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寶華:我國企業改革的拓荒者

袁寶華:我國企業改革的拓荒者

作者 馮曉蔚

袁寶華,1916年出生在河南省南召縣一個殷實家庭。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曾擔任縣委、地委、省委青委領導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轉入國家經濟部門,曾任我國第一任物資部部長,改革開放初期任國家經委主任、全國企業整頓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長期主持國家宏觀經濟部門管理工作,是一位富有實踐經驗的經濟學家、宏觀經濟管理專家和教育家,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企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

袁寶華:我國企業改革的拓荒者

解決吃「大鍋飯」問題

文革結束後,擺在我國企業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就是要徹底糾正和肅清林彪、「四人幫」散布的各種極「左」謬論,把十年動亂給我國企業帶來的損失彌補回來。

1978年2月,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恢復成立國家經濟委員會,袁寶華任黨組副書記。經委的成立加強了國家對全國生產管理和企業管理的職能。袁寶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企業整頓和改革上。

1978年至1982年是企業恢復性整頓時期。袁寶華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深感當時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行政管理太多,缺乏甚至沒有自主權,體制太死,機制不活。他十分注重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恢復和建立正常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狠抓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中心的各項基礎工作,在一些企業中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全面經濟核算和全員培訓,使企業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1979年3月,在李先念的支持下,他組織國家經委研究擴大企業自主權問題,提出企業「擴權10條」,這個建議在4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得到認可。他主持召開企業管理改革試點座談會,「擴權10條」得到了企業界的熱烈擁護。國務院發布《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5個文件。這5個擴權文件對於當時沒有自主權利、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的企業來說,無疑注入了一股活力,有效地調動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到1979年底,全國企業恢復性整頓工作取得很大成績。

1981年3月,袁寶華接任國家經委主任。在他的領導下,國家經委加大了企業整頓的力度,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企業領導體制和各種規章制度,從而確保國民經濟的良性運行。他要求經委深入調查研究,為黨中央、國務院對企業領導體制的改革提供方案。在經委研究的基礎上,中央明確了「黨委集體領導、職工民主管理、廠長行政指揮」的原則,並於1981、1982年先後頒發了三個條例,即《國營工業企業代表大會暫行條例》《國營工廠廠長工作暫行條例》《中國共產黨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暫行條例》,對企業黨委、企業廠長(經理)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的責權關係進行了分工,特別明確了企業廠長統一指揮、全面負責生產經營的權力,為解決企業普遍存在的黨政不分、黨委包攬行政事務和廠長不敢大膽負責的現象提供了政策依據。為進一步落實廠長負責制,1982年中央明確規定:黨委書記一般不兼任廠長,廠長一般也不兼任黨委書記。三個條例的全面貫徹執行,推動了我國工業企業制度的逐步完善。

1981年,袁寶華主持召開了一系列會議,討論企業整頓問題。與國務院體改辦在北京召開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座談會,提出搞好整頓必須解決好五個問題:一是正確理解和全面貫徹調整方針,搞好挖潛、革新、改造;二是搞好工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調整;三是搞好企業的關停並轉;四是加強規劃、上下結合、統一行動;五是要有統一的、強有力的調整工作機構。國務院同意並批轉了這個座談會的《彙報提綱》和附件。袁寶華赴天津專門召開了工廠改革試點座談會,又赴上海召開了全國工交工作會議,提出工交企業要學習農村改革經驗,實行經濟責任制。他主持召開了全國企業民主管理座談會,又主持召開企業整頓工作座談會,分析當時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企業整頓的6條標準。要求所有企業要按整頓工作的6條標準對照檢查自己。

