能,更能害死人。圖為2008年受熱浪侵襲的紐約街頭,一個人試圖把瓶中的水倒在身上降溫。

在最近的50到100年中,酷熱熱浪的發生頻率比往常高出了兩到四倍。據預測,在未來40年中,還會有高過100倍的情況出現。專家預測,持續的熱浪會導致火災發生的頻率增多,還會有相關疾病出現,地球的平均氣溫也會升高。

4、暴風雨和水災

專家用氣候模型預測出,全球氣溫上升會對降水造成影響。但越來越頻繁的超大風暴確實誰都不願見到的:在短短30年里,四級到五級強烈颶風的發生頻率幾乎增加了一倍。

5、乾旱

當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被風暴和泛濫的洪水襲擊時,另一些地方卻遭受著乾旱的威脅。隨著氣候變暖,專家估計旱情可能至少增加66% 旱情的增加使供水量萎縮,並且導致農作物生產的質量下降。這使得全球的糧食生產和供給處於危險之中,人們面臨飢餓威脅的危險越來越高。

世界範圍內的乾旱暴露出農村糧食的短缺。圖為內羅畢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莊的乾旱狀況。

6、疾病

根據您居住的地方,您可以使用不同的驅蟲劑來對付西尼羅河病毒或萊姆病。但是您上一次擔心自己可能感染登革熱是什麼時候呢?

在加利福尼亞拍攝的一些可能攜帶西尼羅河病毒的蚊子。

伴隨著洪水、乾旱的高溫天氣,給病毒創造了極好的生長環境,蚊子、扁虱、老鼠等攜帶疾病的生物愈發繁盛。世界衛生組織聲稱,新生的或複發的病毒正在迅速傳播中,它們會生存在跟以往不同的國家中,一些熱帶疾病也可能在寒冷的地方發生。比如蚊子就使加拿大人感染了西尼羅河病毒。

每年大約有15萬人死於跟氣候變化相關的疾病,一切與熱有關的心臟病和瘧疾引起的呼吸問題,都處於增長中[華盛頓郵報]。花粉症是怎樣與全球變暖聯繫在一起的?這是因為氣溫變暖增加了煙霧的生成,增多了哮喘發作的病例,同時進一步助長了雜草的生長,這就為過敏症患者埋下了禍根。

7、經濟問題

隨著溫度的增高,彌補由於氣候變化造成損失的花費越來越多。嚴重的風暴和洪水造成的農業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同時治療傳染性疾病和預防疾病傳播也需要很多開銷。極端天氣也會造成極其嚴重的經濟滑坡。

2005年破紀錄的颶風在路易斯安那州停留數月,造成經濟收入損失約總收入的15%,財產損失至少為1350億美元。

8、衝突和戰爭

優質糧食、水源和土地的減少,會使威脅全球安全的隱患增多,從而引起衝突和戰爭。

科學家和軍事學家都在分析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如不穩定的食物供給會引發戰爭和衝突,這表明暴力和生態危機之間存在關聯。水資源短缺和食物缺乏的國家因此埋下了安全隱患,區域動蕩、恐慌和侵略都有可能發生。

9、生物多樣化喪失

全球氣溫的上升,對物種生存的危害越來越大。如果年平均氣溫保持1.1到6.4攝氏度的增長速度,到2050年約30%的現有動植物都會面臨著滅絕的威脅。這些物種會因為荒漠化、森林砍伐、海洋變暖、無法適應氣候等原因而滅絕。野生動物研究者注意到更多的彈性遷移,動物從遙遠的北方遷徙到遙遠的南方,尋找維持其生存所需的棲息地,如紅狐,曾經的北美居民,現在則生活在北極。

紅狐的棲息地已受全球變暖的氣溫影響。

人類也不能倖免。荒漠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脅到人類的棲息地。當植物和動物都在氣候變化中失去了適應性,那麼人類的食物、燃料和收入都無從談起。

10、破壞生態系統

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增多是對人類生態系統的一項測試,它威脅著淡水,清潔的空氣,燃料和能源資源,糧食,藥品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產生影響,而不是對生活方式產生影響的生存條件。

珊瑚白化僅僅是全球變暖對生態系統產生的有形影響之一。

有證據證明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這意味著世界上任何變化都與土地、水和生物生活的變化息息相關。科學家通過觀察白化和死亡的珊瑚礁發現這是海水變暖造成的。同時一些植物漂移,動物改變棲息地的現象,也都是由於空氣和水的溫度上升或冰蓋融化的造成的。

基於不同的溫度,科學家的電腦模型預測出不同程度的洪水,乾旱,森林火災,海洋酸化的情景,這些最終都導致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無一倖免。

關於饑荒、戰爭和死亡的預言勾畫出了一幅氣候變化後未來地球的慘狀。科學家研究這些變化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是為了預言未來,而是為了幫助人類減少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行為。

▌本文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中國經濟網、科技日報、人民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震驚!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置信
看看那些「網紅城市」都是怎麼「火」起來的?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