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為什麼擔心北約這次軍演?

俄羅斯為什麼擔心北約這次軍演?

原標題:俄羅斯為什麼擔心北約這次軍演?



一周後,冷戰結束後北約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三叉戟接點2018」(Trident Juncture 2018)將在俄羅斯邊境上演。


家門口遭亮劍


12日,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與北約盟軍最高總司令柯蒂斯 斯卡帕羅蒂(Curtis Scaparrotti)一同登上杜魯門號航空母艦(USS Harry S. Truman)召開新聞發布會,宣稱杜魯門號將繼續駛向挪威,這也是自1987年以來,美國航母戰鬥群首次駛入挪威海域。

杜魯門(CVN-75)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以美國第33位總統名字命名,是尼米茲(CVN-68)級航空母艦系列中的第8艘艦, 美國海軍當之無愧的王牌航母之一。


本月6日-7日,杜魯門號在濃霧中對英國朴茨茅斯港口進行了短暫訪問,隨即穿越北海直奔挪威海域。時隔31年,這艘10萬噸級航母首次打破慣例,逼近俄羅斯家門口,正是為了助陣即將舉行的北約「三叉戟接點2018」聯合軍演。



根據北約官方網站顯示,「三叉戟接點2018」聯合軍演將於10月25日-11月7日舉行。屆時,參演兵力高達5萬人,預計將出動150架軍機、65艘戰艦和上萬輛軍車。


軍演地點除挪威中部和東部,還將在北大西洋、波羅的海等廣泛區域舉行,其中包括冰島及芬蘭和瑞典領空。挪威武裝力量雅各布森中將(Rune Jacobsen)在北約新聞發布會上稱,非北約成員國的瑞典和芬蘭將為「三叉戟」演習參演國部隊開放領空。


儘管北約一位發言人說,軍演旨在演練共同防禦某一假想敵,「所設想情況和演習不針對某一特定國家」。但在非正式場合,北約外交官卻私下承認,演習地點選在一個與俄羅斯接壤的國家並非偶然。


根據芬蘭媒體Uusi Suomi繪製的「三叉戟接點2018」聯合軍演海陸空覆蓋區域圖,其中陸地軍演(粉紅色方格區域)主要陣地分布在挪威,空中軍演(淺藍色方格區域)陣地覆蓋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而海上軍演(兩個深藍色方格區域)南北夾擊形成犄角將整個波羅的海牢牢封鎖。


而根據芬蘭媒體Uusi Suomi繪製的另一張關於挪威、瑞典和芬蘭三國參加「三叉戟接點2018」聯合軍演的機場分布圖中,其中位於芬蘭北部拉普蘭省的羅瓦涅米機場(Rovaniemi flygplats)(上圖紅框標記處)距離俄羅斯邊界僅200公里。據悉,拉普蘭邊防警衛隊的航空分部也駐紮在附近。


更具挑釁意味的是,北約借口軍演「高度透明」,邀請俄羅斯作為觀察員國「觀摩」這場在其家門口舉行的大型軍演。與其說是「透明」,不如說是針對俄羅斯的公開「示威」。


斯托爾滕貝格在新聞發布會上更是毫不諱言稱,此舉意在向盟軍發出明確信息,我們已經準備好保護所有盟軍免受任何威脅。

先發制人


北約跑到家門口「秀肌肉」,強人普京怎麼能忍?


10月11日,普京一聲令下,俄羅斯先發制人舉行了戰略核力量演習。令人關注的是,參與此次演習的除了俄羅斯海陸空部隊,演習中還動用了導彈預警系統。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俄國防部消息,俄軍在演習中從巴倫支海和鄂霍次克海發射了巡航導彈和航空制導導彈。


而位於俄羅斯和挪威北部的巴倫支海正是北約「三叉戟接點2018」軍演的重要海域。作為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巴倫支海因受暖流影響,南部海面終年不結冰,是北冰洋中最溫暖的海域,擁有數個北極圈內不凍港。其地緣政治意義可見一斑。


俄羅斯國防部稱,統一空間系統和地面雷達即時發現了所有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射。這無異於對外宣告,北約在該海域的軍事演習都將在俄羅斯的嚴密監控和掌握之中。


就在上個月,俄羅斯舉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性演習「東方-2018」, 動用兵力兵器數量多,人員達到30萬人,各型作戰飛機、直升機和無人機1000多架,艦船近80艘。


而據俄羅斯中部軍區16日發布的最新消息,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將於10月30月至11月3日在葉卡捷琳堡附近舉行的「牢不可破的兄弟情-2018」聯合演習,時間恰好與北約「三叉戟接點2018」聯合軍演重合。


紅線被跨越


儘管軍事角力你來我往,但俄羅斯與北約雙方早已心照不宣地達成了「斗而不破、備而不戰」的默契。相較於5萬重兵集結邊境、航母在家門口游弋,更讓俄羅斯擔憂的,實則是北約的不斷東擴。