經濟責任制在我國農村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袁寶華及時提出應借鑒農村的經驗,將推行經濟責任製作為深化企業整頓的重要一環。8月,他在工業企業推行經濟責任制的大會上講話指出,要認真加強調查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既積極又穩妥地推行經濟責任制健康地向前發展,避免一哄而起。他提出首先必須端正思想,繼續清除「左」的思想影響,下決心解決吃「大鍋飯」問題;要破除舊的習慣勢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要在具體政策上不「卡富」「限富」;要著眼於挖掘企業的潛力,找出提高經濟效益的新路子。實行經濟責任制,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關係,要與企業整頓、管理體制改革和擴大企業自主權結合起來,要加強計劃指導和國家監督。在他的積極推動和指導下,企業的恢復性整頓目標到1982年初基本實現。

企業升級要從管理抓起

1982年,我國企業改革進入全面整頓階段,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全國企業整頓工作領導小組,袁寶華任組長。

中共中央、國務院為此專門發出了《關於國營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整頓的決定》,強調企業全面整頓是建設性的整頓,除了首先要做好圍繞提高經濟效益的五項工作外,還要有一個系統的、全面的建設規劃。要認真總結和吸取過去建設「五好」企業、「大慶式」企業等行之有效的經驗,把企業的整頓和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進行。企業整頓的基本要求為:搞好三項建設(即建設起一種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領導體制,一支又紅又專的職工隊伍,一套科學文明的管理制度),達到六好(即國家、企業、職工的經濟關係兼顧好,產品質量好,經濟效益好,勞動紀律好,文明生產好,政治工作好) 要求。

在袁寶華的領導下,對企業工作進行綜合治理,包括整頓領導班子、職工隊伍、管理制度、勞動紀律、財經紀律、黨的作風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等內容。他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提出著重做好五項工作:整頓和完善經濟責任制、改進企業經營管理,搞好計劃、質量管理和經濟核算工作;整頓和加強勞動紀律,嚴恪執行獎懲制度;整頓財經紀律,健全財會制度;整頓勞動組織,定員定額組織生產,進行全員培訓;整頓和建設領導班子,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他的領導下,國家經委和全國企業整頓領導小組堅持不懈地組織推動企業整頓工作。他每年都主持召開一次全國企業整頓工作會議,每月主持召開一次各部委參加的工作例會。每年的會議都確定一個明確的主題,1982年強調企業整頓工作要敢於碰硬,領導班子要選明白人;1983年強調企業整頓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1984年提出抓改革促整頓,按照改革要求抓好整頓工作;1985年強調要保質保量、善始善終地完成企業整頓任務。

1986年以後,我國的企業改革工作進入新的階段,即由企業整頓轉為企業升級階段。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加強企業管理領導小組,袁寶華擔任組長。國務院還頒布《關於加強工業企業管理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七五」期間要抓緊搞好「抓管理、上等級、全面提高素質」的企業升級工作,並把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物質消耗和增強經濟效益作為考核企業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標。他在題為《切實做好企業升級工作》的講話中指出,企業升級是企業整頓的繼續和發展,是推進管理和技術進步的一種新形式。他明確提出企業升級要從管理抓起,提高企業素質,一靠技術進步,二靠加強管理。我國多數企業技術落後,管理更落後。針對一些人認為在企業升級中政府行政干預太多,他明確表示,企業升級是市場體系形成前國家管理企業所採取的一種行政手段,這種行政手段在當時是必要的。同時,也要十分注意把這種行政手段所產生的副作用減少到最小限度,不給深化企業改革帶來新的阻礙。

要敢於捅馬蜂窩

1993年2月,袁寶華大聲疾呼要防止「翻牌」公司(指由一些原行政部門改成的企業)的出現,要注意權力進入市場的極大危害性。他尖銳地指出,現在有的政府部門,包括一些執法部門的權力進入市場,這對於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極大的腐蝕劑,使企業吃夠了苦頭。他嚴辭批評「翻牌」公司引起軒然大波,一些人勸袁寶華不要去捅這個「馬蜂窩」, 但他堅定地說:「要建立社會主義良好的市場經濟體制,就要敢於捅馬蜂窩。」

