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新世紀葯業杯」首屆雲南省中醫藥健康文化科普創作大賽圖文類三等獎作品: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作者:唐興坤(雲南中醫學院)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

一、中醫飲食養生的基本原理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中醫養生以整體觀念為基本出發點,既體現自然對人體的重要影響,又強調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為核心,通過經絡連屬的有機整體。中醫養生特別重視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協調以及人自身臟腑組織之間的和諧關係,並集中體現在對形與神的保養。飲食養生是指通過調整伙食物的種精物的種類和飲食的方法,以維護機體的健康,延緩衰老,或輔助藥物防治疾病,促進疾病康復及防病複發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具有補養身體、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及治療疾病等多方面的作用。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飲食能夠供給人體營養,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能量及物質來源,是保證生命延續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生長發育,促進健康長壽的重要物質基礎。孫思邈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脾胃是人體運化和吸收水谷的重要臟腑,經過脾胃的受納、腐熟、運化,水谷精微得以源源不斷地充養氣血形體臟腑等組織器官,故脾胃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飲食對人體具有滋養臟腑經絡,充養正氣的作用,若飲食得當,脾胃化生有源,則精氣血津液健旺,正氣充足,抗邪有力,不易遭受病邪的侵襲,有利於健康。對於病者則有利於疾病向愈,促進早日康復。飲食失節,則氣血失調,臟腑功能下降,正氣虛衰,導致疾病發生,或促使疾病加重、惡化。由牌胃化生的營養物質,可以充養先天之本,使腎氣健旺,則能延緩衰老:若飲食攝人不足,不能充養先天,可致腎精虧損,過早衰老。

二、飲食養生的原則

飲食有節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飲食有節是《黃帝內經》所言上古之人「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經驗之一。節,指節制、剋制、管理。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規律,還包括飲食物品種搭配的適宜、食物量的適度(不過飢過飽,不暴飲暴食)、 冷熱適中(不過冷過熱)、進食的時間規律等多方面的內容。飲食如不節制,則容易發生疾病,影響健康與長壽。民間「病從口入」就是對飲食不節而遭致疾病的最好總結。《素問 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靈樞 五味》又云:「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都說明飲食過多損傷脾胃,飢餓不食又會使機體元氣衰少。《千金要方》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五味調和,合理搭配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食物有辛、甘、酸、苦、成五味之不同。五味之食物,對機體的作用各有不同,與相應的勝腑有著特殊的聯繫,從而可選擇性地發揮作用。《黃帝內經》根據五行學說,將這種關係歸納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牌、辛入肺、咸入腎。一般來說,五味之品能相應增強五臟之氣。而由於五行之間的制約關係,若五味偏嗜,又會損傷相應的臟腑,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所以飲食需要五味調和,才能使五臟之氣均衡健旺。

五味調和,還可以泛指種類豐富的食物,如《黃帝內經》提到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從現代意義上來講,谷、果、畜、菜幾類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因此保持食物種類的多樣性也是保持健康所必需的。飲食種類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體得到均衡的營養,而使陰陽調和。若不注意食品的搭配,偏食偏嗜,則會影響人體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出現營養缺乏,正氣不足;或過食肥甘厚膩,營養過多,化濕生痰,導致氣血重滯。

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所有的飲食物都需要經過脾胃的受納和運化才能化生為水谷精微而為人體所利用,因此,不論用何種飲食搭配,均應考慮到顧護脾胃之氣,否則阻礙運化,甚至損傷脾胃。

由於天地自然有四季寒暑溫涼的變化食物也有一定的特性,人的性別、年齡、體質、所處地域不同,飲食習慣也有不同,因此,飲食養生還需要因人、因時、因時制宜。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1、因人制宜。飲食的選擇要與個人的體質相適應。 體質屬於寒性者。適宜食熱性食物,少食生冷性寒的飲食;體質屬於熱性者,則應少吃辛辣香燥的熱性食物,多吃清淡涼性的食物。蔬菜中的大蔥、韭菜、大蒜、辣椒等屬於溫熱性的食物,對於牌胃虛寒者,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這些食物對於有內熱或陰虛者,則易助熱傷津而上火。瓜果類食物性質多偏寒涼,多能清熱解渴,適合有內熱或陰虛者食用,對虛寒體質者和婦女經期應少食。如體瘦者,往往陰虛有熱,在飲食上應多食甘潤生津之品,如糯米、蜂蜜、乳品、芝麻等,蔥、姜、蒜等辛昧之品則應少食。體胖者,其體質多為痰濕內蘊,宜少食肥甘厚味以防生痰助濕,宜多食健牌、利濕、化痰、宣肺之品,如扁豆、薏米、紅小豆、蠶豆、白蘿蔔、白果等。因老人與小兒脾胃功能較弱,應以易消化、性溫暖且質軟的食物為主。

