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妃子長得這麼丑,真是難為那些英俊瀟洒的清朝皇帝了
作者:金滿樓
通常認為,各朝的妃子們應該都是百里挑一的大美女,所謂「三千佳麗」嘛,要在幾千萬上億人中選幾十個百來個美人,那還不容易嗎?
然而,這一美好的設想在其他朝代是做到了,但到了清朝時卻被無情的打破了。
正如清朝皇后及妃嬪冊文中常見的什麼「寬仁」、「溫恭」、「淑慎」、「孝慈」、「誕育名門」、「祥鍾華閥」等詞,清宮選秀的標準不在美貌,而在於品德與門第。
這兩條中,門第往往更為重要,但凡清朝的皇后、皇貴妃,都需要顯赫的門第,如康熙元後赫舍里氏出自「四大輔政大臣」索尼家族、乾隆元後富察氏出自大學士馬齊家族等。
當然,容貌也不是不重要,但就容貌而言,秀女的端莊大方更加重要,長相妖艷的反而是弱點,會被首先排除。
因此,清宮選秀中被選中的秀女多為中上之姿,而少有容貌驚艷者。正因為如此,看多了清宮劇的觀眾在真正看到清宮后妃畫像和相片時往往會驚呼:
額的娘啊,這居然是清宮的妃子啊,她們竟然就長成這樣!
是的,這些才是真正的清宮妃子,和現在清宮劇的完全是兩個品種。別想多了!
其實說起來呢,也並不奇怪。因為清宮選秀(包括宮女)都只能在旗人家庭中選,這個範圍是極為狹窄的。
試想,清朝入關之初,旗人不到200萬人,即便到了清末,也不過500萬人,在這些人當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參選的,其中:
宮女主要來自內務府三旗(即皇帝親領的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所謂上三旗);
妃子主要來自相當品級的旗人官員家庭(各朝規定不一,有四五品以上的,也有六七品以上的)。
試想,旗人人數本就有限,更何況還得要官員家庭呢?這每次的清宮選秀,能有一兩百人參加就不得了了!
據清人吳振棫在《養吉齋叢錄》中對嘉慶、道光年間選秀的記載,其大概過程為:
每逢挑選之年,由戶部奏准後,行文八旗各都統衙門及各駐防八旗,有關人員將適齡女子逐一出具印結呈報該旗都統後再彙報戶部。
之後,參選秀女在京彙集,在規定的時間內閱選。根據《養吉齋叢錄》中的記載:
「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
順序排定後,秀女們開始進宮,「車由神武門夾道而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
據作者吳振棫的記載,這種閱選法系嘉慶年間的額駙丹巴多爾濟所定,「人皆稱便」。
此外,清宮選秀對費用問題也有安排,如乾隆時規定:
「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雇車之需。……此項銀兩,……著動用戶部庫銀。」
秀女入宮以後,則至專門的地點選閱,如坤寧門等。選閱時,秀女五人一排,「立而不跪」。
事前,每個秀女均發有兩塊牌子,一是隨身攜帶的木牌,寫「某某旗某某官某人之女某某氏」及上三代即祖父、曾祖父的官職與名諱(如與後宮某妃嬪有親戚關係也須註明);
此外,還有一塊寫有同樣內容的綠頭牌放在御案上供帝後查看。
閱選過程中,如帝後覺得哪位秀女可選,便將其綠頭牌留下,謂之「留牌子」,不中意則謂之「撂牌子」。
如某秀女被「撂牌子」了,這就表示她已落選,可以回家自行婚嫁了。要是某秀女被「留牌子」了,那就要繼續參加下一次複選,程序處理如上。
在複選中被選中的秀女,一部分會被留在宮中成為新的嬪妃,另一部分則被指配給皇子、皇孫或近支宗室。
當然,也不是所有近支宗室都能得到指婚,這個需要具體而論。
看,清宮選擇程序毫不複雜,就這樣簡單草率,兩次即告事畢,能選到什麼美女呢?
各位聰明的你,大概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吧。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強勢來襲,上海灘大富翁們秒變窮光蛋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