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學語文應培育人文精神

大學語文應培育人文精神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雅斯貝爾斯其實是指出了教育的本質特徵就是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中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都應重視人文教育。

和中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比,大學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知識性應該弱化,因為大學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階段,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大學語文,怎麼精選文章很關鍵。我要求自己在上課前細緻選好文章,選文融文、史、哲為一體,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我在選文中設置了大學生最感興趣的「生命」「愛情」和「自然」三個專題。每個專題所選文章文體不一,古今雜糅,以散文為主。選文的宗旨是既有文學價值,又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思考的廣大空間,促進學生對人生、自我、自然和社會的哲學思考,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除了這三個包含人文教育的專題,選文還要精選各種風格和體裁的文學作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文學素養包含著人文精神,中國傳統的詩歌、散文、戲曲、小說都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境界,學生在閱讀中不僅能提高文學感受力、想像力和審美能力,也能被這些富含人文精神的作品熏陶,最終成為具有優秀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樑。

判斷學生語文能力的兩個重要標誌,就是閱讀和寫作能力。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把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訓練貫串始終,堅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進行大量的閱讀和寫作訓練。因為閱讀和寫作都與自己的生命體驗息息相關,所以這些訓練都不應該是枯燥的。通過小學和中學多年的語文學習,一個大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閱讀文本的能力,他需要從第一手的文本中得到自己的收穫和思考。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好的組織者,他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有靈魂的,雖然有些靈魂也許在沉睡,需要喚醒,但這些文章是一個交流的平台。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細讀這些文章,沒有真正的細讀,任何交流都是不可能的。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學會尊重對方,這也是一種人文素養的培養。

引導學生細讀作品後,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在課堂上安排時間進行文本討論。讀者不同,對同一文本的感受和見解肯定也有差異,學生在討論中可以盡情發表自己的見解,也能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這種收穫是很大的。通過課堂的充分討論和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文本細讀中將逐步克服各種閱讀障礙,最終能熟練閱讀各種文體的文章,提高感知與判斷能力,訓練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流暢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必然會激發學生寫作的潛能,真正能夠做到用母語自由地寫作。寫作練習設計的題目要讓學生通過細讀文本真正有話想說,用流暢的中文表情達意,提高寫作各種文體的能力。在寫作中,學生開始真正面對自我,思考生命的意義。戲劇大師尤金·奧尼爾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外部生活在別人的面具的纏繞下孤寂地度過了;一個人的內部生活在自己的面具的追逐下孤寂地度過了。」人在成長過程中容易戴上面具,很難真正面對自己。人們真正面對自己,說出內心所有的想法是困難的,但也是可以儘力追尋的。真正的寫作應該是一種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真正自由的寫作。對於學生心底里流出的文字,教師一定要認真細讀,找時間和學生做一對一的交流。實踐證明,這種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感到靈魂受到尊重,也無形中教會他如何去尊重他人,看見他人的優點。

真正的生命之間的交流是令人愉悅的,教師能在這種交流中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而學生最終會在閱讀與寫作中領悟到文學藝術的真諦,它是心靈里流出來的詩,是為了讓孤獨的、熱愛美的心靈有一個棲居之所,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促使人思考如何愛身邊的人,如何讓人類的世界變得美好。

當然,人文素養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伴隨終身。在某種意義上,語文就是生活,應該是陪伴終身的。

(作者單位:北京電影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18日第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堅持科教融合 加強科技創新 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英國全國教育工會支持推行教師工資獎勵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