我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經過十多年艱苦不懈的努力,出現了可喜的變化。袁寶華把它概括為十方面:一是企業經營思想從適應產品經濟的封閉型向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開放型轉變;二是企業經營機制由缺乏生機向增強活力的方向轉變;三是企業領導人員由行政型向經營型轉變;四是企業領導體制由黨委一元化領導向廠長負責制轉變;五是企業組織由單一形態向多元化轉變;六是管理重點從著重對物的管理向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管理轉變;七是質量管理由單純的質量檢驗向全面質量管理轉變;八是管理技術由傳統型向科學化、現代化轉變;九是戰略規劃由單純完成國家計劃向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轉變;十是企業建設由單純重視物質文明向雙文明建設轉變。

袁寶華很早就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科學。1980年3月,鄧小平對袁寶華提出要研究企業管理,企業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更帶有綜合性的科學。同時應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比做生意還重要。袁寶華認真貫徹和落實鄧小平的指示,1982年3月,他提出要總結一套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制度。1983年初,袁寶華提出建立我國企業管理科學,必須堅持「以我為主,博採眾長,融合提煉,看成一家」的方針,他連續數年主持召開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座談會,並與鄧力群共同主編了《中國企業管理百科全書》和《工業企業經營管理》叢書,對推動我國企業管理科學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袁寶華多次率團訪問英、法、日、美、德等發達國家,每次訪問回來後,他都要向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彙報並報送考察報告。

1977年冬,袁寶華遵照李先念的指示,和李強一起訪問英、法兩國。這是文革結束後,我國較早派出的高規格經濟考察團。1978年10月至12月,他與鄧力群、馬洪率團訪問日本,他們的《日本工業企業管理考察報告》指出,必須下決心從思想上來個大解放,要徹底擺脫小生產習慣勢力的束縛,要打掉框框,衝破禁區;在政治上,要長期保持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局面;在經濟上,要堅決改革那些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制,實現持久的、穩定的高速度;在經濟管理組織上,要把從蘇聯搬來的那一套行政的組織管理形式,堅決徹底地改變為經濟的組織管理形式;在工作上,要兢兢業業,扎紮實實做好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項工作,包括普及和提高教育,加強職工培訓,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當時,這份報告振聾發聵,引起很大關注。此後,他率團相繼訪問了許多國家,每一次訪問後都認真地總結經驗,形成報告。這些充滿新穎觀點,大膽突破禁區的考察報告,在國內經濟管理部門引起了很大震動。

十年心血《企業法》

制定《企業法》是袁寶華多年的願望。1978年,鄧小平提出要制定一批經濟法,包括《工業企業法》。在彭真的主持下,組織了《企業法》起草小組,開始起草工作。鑒於廠長負責制在當時還很難為許多人接受,所以《企業法》(草案)和1981、1982、1983年先後頒布的有關條例,都是按照「黨委集體領導,廠長行政指揮,職工民主管理」的原則制定的,沒有觸及企業實際存在的黨政不分、職責不清、多頭領導、責權分離等問題。

1983年底,彭真向袁寶華轉達了鄧小平的意見,即工廠企業還是要實行廠長負責制,對廠長負責制不要戴任何帽子。袁寶華十分振奮,在幾次全國性會議上向大家吹風。1984年,他隨彭真在全國開展《企業法》的調查試點工作,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他先後率團進行了4次比較集中的調查,分別到5個大區的十餘個省、直轄市,深入到幾百個大中型企業,徵詢實行廠長負責制問題,廣泛傾聽地方和企業等各方面人士的意見。在調查中他越來越感到,要克服企業無人負責、無權負責、無法負責的現象,就必須堅決實行廠長負責制。他們向中央建議進行試點,中央和國務院於5月18日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瀋陽、大連、常州等6城市進行廠長負責制試點。

