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黃河船工的艱辛生活 號子喊不盡他們心頭的憤懣
位於河南滎陽的玉門渡口曾是黃河上的一個大碼頭,當年從山西運來的棉花、糧食都要在這裡下貨後運往別處。
黃河航運興衰的背後是一代代默默無聞,吃苦耐勞的黃河船工。
黃河船工大多為強壯年男性,長期處於社會的底層,很多人甚至以船為家,四處漂泊,生活艱辛。
儘管如此,但他們只能領到低廉的工錢,還要受船家老大和沿途官吏的壓榨,生存環境極度嚴酷。
黃河船工找的就是一份辛苦錢,但凡家裡稍微條件好一些的是絕不會幹這行。黃河船工行船的時候,吃的就是黃河水,經常一碗水裡澄不出半碗清水。
遇到逆風或激流的時,船工們還得上岸拉縴。通常一條船上的船夫是拉不動一條船的,一般都會等四五條船走到一起後,大家一起先拉其中一條,再拉另外的一條。
在當時黃河跑船北到包頭、銀川、蘭州。逆流而上時,都需要船工們背著纖繩一步步的往上拉,其中的辛苦現在難以想像。
北上蘭州往返一趟就差不多小半年的時間,在這期間船工們基本上都在船上渡過,即便初冬河面結上了薄冰,他們也需要淌著冰冷的河水,繼續前行。許多人的腳上都凍出了大口子,但也必須咬著牙撐下去,實在冷的不行,有的人甚至用剛做好的大餅纏在腰間取暖。
船工們這一趟如果能順利的下來,雖然一路艱辛,但收到的工錢至少還能勉強的養家糊口,始終並種地要強一些。但如果遇到土匪打劫,往往就會落得個人財兩空,兇險異常。
船工們一年到頭的辛苦付出,也就僅僅夠養家糊口,除去吃穿用外,如果節約點還能夠來年跑船的路費。這些船工回到家裡,唯一可以炫耀的便是,可以帶回許多關內少見的新物件和衣服,以至於村裡人感嘆他家裡有錢,其實個中艱辛只有自己知道。
「太陽出來一點紅哦,三國出了個趙子龍。趙子龍來真英雄,一桿槍能擋百萬兵!」現在人們再聽到黃河上的船工號子的時候,總會覺得消失了的船工文化甚為可惜。但對於船工來說,隨著時代的進步,能夠過上另外的生活,可比當年跑船拉縴好上太多了。


※如果李世民被殺 李建成不過是捕蟬的螳螂 他才是最終登基的黃雀
※屠殺結束後日軍畫報上安居樂業的南京 30萬亡魂怎會相信
TAG: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