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了解一下:這是山水畫創作的基本規律!

了解一下:這是山水畫創作的基本規律!

猗蘭

 樵歌

陳成勃 

00:00/09:02

創作是作者將自己對客觀生活的認知和主觀情感相融合,產生立意,再經構思構圖,把意象進行提煉、加工、再造,最後運用繪畫手段加以表現的過程。經過這一系列的創作活動,使作品既反映客觀的「物」,又表現了主觀的「我」,形成生動感人的典型形象。創作一般是學習繪畫的最後階段。

山水畫創作由於存在著特殊性,如注重對意境的追求,表達其意境的構圖規律和筆墨形式的探索與研究等,因此形成了創作方法的多樣性。有構思成熟後,省略打草稿而放筆直取的,也有先有某種形式感受,再聯繫生活中的情景,繼而進行構思成畫;有注重對實景描繪的「數月之功」,也有追求主觀表現的「一日之跡」的。因為山水畫在寫生中就要求「物」與「我」相結合,使意、形、法同時進行,因此,達到這些要求時,寫生、習作往往就已經是創作了。所以山水畫創作方法沒有統一的固定模式,不可一概而論。但就基本規律而言,山水畫的創作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立意,立意在山水畫創作中指的是對意境的確立。山水畫強調寓意於境的藝術境界,追求意與境的交融,「物」與「我」的合一。作品中有了意境,就會使觀者產生「畫雖盡而意無窮」的豐富聯想,繼而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產生共鳴。唐代張彥遠對立意提出「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的著名觀點。以意境為中心來指導、使用一切技法,作品才能體現出作者的審美意識,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作品。因此,山水畫創作首先必須注重對意境的營造。

意境作為山水畫的本質特徵,來源於畫家對生活的正確觀察和理解,以及由此而激發的真情實感。只有深入自然,在自然中培養自己對美的敏銳洞察力和激情,才能在平淡無奇的事物中捕捉到「閃光」之處,在常人看來是荒涼的、殘缺的事物中也能體察出其氣勢、生命和意趣。要善於對自然物象進行情與理的提煉,從中發現新情景。有了新感受,就會激發出真情感,意境自會噴涌而出。

意境確立之後,就要圍繞它來展開整幅畫面的總體設想。這一過程就是構思,其目的就是在於如何把所確立的意境用完美的藝術手段表現出來。構思包括從生活中概括集中典型的形象、選擇對典型形象的塑造手法、畫幅形式的確定、畫面氣勢和氣氛的形成、骨架的處理、視點定位、筆墨色技法的運用等諸多方面。構思過程是複雜而又多次反覆的過程,初學者可藉助資料和收集的素材,從中尋找靈感,採取「一題多畫」的方式進行多向性思考,還可結合勾畫,將自己的瞬間意念處理成視覺圖式,直到孕育出體現意境的作品雛形。有了初步的整體構想後,就可著手進行構圖安排。

構圖是按所構思的畫意,對寫生收集的素材經過多種形式的反覆組合和配置,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構圖的過程就是藝術加工的過程,既要對畫面整體結構進行安排,又要對形象進行具體的塑造。具體內容包括畫面的賓主勢向與位置,物象間的呼應關係,整體與局部的統一,結構的疏密穿插與黑白分布,物象的藏與露、收與放、動與靜等。構圖雖有一定的規律,但在具體處理安排上要靈活運用。在創作中,可根據意境,創作多幅草圖以進行比較、重構,直到得到較為完美的構圖。

經過立意、構思、構圖,畫面和大體圖稿已經產生,定稿後就可進入創作的最後階段,即運用筆、墨、色進行藝術表現的階段。在創作時首先要用線構建出形體骨架,然後用墨豐富其明暗、質地、肌理,最後再根據畫面需要以色敷之。山水畫在造型中追求的是具體物象的較客觀描繪與主觀「抽象」意味的結合,要求在作畫時,以放筆直取的勢態提按順逆、乾濕濃淡隨機生髮,一氣呵成。「大膽落筆」要與「細心收拾」相結合,以補畫面局部的不足,使畫面的形、神、意達到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體會到,山水畫的創作過程是畫家運用自己的全部知識、生活感受和繪畫的造型技法進行綜合安排的過程,即體現了畫家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又使畫家的修養程度(文學修養、生活經歷、傳統繼承)和基本功力接受了檢驗。對於初學者來說,通過山水畫創作的練習,可激發他們投身於大自然的熱情,通過「行萬里路」來豐富他們的生活基礎,同時迫使他們廣泛地吸收先輩們在用筆、用墨、用色和透視、構圖等方面的優秀傳統。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路,插圖:趙春秋山水作品。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畫藝術 的精彩文章:

《畫巧潛覽》之百馬圖:寥寥數筆,形神生動
石魯論藝:師法、師心與創法

TAG:國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