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產創新葯為啥總是難產?缺乏包容,新葯創製需要良好軟環境

國產創新葯為啥總是難產?缺乏包容,新葯創製需要良好軟環境

科技日報記者 孫玉松

南開大學八里台校區,天津腫瘤醫院,同在天津市衛津路,相距不過短短數公里。

然而,一款被美國FDA認證為「孤兒葯」,專門用於治療腦膠質母細胞瘤的新葯ACT001從學校走進醫院開展臨床Ⅰ期試驗,差不多用了兩年時間。

與此同時,遠在萬里之外的澳大利亞,它早已完成了臨床Ⅰ期所有試驗,馬上就將在美國進行Ⅱ期臨床試驗,而在歐盟則直接獲得了免批進入臨床Ⅱ期……

一邊是患者焦急地等待新葯來延緩生命,一邊是國產新葯漫長的上市旅程,巨大的反差在呼喚:國產創新葯需要更多包容。

同時申請國內晚了16個月

今年2月,一則抗癌新聞引發無數人的關註: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艾普沃斯醫院進行的新葯臨床試驗中,一位腦膠質母細胞瘤複發患者在服用候選新葯——ACT001兩個月後,瘤體縮小。這一消息,破解了沉寂20年之久的腦膠質瘤治療難題,ACT001也因此被澳洲醫學界譽為對抗腦膠質瘤的「新武器」。

示意圖

而在此之前,2017年11月20日,ACT001已被美國FDA正式認定為罕見病藥物(即孤兒葯)。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在國內的腦膠質瘤貼吧,經常會有病患家屬相互打聽尋找南開大學藥學院陳悅教授的聯繫方式,想找他試用新葯ACT001。每每這時,也是陳悅最為尷尬和焦慮的時候,ACT001還沒有獲得國內的臨床試驗批文。

今年4月,ACT001終於獲得了期盼已久的「身份證」,在天津腫瘤醫院開始臨床Ⅰ期試驗,短短一周就有100多名患者報名。

事實上,早在2016年10月,陳悅和團隊就同時申請了ACT001國內外的臨床試驗。「澳大利亞的臨床申請很快就獲得了批准,並於當年底開始招募到第一批臨床病人。相比之下,國內整整推遲了16個月。」說起ACT001的臨床試驗審批之路,陳悅滿是感慨。在他看來,國內臨床開展得之所以慢,除了他和團隊缺乏專業指導,對審批環節不熟悉,準備各種材料周期太長外,當時國內審批制度和排隊等待也是主要原因。

對待創新缺乏自信

「如果ACT001現在提出申請,肯定就會快許多。」陳悅說,自從去年以來,國家葯監部門陸續出台政策,國產創新葯審批上市提速明顯。但在他看來,審批周期過長可以靠制度改革來改變,但國產創新葯發展的外部軟環境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

曾在美國從事新葯研發多年,陳悅認為國內對待創新葯的態度和推廣比國外更加謹慎。「我們更習慣於仿製葯,或者在外國同行基礎上進行微創新。面對國外沒有、原創度高的新葯,慣性思維容易讓我們變得『不自信』,即便動物實驗很完美,給出了大量實驗數據,證明了藥物的安全性很好,醫院和醫生也會因沒有先例可循,擔心臨床安全、醫患關係等問題,而變得格外謹慎。」陳悅說,在澳大利亞,醫院和醫生們對創新葯則更加包容積極。面對一些無葯可治的病症,澳大利亞醫生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嘗試新葯,尋找新的解決辦法。

因此,當出現了分子結構、治療機制有別於傳統藥物,創新性強的新葯時,澳大利亞醫生們會很樂意推薦給患者,嘗試給葯。正是對創新的不同態度,導致同等條件下,創新葯在澳大利亞和美國比國內更容易得到臨床試驗批准和推廣。

「從最初的實驗室研究先導化合物的確定、優化、臨床試驗直到最終擺放到葯櫃銷售,原創新葯平均需要時間為15年。而成功率僅為0.01%—0.02%。」10月10日,天津市衛生計生髮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駱達博士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創新葯研發是一項投資高、風險高、周期長、競爭激烈、利潤高的工程。「這種高風險和長周期,讓國內更加習慣於『拿來主義』的仿製葯,面對國產創新葯,反而會顯得謹慎。」在駱達看來,國產創新葯需要一個「對國產創新藥包容、支持」的外部大環境。

急需提升的「專業化」

「雖然國家下大力氣支持創新葯,尤其是生物靶向藥物的原創。但缺乏專業化分工,制約了國產新葯上市步伐。」10月11日,天津大學藥學院教授吳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目前中國的源頭研發還主要集中在高校等科研院所。國內雖然製藥公司眾多,但願意且有能力做研發的公司鳳毛麟角。」吳晶介紹說,一個新葯從研發成功走到上市,資金投入一般在13億元—16億元左右。受制於高額投入,國內很多製藥公司沒有意願或者資本去買斷一個Ⅰ期臨床專利。這就導致國內科研院所的苗頭產品要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影來」,要麼被國外醫藥公司收購,最終變成了國外進口專利葯。在她看來,制約國產創新葯少、上市慢的原因還在於國內沒有建立起分工有序的藥品研發生產專業化協作機制。

「創新葯審批在葯監,採購使用在衛計委,而醫保報銷管理在社保部門。環節一多,必然導致管理不專業,銜接出現問題。」採訪中,一位不願具名的衛計部門官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創新葯在我國還不能直接進入醫保藥物目錄,導致醫院採購和患者用藥受到很大限制,企業不能在短期內收回巨大的前期研發成本,創新的積極性也會受挫。此外,現行考核體制下,對三甲綜合性醫院的考核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葯佔比,即藥品收入占醫院醫療收入比例的大小。為了考核過關,許多醫院乾脆採取「一刀切」的做法,減少孤兒葯或新葯的採購。

在該官員看來,推動國產創新葯發展,還需頂層著手,建立專業化管理制度,為國產創新葯打造一個更加規範的外部政策環境。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聽說颱風「山竹」要被除名?
今又重陽,願歲月伴你安康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