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哀求鄂爾泰和張廷玉放下恩怨,為何最後躲不過乾隆嚴厲打擊?
向敬之
1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離奇去世,臨終前給嗣皇帝乾隆作了最高人事部署:「庄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清世宗實錄》卷一百五十九)
大行皇帝為繼承者指定顧命輔政大臣,即對他不放心。
這樣的輔政班底,在清朝史無前例,但又是借鑒組成。
崇德八年八月,太宗皇太極猝死,沒有指定繼承者。滿洲最高統治層經過一番權力較量後,擁立六歲的福臨登基,推選出睿親王多爾袞為攝政王、鄭親王為輔政王。
十八年後,即順治十八年正月,世祖病逝,指定了皇三子玄燁入承大統,是為康熙帝,但因玄燁只有八歲,又任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政。
不論和碩王攝政,還是內大臣輔政,就是代行皇權。
皇帝如同傀儡。
順治帝和康熙帝為了親政,也是拼盡了氣力,好在威福自專的多爾袞早逝、鰲拜被擒,少年天子才熬到真正君臨天下的一天。
他們所以被安排親王大臣攝政輔政,主要是年齡尚小,沒有一點理政經歷和經驗。
乾隆不然。他即位時年已二十五歲,是六個孩子的父親了,且其在雍正年間已經開始參決政務和外出辦差。
可以說,乾隆坐上龍椅時,已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
但是,雍正卻對他似乎很不放心,給他安排了兩大親王+兩大閣老的輔政團隊。
允祿和允禮尚好,他們是皇叔。而鄂爾泰和張廷玉,雖是乾隆在上書房的總師傅,但終究非皇族。
《雍正王朝》雍正與弘曆劇照
雍正該猜到了乾隆會有想法,還採取遺詔的形式,給兩位大學士輔政,增加一道護身符:「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清世宗實錄》卷一百五十九,雍正十三年八月己丑)
重臣配享太廟,即為頂級恩寵。張廷玉作為清朝漢臣第一人,雍正還特地放在滿臣鄂爾泰之前,重點強調。
這為乾隆帝對前朝重臣尤其漢臣的崇隆使用,設計了緊箍咒。
乾隆只能繼續重用鄂爾泰和張廷玉,讓他們身兼多個要職,晉陞爵位,以示恩寵。
但是,乾隆很快借處理內大臣海望之事,強調:「凡辦理天下之事,惟有物來順應,不可預存是非可否之見於胸中。不但海望所言,即庄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朕所深加任用者,亦不可以其言,盡以為是。」(《清高宗實錄》卷三,雍正十三年九月癸丑)
雖然乾隆強調,即便是自己的諭旨出了錯誤,也希望大臣們據實直陳、不能應聲呼和,要做到「君臣之間,開誠布公」。
皇帝自稱有錯誤,更遑論顧命大臣。這在無形中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而為先帝指定的顧命大臣的朝政把關權,預設了可以質疑推翻的旗號。
好在鄂爾泰們聰明,請辭顧命輔政大臣之名,改作總理事務王大臣之號。這有先例,雍正即位之初,就任命了四大總理事務王大臣。
他們是皇命的執行者,但不是皇帝的監護人。
2
乾隆對允祿、允禮,賞賜雙份親王祿,並指示在非正式場合,免除叩拜之禮。
乾隆解釋:「庄親王、果親王,召見便殿、賜坐之時,俱行拜禮,朕心深為不安。王等皆聖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於朕為叔,行輩甚尊,豈可常行拜禮於朕前乎。君臣上下,分義固所當遵,然便殿燕見之時,非朝會大典可比。禮以義起,古人所貴,朕心所未安之處,即禮之所當隨宜斟酌者。嗣後如升殿朝賀、典禮攸關之處,諸王等仍遵定例行禮外。」(《清高宗實錄》卷三,雍正十三年九月丙辰)
皇帝的親叔,就是不一般。乾隆要彰顯自己的仁孝:「若便殿燕見時,朕親叔輩,均不必叩拜,以昭朕敬長親親之意。」
乾隆三年,允禮英年早逝,乾隆萬分悲痛,親臨其喪,還因其無子,將自己的六弟弘曕過繼,延續香火。這也為現代影視劇《甄嬛傳》,創造一出允禮給雍正戴了一頂綠帽子,準備了說不清的素材。
第二年,允祿被查,涉弘晳案,乾隆停其雙俸,罷都統,仍保留了他的庄親王爵位。
這幾年,鄂爾泰和張廷玉深得重用,但,乾隆對他們的打壓,也是雙管齊下。
鄂爾泰
鄂爾泰原為雲貴廣西的總督,是推行雍正新政改土歸流的實幹先鋒,於雍正十年正月進京,便被留下,後來居上,站到了保和殿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張廷玉的前面。
張廷玉不甘心,於是與鄂爾泰相互譏諷,雖然都在雍正身邊值守,三人相處,張、鄂二人經常終日不交一語。
二人的矛盾尖銳,但又有特色,不像康熙朝的索額圖、明珠並相時傾軋掣肘,也不像雍正初期隆科多、年羹堯恃功驕縱而侵害皇權。
他們視若政敵,卻都是堅定的保皇派。
他們大權在握,卻上不了大清權臣榜。
源於此,雍正才放心地讓他們做顧命大臣,輔佐新君,又相互制衡。
3
昭槤《嘯亭雜錄》卷一說:乾隆即位初年,「鄂、張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士互相推奉,漸至分朋引類,陰為角斗」。
各有各的學生,各有各的門徒,各有各的擁蠆,各有各的粉絲。
鄂、張的纏鬥不休,也曾讓雍正寫遺詔時,深為顧慮,真誠地寄望他們:「念朕朝乾夕惕之苦衷,仰答皇考聖祖仁皇帝利益社稷蒼生之誠念,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仍如朕在位之時,共相輔弼,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則朕付託得人,追隨列祖皇考在天之靈,亦可不愧不怍矣!」(《清世宗實錄》卷一百五十九,雍正十三年八月己丑)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雖是期待,宛若哀求。
雍正雖然是對顧命四大臣寄予厚望,但主要是對鄂爾泰、張廷玉的殷殷請求。
然而,二人纏鬥依舊,愈演愈烈,乾隆多次援引雍正《御制朋黨論》訓誡,但收效甚微。
雍正帝與張廷玉劇照
鄂爾泰的得意門生胡中藻,乾隆元年進士,任職內閣學士,「性多狂悖,以張黨為寇讎,語多譏刺」(昭槤《嘯亭雜錄·不喜朋黨》)。
政見不合,政敵之爭,發展到仇寇之斗。
這樣的較量,儼然是鄂爾泰枉顧雍正遺言,對門人不約束所致。
黨爭不弭,遺禍無窮。
鄂爾泰死於乾隆十年,乾隆兌現了雍正遺言:配享太廟,同時特別加恩:入祀賢良祠。然而,十一年後,乾隆下旨,將鄂爾泰的牌位撤出賢良祠。
理由很簡單,也很獨特,胡中藻詩云「一把心腸論濁清」,污損了天朝。
濁者自清,但清帝懼濁。
鄂爾泰沒有教好學生,一字不慎,禍及一門。
而張廷玉倚老賣老,固執偏激,也差點被乾隆褫奪了配享太廟的殊榮。
乾隆說:張廷玉不過一個文案高手!
雍正說:張廷玉遵旨繕諭,是亮點。
※雍正王朝的情和仇:《如懿傳》開場顛倒兩樁大事件,狂污乾隆生母
※中秋全民詩會 最美的明月是在八月十五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