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科研投入強度地圖:哪個省最捨得砸錢?

中國科研投入強度地圖:哪個省最捨得砸錢?

全球技術地圖

創新丨前沿丨科普丨資訊

在地區之間的較量中,科研實力是一個重要對比維度。而科研實力,往往取決於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

國際上通常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以及在GDP的佔比,也即R&D經費投入強度,來觀察一個地區的科研實力和未來的發展上限。比如2016年,中國的R&D經費投入強度為2.11%,世界前列的以色列是4.25%,韓國是4.23%,日本是3.49%。

這兩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共投入R&D經費17606.1億,增長12.3%,與GDP之比為2.13%,比上一年提高了0.02個百分點。

分地區看,R&D經費投入過千億的省(市)有6個,分別為廣東、江蘇、山東、北京、浙江和上海。

R&D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個,分別為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天津、浙江和山東,都是中國經濟的龍頭地區。

1. 科研經費地區差異有多巨大

為了便於觀察,西部君對全國的R&D經費總量進行了排序,具體如下圖:

製圖:西部君

廣東、江蘇一檔,R&D經費超2000億;山東、北京、浙江和上海位居第二檔,R&D經費超1000億。

這個圖表與2017年各地的GDP排序高度重合。R&D經費總量排在前十的省(市),有八個位列2017年GDP十強,剩下兩個是直轄市北京和上海。這也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在科研上的投入力度之大。

科研經費與GDP的排序吻合,既說明科研上的高投入對經濟的貢獻率高,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有經濟基礎才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研發。兩者互為因果,相互促進。

值得一提的是,各省(市)科研經費的投入,總量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要比GDP的地區差異還要大。

比如2017年,GDP總量全國第一的廣東為89879.23億,最末尾的西藏1310.63億,前者是後者的68倍左右;R&D經費總量第一的廣東是2343.6億,最末尾的西藏只有2.9億,前者是後者的808倍。

為何差距如此巨大?

公報顯示,企業是科研投入的絕對主力軍,2017年各類企業科研經費支出13660.2億,佔比達到77.6%。所以,科研經費總量省(市)間極度的不均衡狀態,很大程度上是產業結構差異的結果。

像醫藥製造、汽車製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這些都是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對科研投入的要求也更高。

2017年,這些行業的R&D經費,全都超過了500億,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突破2000億。而傳統的採礦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在內,全部加起來的R&D經費,只有281.8億。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不太嚴謹的結論,科研經費高的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更發達,至少它有更高的發展上限。而地方經濟轉型的第一步,其實很簡單,就是加大科研投入。

2.科研投入強度,京滬遙遙領先,重慶天津分化

由於地方經濟體量有差,只看R&D經費總量,指標太單一,具體各省(市)的科研經費的投入強度,西部君也進行了排序:

2017年,全國科研經費投入強度為2.13%,絕大部分地區都低於平均水平。

要重點指出的是北京和上海,在GDP全國十名開外的前提下,科研經費投入強度遙遙領先全國,尤其是北京,達到了5.64%。

北京是全國一流高校的聚集地,2017年的在校研究生數量,達到31.2萬。加上本身的工業基礎比較好,是很多企業的總部所在地,所以科研投入強度全國單獨一檔並不奇怪。

如果與GDP排序對比,還能看出一些小細節。比如經濟體量不相上下的天津和重慶,科研經費投入強度卻有差別很大——重慶排12位,為1.88%;天津排第5位,為2.47%。

這兩個直轄市,歷來是區域經濟對比的熱門地區,今年也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失速狀態。如果只看科研投入力度,失速更嚴重的天津,未來反而可能更有潛力。重慶要守住經濟領先天津的微弱優勢,科研投入要補課。

陝西在全國經濟總量排名中游,不過2017年的科研投入強度,躋身到全國第8的位置;陝西省會西安,也是這一年搶人聲浪最大的城市,搶人的本質是搶人才,而非低技術工種,這足以看出當地對科研創新的重視。

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是廣西。論經濟總量,廣西好歹在全國中游,但2017年科研經費投入強度,排到了全國倒數第6,未來廣西經濟轉型的壓力將非常大。

當然,靜態的數據不能反映全貌,為了更全面觀察各地的科研投入力度,西部君將2012年的數據與2017年的進行對比。

上圖所顯示的馬太效應相當明顯。經濟發達的沿海省份,5年間的科研經費投入,很多都達到了翻番的增速;寧夏、青海等西部落後地區,科研經費投入的增速相當緩慢。

比如廣東2012年的科研經費投入是1236.2億,2017年達到2343.6億,超過江蘇,成為全國排名第一的科研大省。而甘肅只是從60.5億,增長到88.4億;青海則只從13.1億增長到17.9億。

3.經濟萎靡的東北,科研投入乏力

上圖還能看到幾個特殊地區,那就是東三省。

遼寧的工業底子本身不差,2012年科研經費投入是390.9億,排在全國第7。在經濟持續低迷的這5年間,科研投入增長緩慢,2017年是429.9億,降到全國第16位。

陷入同樣局面的還有黑龍江和吉林,尤其是黑龍江,5年的科研經費總量,僅僅增長了0.6億。考慮到科研還有個轉化周期,在科研投入上的乏力,意味著東北經濟回暖的難度相當大。

作為重要的資源型省份,山西近幾年的經濟壓力也相當大,在科研投入上更是力不從心。科研經費投入強度的全國排名,與黑龍江一樣,5年間下降了6位,成為全國降幅最大的地區。

《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6-2017》

還得提一下深圳。因為是特區,它不在上述圖表中。深圳相對於北京的特殊在於,它的歷史較短,而且高校匱乏,高校的科研貢獻相對不足。

不過2016年深圳的科研投入強度就達到了4.1%,在主要城市中僅次於北京。同樣這一年,深圳PCT國際專利年申請量約2萬件,佔全國的46.6%,連續13年穩居全國首位。

深圳不惜重金的科研投入,換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其秘密在於,這裡有相當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彌補了大學不足的缺陷,最具代表性的是騰訊和華為。

以華為為例,公號「城市戰爭」提到,2015年華為的研發支出為596億,這個數據高於25個省市自治區當年的研發經費。

由此可見,一個行業龍頭企業,對地區科研實力的推動作又有多大。

小結:

科研投入強度,也是經濟轉型力度的一個觀察窗口。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科研投入強度的差距還在擴大。原因在於,經濟大省家底足,在科研上有花錢的底氣,落後地區則只能將資金投入到溫飽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基礎性項目上。

像貴州,雖然野心是打造中國數谷和大數據中心,但R&D經費總量95.9億,也只有每年交通基建領域固投額度的零頭而已。

而且,具體到城市間的對比,更能看到東中西部省份的差距。西部的重慶和成都,經濟總量在全國十強之列,不過科研經費投入強度,卻都排在全國20名左右的水平,被青島、濟南等甩在後面。

這一方面說明產業結構過於傳統,高科技產業佔比太低;另一方面也說明科研創新上,缺少重金投入的戰略眼光。

科研創新力度不足,遲早會成為西部各省經濟轉型的最大瓶頸。立足於長遠考慮,這個短板必須儘快補上。

作者丨 西部君

轉自丨 西部城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全球數字經濟十大發展趨勢
2018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態勢——新材料篇

TAG:全球技術地圖 |