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類基因組測序的3個意外發現,顛覆了我們此前對癌症本質的認識

人類基因組測序的3個意外發現,顛覆了我們此前對癌症本質的認識

一般情況下,科學的發展是迭代性的。但在科學家研究某個課題的過程中,往往會在課題之外冒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發現。正是有了這種意外偶得,科學得以改變漸進增長的常態,實現跳躍式發展。它們甚至足以在整個研究領域引發變革。

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終於告一段落。在多國長達13年的通力協作下,我們終於對人類DNA進行了完整測序,辨識出了全部基因。維康信託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是唯一一家參與該工程的英國機構,三分之一的基因組測序工作都是由他們完成的。

「計劃」啟動之初喊出的豪言壯語,今天看來很多都沒有實現。但是,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對科技行業的影響無疑是顛覆性的,就像當初印刷機和顯微鏡的發明一樣。不僅如此,基因組測序也與其他變革性的技術一樣,帶來了某些始料未及的發現。

染色體碎裂竟可致癌

癌症本質上是一類基因病,DNA在複製過程中發生錯誤和變異,致使健康細胞轉化為致命腫瘤。如今,研究人員通過對大量腫瘤染色體進行基因測序,顛覆了我們對癌症本質的認識。

皮特·坎貝爾(Peter Campbell)是桑格研究所癌症項目的負責人,主攻腎腫瘤問題。研究過程中,他收穫了一些意外發現。最值得稱道的,莫過於對癌症發生機制的全新闡釋。

坎貝爾團隊發現,染色體會因為某些不明原因「炸裂」成無數個碎片。

這個結論過於驚人,坎貝爾一開始還以為是數據出了問題。他說,「幾乎所有這些好像都是無用數據,可能是有誰在基因組序列的某個地方出了錯,才有了這麼一個結果。所以我們一看就說,出問題了,我們要把它找出來。」然而,坎貝爾團隊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的問題。

「研究基因數據的一個好處就是,它是非黑即白的,行為方式呈現出數字化特點;而不像細胞,今天看起來是這樣,到了明天,又成了另一種樣子。」

經過核實、確認結果無誤之後,坎貝爾才算放下心,可以激動片刻了。他說,科研是一種持續性的工作,「你也許冥思苦想好幾周都找不到解決方案。然後,突然間,成果從天而降。」

坎貝爾已經做好了接受質疑的準備,但最終,他的論文獲得了大多數人的一致好評。一些同行還觀測到實驗室環境下細胞變化的過程,進一步佐證了他的結論。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碎裂機制可能引發各類癌症。

這一發現是不是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

「我想是的。」皮特表示,「一流論文雖然也能顛覆傳統觀念,但對學者個人而言,這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只是偶有發生。所以,我們能夠在現代基因技術的幫助下,先於同行發現這一範式,這是我們的幸運。

Y染色體並非一無是處

血液病學家喬治·瓦西利烏(George Vassiliou)曾帶領一批研究人員,為白血病藥物尋找新的作用對象。一種位於X染色體上的UTX抗癌基因,就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他們利用UTX基因不健全的白鼠,觀察它們患癌後的變化。研究過程中,瓦西利烏還對另一個類似基因進行了微調,這就是Y染色體上看似無用的UTY基因。

在傳統觀念里,Y染色體除了決定性別之外,別無它用,彷彿是個雞肋。實際上,在田鼠體內,Y染色體已經進化到消失不見了。

科學家曾預言,Y染色體最終也會在人體內完全消失。但如今,瓦西利烏團隊發現,人體內的UTY基因並非毫無用處,而且它在抑制癌細胞方面,還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開始,我們都以為白血病藥物有了新的作用對象。」瓦西利烏表示,「大家非常振奮」。但隨後我們就意識到,「Y染色體是有大用處的,不是可有可無的。」

不起眼的細菌基因,竟能決定疫苗的功效

桑格研究所生物統計學家、奧斯陸大學研究員尤卡·柯蘭德(Jukka Corander)和帝國理工學院細菌遺傳學家尼古拉斯·克勞奇(Nicholas Croucher)的任務,是分析細菌感染的基因組信息。他們用電腦對多菌種進行模擬,試圖找出細菌種群在遇到疫苗之後發生突變的原因。

他們對肺炎鏈球菌的基因組進行了比對,這種細菌會引發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重症。用於比對的菌群來自四個不同的人類種群,且其中三個種群都已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

此次試驗的肺炎鏈球菌株總共有近2000個基因,其中四分之三的基因大同小異,剩下的「附屬基因」則各不相同。菌株與菌株之間的基因可以通過「基因水平轉移」相互交換。

數據模型表明,接種疫苗後,菌群中「附屬基因」的水平沒有太大變化,但菌株的類型已經完全改變。

換言之,接種疫苗後出現的菌株與被疫苗消滅的菌株,體內帶有相似的「附屬基因」。由此可見,「附屬基因」意義重大,影響著細菌種群對疫苗的反應。

同樣重要的是,接種疫苗後,某些還原為初始水平的「附屬基因」,還參與了對抗抗生素的過程。

「我們剛剛還發表了一篇文章,認同『附屬基因』的『中立模型』。」柯蘭德說,「現在我真是大吃一驚。」

「附屬基因」並非「中立」的發現,有助於深化對菌群的抗藥性研究。藉助這一發現,我們可以預判,如果改變細菌性疾病的治療方案,哪些菌群的傳播速度會更快。

柯蘭德指出,「如果沒有高清的觀測手段,我們絕不可能有這樣的發現,也不可能知道人類基因組存在這麼多變體,更不可能認識到,這些罕見的附屬基因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翻譯:李蕪

編輯:李莉

來源:mosaicscience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這裡是世界之巔、登山者的聖地,卻為何淪為海拔最高的垃圾場?
「且了浮生一載」,來自七百年前的這六個字,道盡了古代航海者的一生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