冷戰結束後,華沙條約組織隨著蘇聯的解體而分崩離析,而與之對立的北約組織卻屹立不倒,並呈不斷東擴之勢。曾經的華約組織成員國和巴爾幹地區新獨立的國家紛紛選擇加入北約,連以歐洲國家自居的俄羅斯都坦言曾考慮加入北約。


普京2017年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己曾在美國前總統比爾 柯林頓訪問莫斯科期間提到過考慮俄加入北約的可能性。他指出,自己的意見令美國代表團焦躁不安。


冷戰後的北約迅速調整戰略,以「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前沿防禦戰略」,但擠壓俄生存空間、壓制防止俄再度崛起的貫穿主線卻始終沒有改變。北約通過成員東擴和推行「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竭力向中東歐和前蘇地區拓展影響,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北約現有成員國29個。


1949年加入: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英國、美國;


1952年加入:希臘、土耳其;


1955年加入:德國


1982年加入:西班牙


1999年加入:捷克、匈牙利、波蘭


2004年加入: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

2009年加入: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


2017年加入:黑山


冷戰結束至今,北約進行了四輪東擴,增加了13個新成員,其中3個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紅色字體標註),除此以外,還有7個國家是前華約組織成員(藍色字體標註)。早在1996年7月,俄羅斯外長普里馬科夫就曾指出「北約東擴」的兩條「紅線」:「在北約東擴問題上有兩條『紅線』是我們不能越過的。縱線是我們不能接受通過新成員國加入北約的軍事設施威脅性地向我們領土推進的形式;橫線是波羅的海國家和其他原蘇聯各共和國加入北約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顯然,「紅線」早已被越過。


絕地反擊


俾斯麥曾說過:誰擁有了日耳曼人和俄羅斯人之間的地帶,誰就擁有了歐洲。通過不斷東擴,北約已經搭建了一條北至巴倫支海,南到巴爾幹,東抵高加索的攻防戰略弧,可以說,俄羅斯地緣戰略空間已被逼至絕地。


而俄羅斯與北約東擴的矛盾激化點是2014年克里米亞「脫烏入俄」。有分析認為,烏克蘭危機中普京總統出其不意佔領克里米亞,正是對北約不斷擠壓俄戰略空間的反彈。俄羅斯堅定地認為,收復克里米亞捍衛了俄的核心利益,實現了其「還給世界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的夙願。


看一眼地圖,稍微有地緣政治常識的讀者就能明白烏克蘭對於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意義。對俄羅斯來講,它是面向西方的最後一個戰略屏障,也是柔軟的下腹部。對西方來說,它是壓縮俄羅斯的最後一個戰略空間的據點。一旦這個據點被拿下,俄羅斯在西面就沒有戰略緩衝帶了。


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曾直言,「烏克蘭是歐亞棋盤上的重要地帶……烏克蘭的存在有助於改變俄羅斯;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其地緣戰略選擇將受到極大限制。」


當前,烏克蘭問題陷入僵局。俄、烏、美、歐四方都不願讓步,也無任何一方有能力完全主導局面。烏克蘭與俄羅斯積重難返,短期之內顯然難以達成和解,反而向北約逐漸靠攏。2017年6月8日,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通過法案,從法律上正式把加強同北約關係並最終加入北約定為烏外交政策優先方向之一。但北約囿於對俄關係等多種因素,對吸納烏克蘭一事目前仍無定論。

有分析人士指出,烏克蘭問題的凍結狀態,一方面意味著北約在歐洲東部的擴張已幾乎到達其邊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俄羅斯的國力邊界。


北約反制


烏克蘭危機發生後,2016年7月9日,北約召開華沙峰會,重新確立了遏制與威懾俄羅斯、增強在中東歐軍力部署的核心方略,決定向波羅的海四國派遣多國部隊,同時加強在黑海地區的軍事調遣,這一南一北的動作,形成北約遏制俄羅斯的「雙鉗攻勢」。北約戰略回歸序幕悄然拉起。


從地緣戰略來看,北約對俄伸出的「雙鉗」分為南北兩支。「北鉗」重點指向以巴倫支-波羅的海國家為核心的近北極地區,「南鉗」則重點攻防以巴爾幹—黑海國家為核心的東南歐地區。


其中,「北鉗」依仗的支軸國家是成員國挪威,負責監控和防範俄羅斯在北極巴倫支海、科拉半島的海陸空軍事活動,重點監控駐紮在摩爾曼斯克軍港的俄羅斯北方艦隊。


但挪威畢竟勢單力薄,瑞典和芬蘭這兩個中立國的存在,使得北約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對俄包圍圈始終無法閉合。隨著北約與俄羅斯在波羅的海軍事摩擦的日益常態化,瑞典和芬蘭兩個非北約國家逐漸成為北約抗衡俄羅斯的「最前線」。