通過試點,企業中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狀況有了明顯改變。1985年初,中央書記處充分肯定了廠長負責制試點工作。1985年至1987年,《企業法》(草案)4次提請六屆人大常委會審議、修改。在這3年中,袁寶華多次深入到廠礦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召開多種會議聽取各方面的修改意見,組織起草小組對草案進行一字一句的推敲。中共十三大在理論上的突破為進一步修改《企業法》(草案)提供了依據,袁寶華和起草小組又一次進行了較大修改,使之有了突破性進展。

1988年1月9日,中央政治局討論並原則同意了《企業法》(草案)。1月11日,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企業法》(草案),袁寶華受國務院委託作了草案修改稿的說明。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簡稱《企業法》,決定於同年8月1日開始實施。作為《企業法》起草領導小組副組長的袁寶華,終於長舒了一口氣。《企業法》從醞釀、起草、修改到最後通過,經歷了近10年時間,先後擬定的稿子不下20版。回想起《企業法》起草過程中的風風雨雨,袁寶華感慨萬千。後來在談及《企業法》時,他深有感觸地說:「因為《企業法》是我國的一部基本法,是需要花一些氣力,需要一定的醞釀時間,需要一個反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企業法》是我國企業領導體制改革的重大成果,是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法律依據。

狠抓經濟工作生命線

1983年1月,袁寶華在全國職工思想工作會議上總結了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經驗,對開創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會議通過的《國營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綱要(試行)》,首次系統論述了新時期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

1984年以後,我國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面對這種轉變,袁寶華認為做好乾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推動城市經濟改革健康發展的關鍵一環。他指出,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改進、改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緊緊相連而密不可分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解決「轉軌」「轉型」問題,要把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轉到為實現黨的總任務、總目標服務上來,轉到為提高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素質服務上來,堅決克服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的狀況。他指出,從多年實行的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轉變為實行廠長負責制,這不僅是企業領導體制的重大改革,也是企業黨的工作的重大改革。為了適應改革新形勢的要求,企業黨組織和從事黨的工作的同志要從思想觀念到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來一個大的轉變。

袁寶華十分重視理想和紀律教育,1985年,他提出在企業職工中進行「四有」教育,特別是理想、紀律教育。他強調,理想、紀律教育要同當前的改革相結合,保證和促進改革的順利進行;理想、紀律教育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他還積極倡導企業培育適合本企業特色的企業精神,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是一門治黨、治國的科學」,袁寶華多次提出要把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把我們經過長期努力取得的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加以探討、總結、概括、提煉,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化、科學化、系統化,為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這門科學作出貢獻。他在1991年、1992年兩次主持召開基礎理論研究會,還組織編寫出版了《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叢書》(該書共25冊,鄧小平題寫了書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講座》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新編》等書。他語重心長地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幹部說,要牢記毛澤東同志的指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在社會經濟制度發生根本變革的時期尤其是這樣。」我國現在正處於經濟體制根本轉變的過渡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正在發生極大的變化,這就是社會經濟體制發生根本變革和思想領域引起的變化,也正是需要我們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是體制,首先觸動的是人及人的思想觀念與情感。1998年11月,他在中國職工政研會第十次年會上提出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改進力度,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斷創新,創新既是革命化的保證,也是現代化的源泉。

袁寶華還不斷提醒人們要警惕以下觀點的危害:一是在法制與道德關係上,認為市場經濟只要把法制健全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二是「代價論」,即認為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就要以社會道德淪喪為代價;三是在個人與集體、國家關係上,強調個人利益第一;四是在局部與全局利益關係上,不怕犧牲全局利益,實行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五是權錢交易,以權謀私。他強調,對領導幹部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要常抓不懈。新時期的企業政治工作,應當把民主管理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基本手段,切實地研究如何讓職工在企業中成為主體,保證職工的主人翁地位。他狠抓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對改革初期引導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責任編輯 尹德佼

郵箱 ydj@wsjh.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蕭紅與白朗的患難深情
毛澤東的一張珍貴相片

TAG:文史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