2、因時制宜。四季氣候具有寒熱溫涼的變化,空氣有乾燥或超市的差異,均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結合不同季節氣候的特點,調配飲食,促進身體健康,也是應當重視的。《黃帝內經》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用」的養生原則。

春季陽氣生髮,應選擇相應的食物以輔助人體陽氣的生髮,如韭、蒜、蔥、豆芽菜、菠菜、芥菜、捲心菜、山藥等蔬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春季肝氣常偏旺,五味中酸味人肝,酸性收斂,易導致肝氣的抑鬱,肝鬱則乘牌,影響中焦運化,所以春季要少吃酸昧食物,適當增加甘味食物以增強脾胃的功能。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夏季炎熱,心氣通於夏,五行屬火,火熱之邪易傷及心神,出現心煩失眠等癥狀,所以夏季應注重養心,暑熱過盛時需常吃清熱解暑之品,如冬瓜、苦瓜、西瓜、扁豆、薏米、綠豆等。夏季若食用生冷過度,反而可能導致寒邪直中太陰,損傷脾胃陽氣,出現腹痛、腹瀉、脘痞納獃等癥狀,因此,夏天還應常吃辛溫的生薑或辣椒,以健脾化濕,所以民間又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

秋季乾燥,常出現皮膚、耳目乾燥,咳嗽少痰,便秘等燥邪傷肺、傷津液的癥狀,故秋季多吃杏仁、枇杷、梨、玉竹、百合、銀耳等滋陰潤燥食物。秋季還需要注意「少辛增酸」。辛味食物可以幫助人體肺氣的宣發,但辛味食物過多也會使人體陽氣向外宜散,影響陽氣的收斂,所以秋季應減少辛味食物,而適當多吃些酸味食物如山楂、柚子等,以助人體陽氣的收斂。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冬季嚴寒,寒冷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冬季飲食應重在溫補腎精,潛藏腎陽。冬應常食具有溫補腎氣作用的食物,如山藥、牛肉、羊肉、蝦、板栗、核桃、芝麻等。年人及體弱陽虛之人,選擇冬季進補,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冬季進補也要注意適度,若攝人過多肉類,超過脾胃的運化能力,又會導致食積不化,久之使體產生積熱。

3. 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環境, 有一定的氣候特徵及生活習慣,如四川盆地空氣度較大,喜好吃麻辣辛香昧重的飲食,具有健牌開胃,發汗宣肺,散寒除濕,宜暢氣l等作用,可以消除因濕邪困阻導致的脾胃氣機惠滯,食慾下降,全身經絡不通而成的體關節沉重或疼痛等影響。冬令食補也因地城不同而有區別,北方氣候多嚴寒,宜多性大熱的溫補食品,如牛肉、羊肉、狗肉等;南方氣候相對溫和,宜多吃甘溫清補食i如豬肉、雞肉、魚肉等。氣候偏寒濕的地域,食物多加人姜、花椒、胡椒、肉桂、丁香、草果、八角等溫中散寒、健脾除濕之藥物。

當昔日芳華流逝,當人工智慧成為熱詞,「未來」已來,唯「變」不變,陌上無人,固守流年。中醫健康養生始終秉持「雙創」方針,古為今用,繼雅開新,挖掘富有時代價值的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內涵,讓藏在古籍、散在民間的中醫藥健康養生智慧鮮活起來,讓我們一起面對喧囂蕪雜,我們不畏將來,不亂於心,百舸爭流中力做奮起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花中宰相,養血柔肝首選它
這朵花,內服外用都可以,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