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一本正版書,在大陸僅需要三四十元錢。

相同的一本書,在台灣可能要貴上三倍左右。

而到了美國,一本普通的書則要高達幾十美元,如果是名著,價格還要更高。

其實,中國的書價非常便宜。

但是,我發現周圍讀書的人卻越來越少。

為樂趣而讀書。

這是英國著名劇作家毛姆說過的話。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但現在很多人已經找不到讀書的樂趣。

這時候一檔讀書節目應運而生,並在一開播就獲得了滿堂喝彩。

毛姆一定想不到,在他過世五十多年之後,他的名作《月亮與六便士》會以舞台劇的形式被搬上了中國的小銀幕。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他也一定想不到,書里那些或高尚、或卑鄙的人真的從書中走了出來,走到了中國的舞台上。

這檔造就文化奇觀的讀書類節目就是《一本好書》。

《一本好書》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見字如面》的製作團隊再次出擊,推出了他們的新節目《一本好書》,它周一由騰訊首播,周三江蘇衛視跟播。

據悉,這檔節目的策劃要早於《見字如面》,在它的策划過程中,《見字如面》的創意才被開發出來,毫不誇張的說,《見字如面》其實是《一本好書》策劃中的副產品。

《一本好書》作為一檔讀書節目,另闢蹊徑,把一本書的內容濃縮成一小時左右的話劇劇本,由實力派演員在舞台上表演,並在中間穿插專家解讀。

如此新穎的形式,讓該節目一經上線就大獲好評,豆瓣評分居高不下,目前,播出兩期的《一本好書》穩定在9.3分。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但是,高口碑的《一本好書》真的沒有問題嗎?

得益於限娛令等政策的影響,近年來文化類節目如雨後春筍一個個冒了出來。

儘管很多製作組的動機並不是那麼高尚,既不是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學素養,也不是為了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不過是跟風的粗製濫造之作。

但大浪淘沙之下,仍是湧現了《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一連串的優質文化類節目。

中國的文化類節目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本好書》突破了以往讀書的紙質書籍、網路音頻,使讀書變成了觀看舞台話劇,相比文字,這種視覺衝擊更能抓住眼球。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一本好書》能得到褒獎的最重要的一點,在與它對文化與娛樂之間的平衡。

文化其實本質是高冷的,所謂「陽春白雪」,而老百姓喜愛的娛樂卻是接地氣的,所謂「下里巴人」。

如何讓高冷的「文化」變得親切起來又能保留所謂的風骨,是《一本好書》面臨的一個難題。

但顯然,《一本好書》做的很好,它的編劇十分高明,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一本厚厚的書,他做到了有點有面完整呈現,而且最重要的是,這裡的故事,讓人看得懂。

同時,節目組找來了趙立新、黃維德、王勁松等實力派演員,有了他們的精彩表現,才讓故事更加生動和形象。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在故事的講述中,編劇選擇了書中最有衝突性最有故事性的片段來構建故事,同時在這些片段之間,選擇讓故事中的人物作為講述人來連接這些片段,使其變得完整流暢。

這樣的人物,在《月亮與便士》中,是趙立新飾演的毛姆,在《萬曆十五年》中,是王勁松飾演的老年萬曆。

他們在現實與故事之間穿梭,他們架起了故事與觀眾之間的橋樑。他們打破了故事與觀眾的距離感。

在故事的講述中,編劇並沒有加入太多的解讀。

我們可以感受到斯特里讓常人無法理解的自私與無情以及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毛姆作為旁觀者,對於斯特里他只有一句「只展示人,不評判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設置什麼「正確答案」,不夾帶「私貨」,只是誠實的呈現故事。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在老年萬曆的口中,我們明白了明朝皇帝的很多無奈。

在明朝,皇帝與士大夫共制天下的思想使得文官集團權力大增,皇帝逐漸變成了一種權利的象徵,而又因為象徵而被道德和規矩緊緊束縛。

從萬曆這個人出發,卻能看到歷史中的波瀾壯闊,這就是《萬曆十五年》的魅力。

因為把故事搬上了舞台,這裡,不得不感嘆一句鵝廠的壕氣。《一本好書》中的舞台劇與傳統意義上的話劇區分最明顯的就是它的道具場景。

話劇一般的背景比較虛化,具有象徵意義,更「藝術」。

而《一本好書》中的舞台劇則傾向於電視劇的演繹手法,這需要資金的支持,不但道具場景十分寫實,而且一些基本沒有喜劇作用的群演也都十分到位。

例如毛姆初次去斯特里家拜訪的宴會中眾多的群演,毛姆在破敗的小酒館中遇到斯特里前在就餐的眾多群演。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這些處理方法,讓看慣電視劇的觀眾們更能接受。

有優秀的書籍作為主題,使用不諂媚但親和的處理方式,又請來了好口碑的老戲骨,《一本好書》不會大獲好評才是奇怪了。但是,這檔節目,作為讀書類節目卻有些不足。

《一本好書》在舞台劇表演中間穿插了專家評論,但節目組卻把這部分內容時間壓縮到了極致,所以這個部分從呈現效果來看,變得可有可無。

點評環節其實請來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據悉,後面梁道長也會來。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短短几分鐘的評論時間,這些擅長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喜歡娓娓道來的文人們很難發揮。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至少從前兩期節目來看,專家的解讀更像是小時候的閱讀理解解析,太過刻板,與偉大的故事相比,則顯得有些淺薄。

而相對於佔比很小的評論階段,觀眾會不會因為該節目燃起閱讀的興趣,更讓人存疑。

儘管在節目中主持人會不斷強調,想要領略故事真正的魅力,還是要去讀原著,但是在觀看了視覺衝擊強大的舞台劇後,對整本書的內容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誰還會去看原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本好書》更像是之前興起一時的5分鐘看完xx,一分鐘教你了解xx的小視頻,都是碎片化的節目。不同的地方就是《一本好書》看起來更為光鮮亮麗,時長更長。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換言之,看起來高大上又口碑爆棚秒天秒地的《一本好書》,其實是一檔傾向快餐式的欄目。

編劇的技巧全部致力於完整忠實的體現,致力於通俗易懂,但故事發人深省的部分,故事真正的魅力卻被這些娛樂化的手段所掩蓋。

再加上應該起到深度解讀作用的點評部分變得不痛不癢,相信很多觀眾看完的感受大約是「不明覺厲」。覺得很厲害,但厲害在哪裡其實並看不出所以然來。

例如在《月亮與便士》中布蘭奇這個複雜的女人,在舞台劇中並沒有體現出她的價值,她這個人物所代表的關於平權、關於人性的探討,猶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一本好書》值得9.3這個高分嗎?

讀書節目包含讀書梗概、讀書引導和思考探究,《一本好書》做得好的是讀書梗概,但也只有讀書梗概。

但我們不能奢望一檔面向大眾的節目能夠讓觀眾感受到讀書的樂趣,但它吸引了本來對讀書並沒有興趣的人群卻是實實在在的。

它也讓名著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更多的人知道《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

《一本好書》的意義不能抹消。


- FIN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