作為鄰國,瑞典、芬蘭與俄羅斯之間長期存在著無法言說的「特殊關係」。歷史上瑞典和俄羅斯曾多次發生戰爭。芬蘭1917年脫離沙皇俄國獨立,冷戰期間保持著微妙的「中立」, 在東西方陣營之間遊刃有餘。


儘管瑞典和芬蘭長期堅持「軍事非結盟」的國防原則,但歷史恩怨使得兩國始終對俄羅斯抱有強烈的防範之心。隨著烏克蘭危機和俄羅斯近來在北極-波羅的海地區頻繁的軍事活動,兩國與美國和北約的軍事互動日益熱絡,矛頭都若隱若現地指向俄羅斯,甚至開始討論加入北約的可能性。


2月21日,美國國務院批准向瑞典出售「愛國者」防空系統。據悉,這份軍售合同包括上百枚「愛國者」導彈,金額超過12億美元。另外,芬蘭也計劃向美國購買68枚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1枚「海麻雀」測試訓練彈以及配套設備,112枚「魚叉」Ⅱ型反艦導彈、8枚「魚叉」Ⅱ型反艦導彈訓練彈以及12套「魚叉」Ⅱ型反艦導彈升級套裝,總額達數億美元。


而此次北約「三叉戟」軍演,瑞典、芬蘭作為唯二的兩個非成員國參與演習,並開放各自領空,不得不引起俄羅斯的警惕。

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過塔新社表示,若瑞典執意加入北約,將意味著兩國關係惡化,俄羅斯將強化該區域的武裝和防衛力量,來對抗未來可能的威脅。作為應對,與瑞典毗鄰的俄西部軍區已成為俄重點強化的力量,在2020年前優先換裝「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屆時將形成抵消美國和北約反導系統的能力,而這也是對瑞典和芬蘭的嚴重威懾。


而普京2017年7月訪問芬蘭期間也曾強硬表態,俄羅斯尊重芬蘭是否加入北約的選擇,但芬蘭一旦加入北約則意味著其國防喪失了獨立性,而俄羅斯也將調整自身的軍隊部署。


北約分化


而在看似鐵板一塊的意識形態之下,不同的地緣政治利益讓北約內部成員在對俄態度上發生分化。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離美國太遠,離俄羅斯太近」一直是波羅的海國家揮之不去的地緣「夢魘」。曾經是美俄之間建立互信的示範田,如今卻被推向東西方對峙的風口浪尖,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和羅馬尼亞是除美國外僅有的國防預算佔GDP比例達到2%標準的北約國家。


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美國在防務問題上逐漸趨向「孤立主義」,這讓多數西歐國家開始尋求以「非北約」的途徑解決所面臨的安全問題。法、德希望與俄加強對話和務實合作。而匈牙利等中歐小國,則代表了歐洲國家中最期望對俄妥協的聲音。


這是今年7月份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峰會上的一幕。畫面充滿戲劇性,在與眾多「盟友」共同「仰望天空」時,特朗普卻執著將頭扭向另一邊。



有人從這張照片中讀出了點政治隱喻,結合特朗普上台後的種種表現,說「當他們看向歐洲時,特朗普正看向美國。」


2017年6月5日,黑山外交部部長達爾曼諾維奇向美國副國務卿托馬斯·香農轉交有關黑山加入北約的文件,成為這一世界最大軍事聯盟第29個成員國。

對黑山加盟北約,北約內部一直爭議不斷。


這個曾遭北約轟炸的巴爾幹半島小國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軍隊規模聊勝於無,且為北約成員國所包裹。批評者認為,北約此舉弊大於利,除激怒俄羅斯、加劇北俄雙方矛盾以外,在政治和安全上並無太大收穫。而支持者則認為,北約此舉是其「門戶開放」政策又一次成功運用,既是對身處困境的烏克蘭予以聲援,也是對北約所有夥伴國、對話國和合作國的激勵。


但從根源上看,黑山入伙折射出的是北約東擴所蘊藏的矛盾與困惑。有分析人士指出,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三國入盟北約,其象徵意義要大於戰略意義。北約將東擴視為向俄羅斯表達其政治立場的一種示威行動。北約東擴已不可挽回地走上下坡路。


伴隨著北約東擴進程的不斷推進,這些矛盾會越來越突出。此時的北約迫切需要一場大規模的聯合軍演來提振士氣,展示保衛整個大西洋的決心。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北約將繼續在俄西部邊界附近地區維持「常態化」軍事存在。而波羅的海作為戰略空隙既是北約東擴的力衰之地,亦是俄羅斯撕開北約包圍圈的最佳選點,如何在北約凌厲的「雙鉗攻勢」下獲得反制的機會,是普京任期內的一大難題。

欄目主編:顧萬全文字編輯:楊蓉題圖來源:視覺中國圖片編輯:朱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網 的精彩文章:

TAG:解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